-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㈠·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 双石
在短时间内(算起来也就1-2个礼拜的时间)动员530万民工,统筹军队和地方,收集并输送粮草,现在想来,还真是一个奇迹。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SIZE=3]中原逐鹿:划一了的战区与划不了一的战区[/SIZE]
作者:双石
中原野战军,是淮海大战发起前的1948年5月9日由原晋冀鲁豫军区南征野战军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陈谢集团编组改称而来的,同时还重建了中原军区(区别于中原突围时期那个“中原军区”)。至淮海战役发起前,中原野战军已发展到了拥有7个步兵纵队15万余人兵力,重建的中原军区所掌握的能够独立作战的地方武装也拥有了20余万人的兵力——这些地方武装很多是由挺进大别山的原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的主力为骨干编成的。
这个“编组改称”的背景,是中共中央图略中原的大政方针。
这个大政方针,实际上早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序幕”时就已开始筹措——从彼时开始,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呈“品字型”展开,先后杀入了中原大地。但是,当时这三路大军还是各自遂行军委赋予的任务,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挥。而半年之后的1948年初,鄂豫皖、鄂北、豫皖苏及豫西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于是中央军委也“与时俱进”,于1948年1月2日首次提出了“三军协力”打歼灭战的意见,并拟以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平汉路以西,汉水以北,陇海路郑州-潼关段以南广大地域,实施机动作战——陈粟大军的西兵团一度还准备渡江作战。如此,统一战区统一指挥的问题也就是提上了日程。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重建中原军区,加强中原局的领导,以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在这片区域作战的各路部队。
此间,关于“三军协力,统一指挥”的问题,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将军也有建议:
——粟裕:《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1948年1月22日)》,摘自《粟裕军事文选》
——粟裕:《关于渡江路线至中央军委电(1948年1月31日)》(文电标题为本文作者所加),摘自《粟裕军事文选》。
1948年3月23日,中央中央决定:“由中原局管辖津浦路东陇海路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且“陈毅、邓子恢同志加入中原局”——在此前,刘、邓就曾表达过请华东方面派“对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大员来加强中原局的工作,解决各路人马在中原作战时的“吃饭问题”。而擅长理财的邓子恢当作为一个绝好的人选,当然也就成了刘、邓向中央指名索要之士。
至于陈毅“加入中原局”,背景稍微复杂一些(当然最大的背景还是中央协调统一各方力量以经略中原的大政方针),陈、饶之间的矛盾当然是背景之一。对饶很器重欣赏的刘少奇当时在陈饶矛盾中的态度那是尽人皆知的,陈毅调中原局,当然也不能排除已在中央决策中心的他所施加的影响。但就中原方面的刘、邓来说,那却是一件求之不得大为欢迎的事情——这将极有利于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在中原战区作战上的密切协调与配合。
因中央考虑了粟裕再三要求“华东离不开陈军长”的意见(刘陈邓也提出“无论陈毅同志在中原局任何职,其在华野的任职不变”的要求),所以陈加入中原局时,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也予以了保留。应该说,粟裕的这个挽留意见并不是出于客套或矫情而是出自由衷的:粟裕在军事指挥上的成长和杰出才华的展露,与陈粟间的合作历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粟裕战役指挥步入辉煌的历程始于“黄桥决战”,那一仗因陈粟相得益彰的合作堪称完美之作。而山野、华野合并为华野之后,“陈出题目,粟作文章”合作格局又创造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经典战例。粟作为“后起之秀”的军事指挥家在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军事指挥威望而在指挥上每遇障碍之际,井冈山上的老骡子陈毅只要操起电话说一句:“粟副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一切就能摆平;而当粟负责战役指挥的南麻、临朐战役受挫之时,也是这位井冈山上的老骡子向中央主动承担责任并力陈“我认为我党廿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而粟裕本人,实际上也在“加入中原局”之列(刘邓于1948年5月5日至军委电中还提出过由粟兼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的建议)。
中央在接受粟裕提出的“暂不过江,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意见并决定粟裕兵团(华野西兵团)也加入中原战场后,粟裕也“加入了中原局”。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划定了中原解放区的辖区:“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地外(引者注:即苏北解放区),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均属中原解放区”——这其实就是共产党方面的“中原战区”。同时还决定了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领导机构的人选,
如此,整个中原战区就被置于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之下,不仅可以指挥中原野战军,也可以指挥进入中原战区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甚至还包括配属行动的华北军区部队,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与配合,也因此而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华东局的陈毅、邓子恢、粟裕加强中原局,而中原局下的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也兼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实际上也是在加强正筹划中的两大野战军在“逐鹿中原打大仗”上的“协力配合”。而且,此后的中野、华野都有比较密切的协同作战,中野首长指挥过配合的华野部队,华野首长也指挥过配合的中野部队,彼此间配合得也十分密切(其实这种配合解放战争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共产党在中原规划战区之时,国民党中也有人在打量这片地域。
差不多在共产党加强中原局领导,建立南线指挥中心的同时,国民党方面的也有富于战略眼光者把同样的问题提上了日程。1948年6月,“小诸葛”白崇禧就主张“以华中部队(指黄河长江之间的国民党军队)运动于江淮之间”,对共军进行攻势防御,以巩固南京防卫。为此,也提出了“统一指挥”问题:华中只能有一个“剿总”(即一个战区),这个“剿总”的总部应该设在蚌埠,由他自己来担任指挥官。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氏统一指挥,因为从战略上来说,黄淮平原……本是一个地理单位;更有陇海、平汉、津浦三铁路纵横构成一交通网,调遣部队和指挥作战均极方便。”
应该说,李、白二位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然而,由于这个建议提议者的派系属性,犯着了小心眼儿的蒋公的忌讳——蒋公对野心很大的桂系总是有着很坚固的心理堤防,所以“毫不隐讳地对白说:徐州将另设一‘剿总’,以刘峙为总司令;华中‘剿总’即设武汉,指挥江北上游部队”。于是,就在共产党统一中原战区指挥的一个月后,国民党方面却将这片至关重要的区域一分为二,分划给了以刘峙为首的徐州“剿总”和以白崇禧为首的华中“剿总”:华中“剿总”拥兵35万,辖平汉路东,津浦路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总部驻节武汉;徐州“剿总”拥兵70万,辖苏、鲁、豫、皖地区,总部驻节徐州。
就这么着,国共双方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关于国民党方面的选择,李宗仁先生曾有如下评判:
——《李宗仁回忆录》第66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老先生的评判相当准确精当。淮海大战期间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老先生也曾回忆,当时他也向顾祝同询及此事:
顾祝同连忙解释说:“你不知道,蒋铭三(鼎文)日嫖夜赌,不理事,刘经扶虽然老实一点,还肯管事,总比蒋铭三强。”
这大概就是曾一度传说蒋鼎文任徐州“剿总”司令,而终于换成了刘峙的原因。
——《郭汝瑰回忆录》第28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同一个战略区域,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划一了,一个划不了一,这对后来的战事发展,特别是淮海战役的战事发展,影响至大。
大战前夕,两军在“统一指挥”上的决策过程与结果,当然也就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㈢》,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⒉《毛泽东军事文集㈤》,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⒊《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⒋《郭汝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⒌《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⒍《粟裕军事文选》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惊喜:所有你加的好友,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第一位送花的得宝,挺好。
可我所加的朋友?俺这无名小卒还没加朋友。浪费了。
原来好友随便加的。以后看着喜欢的就加为好友。
,里面有郭汝槐,黄维,杜律明,扬泊涛等人的回忆,其中首章就是杜律明的《徐蚌会战纪要》,里面从战略构想,双方势态的判别,双方的优劣。到战役的实施时机到预想的效果都写了出来。
第二篇是杜律明自己说怎么开始的徐蚌会战,到抓他到东北。最后又怎么经刘经扶和顾祝同的经营,再到他从葫芦岛回来带被俘。
后面是各人参加到被俘的经过。我是从那里看到的徐蚌会战计划的。
该计划提出的时间是应对王耀武的守济南开始设想。到济南陷落开始设计到十月初开始调整兵力。
反正那本书上就有杜律明自己的详细诉说。要不我也不知道延垄海路一字派开几个兵团是怎么回事。
(一)情况判断甲、双方兵力
1.解放军方面:三野所属十六个纵队,二野所属七个纵队,加上华东、中原军区及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约60余万人。
2.蒋军方面:经过两年多的作战,总兵力已有极大的消耗,士气低落。在徐州、蚌埠一带,有三个绥靖区的五个军(李延年第九绥靖区之四十四军,冯治安第三绥靖区之五十九军、七十七军,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之五十五军、六十八军),还有四个兵团的十二个半军(第二兵团邱清泉部三个半军:五 军、七十军、七十四军、十二军之一师及米文和师;七兵团黄百韬之四个军: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一百军;十三兵团李弥部两个军:八军、九军;十六兵团孙元良部三 个军:四十一军、四十七军、九十九军),牵制二野之十二兵团黄维部有四个军(十军、十四军、十八军、八十五军),及直属部队有七十二军余锦源,一零七军孙良诚,一一五军司元恺(由安阳空运徐州后编十三兵团),以及交警总队、炮兵、工兵、通讯、辎重、战车等。以上共计24个军约70余万人左右(蚌埠、安徽、苏北第一绥靖区等部队及华中其他部队未列入)。
由以上双方兵力,可以看出解放军数量上在徐州方面少于蒋军,装备也劣于蒋军,特别是炮火少,飞机、坦克没有。但解放军手榴弹、迫击炮则与蒋军相等,局部使用上又极机动灵活,往往集中兵力火力消灭蒋军后即脱离战场,实行整补。如蒋军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在二野未东来以前,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击破三野之一部,即可以振奋士气。
乙、双方态势
1.解放军:自1948年7月初,豫东攻势结束后,二野主力在豫西整补,三野主力在鲁中及鲁西南兖州、济宁以北地区整补,并于9月24日攻陷济南,此时尚无发动攻势的行动,在解放区并无防御阵地及据点工事。但据谍报称:在解放区内已有“消灭黄百韬,再打邱清泉”等口号标语。预料再过二十天或一月之后,解放军势将发动攻势。
2.蒋军:自1948年7月初,区寿年兵团在豫东被吃掉后,蒋军主力已集中于徐州、商邱、新安镇、海州、台儿庄、枣庄、韩庄间地区,一部在郑州防守,华中之机动兵团集结于遂平、驻马店附近。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整补,虽然这时济南失陷,而徐州蒋军并未来得及参加战斗,仍然保有充沛的力量。在徐州附近并设有坚固据点工事,不怕解放军少数部队扰乱攻击。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蒋军如主动攻击,有可能抓住解放军一部而消灭之。即或不能亦可收复若干城市,振奋舆论,激励士气。万一态势不利,亦可以主动进退,较之消极困守有利得多。
(二)方针、任务及指导要领
甲、方针
在二、三两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集结主力寻求三野之一部,一举击灭,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以华中蒋军之主力在豫西方面牵制二野,以徐州蒋军之主力向三野主动攻击。
乙、任务
1.华中蒋军,以主力多方牵制二野,阻止其东进,但不与其作真面目的作战。
2.徐州蒋军应以一个绥靖区守备徐州既设工事;以一个绥靖区担任徐、蚌间护路,并不断对铁路两侧进行扫荡,确保津浦路的安全;另以一个绥靖区为总预备队。
3.徐州前进指挥部指挥四个兵团,以迅速奇袭之战法包围三野之一部而歼灭之,进而击破其主力,一举收复泰安、济南。置攻击重点于左侧方(约三个兵团)。
丙、指导要领
1.对华中方面:如二野绕道东进,应适时选择捷径,迎头痛击,将其阻止于平汉路以西地区;如二野已越平汉路东进,威胁徐州,则应日夜尾追之,协同徐州蒋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而击破之。
2.对徐州方面:如已在衮州、济宁、大汶口间捕捉三野之一部,应迅速包围歼灭,不可旷日持久,与之对峙,坐失良机。如对方避免决战,第一步应将之压迫于东平、大汶口以北及泗水以东地区,不再深入。第二步作战计划即实行“钓鱼”战法(即以一个最坚强的军选择一最适宜坚守的据点,留足粮弹,独立固守,主力骤然撤退,诱惑三野来攻受挫后,再由外线包围击破之)。如在蒋军攻击期间二野已东进威胁徐州,即以有力之一部依据韩、枣既设阵地及东平湖、南阳湖间的运河沿岸占领狙击阵地,阻止三野南下及西进,以主力回师协同华中蒋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击灭之。如二 野企图通过微山湖向济宁、兖州增援,威胁蒋方攻击军侧背(判断此公算较大,但也可能向别的方向),攻击军应依据东平湖、南阳湖间之运河沿岸阻击二野并迅速击破三野之一部,再回师击破二野。如二、三野汇合东西夹攻徐州,攻击军右翼兵团以内线作战转运于徐州,加强徐州防务,右翼各兵团即协同华中蒋军击破二野后,再集中主力击破三野。
3.蒋方攻击军各兵团及各军间接连部应特别注意加强兵力,以免解放军乘隙钻入。左右各兵团应特别注意远距离搜索警戒及侧背掩护。
以下这连接是经人修改的,我转的也是这部分.原书我还真不知道那里找!外链出处但这个内容是出自原书的.但这个博棵客不知道怎么引,连名字都改了!
而杜律明最后把责任推给老蒋
杜聿明的回忆就叫淮海战役始末。他拟定(但未实施)的是“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
可是这时的我还认为“要打开蒋军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于是拟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幻想集中徐州部队的主力乘解放军二野、三野东西分离之际,妄图击灭三野的一部分,以振奋蒋军士气。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而制定“徐蚌会战计划”的是蒋公
所以双石中校的说法是正确的。
为收拾局面准备让白来收拾,但最后白不干.当汪贾起义后南京国防部由郭汝槐再起草一个,叫《徐沣会站修订案》,不过滑稽的是毛泽东比蒋介石先收到该修定案。并在以七兵团的行动为国军的《徐沣会战》的开始。
其实,不管是杜的计划还是郭的计划,都没有认真去实施,所以,徐沣会战未跨,党国政府先跨的结果。并不单是战场出来的后果。
介个计划对共军只要好处没有坏处,介个毛先生当时就说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