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㈠·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 双石
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作者:双石
淮海战役,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的一次战略大决战。这场战役,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主力而告结束,因而对全国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重大积极影响。
与其他两场决战相比,淮海战役具有以下特点:
㈠这是唯一一个在兵力、火器对比上不占优势的态势下发起的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我方在兵力、火器和态势上占有优势情况下发起的,而淮海战役发起时,敌我力量对比共方仍处劣势——正如毛泽东所言,是一锅夹生饭。
㈡这是唯一一个打起来以后才明确“决战”性质的战役:辽沈战役发起前大半年多的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决战设想,作战方针的确立也是在战役正式发起前的9月7日(以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的9月12日为战役正式发起始点);平津战役发起前20天的11月9日,毛泽东就提出了“抑留蒋傅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的决战设想,作战方针也于战前一周左右的11月18日最后确定(以东野主力南下入关的11月23日作为战役发起始点)。而淮海战役呢?一直到华野主力南下陇海路开始捕击黄百韬兵团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始点),统帅部也好,中野、华野首长也好,都还没能确定与徐州刘峙集团“决战”的决心——战役的设想也仅仅是歼刘峙集团三分之一左右。
直到华野主力即将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的11月9日,在充分征求并取得共识的各方意见后,统帅部“就地全歼刘峙集团”决心才得以确定。
㈢淮海战役基本上是通过战斗解决问题。辽沈战役中,东北蒋军锦州、沈阳、长春的三大重兵集团中,锦州、辽西之敌(实际上就是沈阳之敌)是以战斗解决问题,而长春之敌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平津战役中,北平之敌(即傅作义集团主力)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而淮海战役中,除战役开始之时,冯治安部三个半师在贾汪起义外,其余的黄百韬集团、黄维集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集团,均为战斗解决,中野、华野也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淮海战役,是共产党方面的命名,在国民党方面,这场战事称之为“徐蚌会战”。
应该说,国民党方面的称谓,比共产党方面更为准确。
淮海战役最先提案者,是时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粟裕将军,他在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的1948年9月24日,就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主力作战建议,建议中提出了三个方案,其中的首案即为“淮海战役”,其要点为:
⒉尔后,以3个纵队占领海州、连云港,华野全军转入休整。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当然指的是预设的战场范围,即两淮(淮安、淮阴)和海州地区(广义的理解,是指海州、连云港地区)。战役的目的显而易见:首先取两淮和海、连,歼灭国民党军在该地区的那两个整编师(军),同时准备打击由徐州来援之战,迫敌主力退守津浦沿线,减少刘峙集团机动作战兵力,将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华东、中原我军态势,为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所以,粟裕将军的这个“淮海战役”,是名符其实的“淮海战役”。
但是,后来那个“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苏边,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的大决战”,与粟裕的这个“最初建议”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后来那个“大决战”,使位于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枢纽上的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议中的“淮海战场”,却反而被予以边缘化,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共方后来的这个“淮海战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
倒是国民党军方面对这场决战的称谓更为准确:徐蚌会战。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战役”,还是基于华野作战范围的视野,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范围都很小,战役目标也很十分谨慎与节制,胃口张得也并不大。而且,这个建议如果不经修正,实际上也是无法付诸实施的:粟提出建议的敌情判断基础,是徐州之敌主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个兵团尚在集结于徐州准备北上援济,黄百韬兵团尚在津浦路上丰县-徐州一线,陇海路徐(州)连(云港)线上的新安(黄百韬兵团的原集结地)、宿迁、运河车站一段,尚处于空白状。如果这个态势没有变化,那么粟案中的苏北兵团出两淮,华野主力置于宿迁、运河车站一线,准备打击徐州援敌的设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据的。
但是战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议的同时,徐州之敌因畏惮于华野为攻占济南所配置的强大打援集团,不敢卯然北进。而济南刚被攻克之后,黄百韬兵团即刻恢复了战前的原态势,回据了新安一带。于是,粟原来设计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无法付诸实施:华野苏北兵团南下取两淮的行动受到严重威胁,华野主力原拟进至宿迁、运河车站的设想也不可能实现(这片地域已在黄百韬兵团控制之下)。更何况,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于“掠地”之后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敌出援,这个“援”才能打上!而就算是苏北兵团包围了两淮之敌,徐州之敌是否会为了这一个整编师(军)之敌向河湖港汊纵横的两淮地区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参照一下徐州之敌对济南被围的出援态势与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敌不太可能为会了这一个整编师之敌而大批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于: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无碍!
关于粟裕初步设想中的“淮海战役”,在半月后的10月12日,华东局饶潄石、粟裕、谭震林致军委电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番检点:
考虑到粟裕提出实施“淮海战役”(即“小淮海”)的同时,济南巷战尚在进行之中,所以这个建议中对后来的情况变化估计不足的问题,属于正常范畴之内。更何况,刚率华野经历了一场大战的粟裕在这个仅仅是初步设想的建议中,还包含有最积极最有价值最具光彩的内涵:济南战役后,华野主力将倾力南下,寻战于徐蚌线以东,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进徐西,虽然能会合中野,但有可能在敌华中白崇禧集团、徐州刘峙集团这两大重兵集团挤压之下,陷于不利情况下的决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粟裕将军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思路,早在1月前的8月23日(济南战役前)就已向中央军委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兴地区……”。
这一切当然都在毛泽东的预计之中!他抓住了粟裕这个“初步设想”中最积极最有价值最具光彩的思路,把这笔生意尽可能地往大里做!而且不仅如此,他还估计到了粟裕这个“初步设想”中没有预计到的情况:黄百韬兵团将退新安!在收到粟裕建议一天后的9月25日19时,毛泽东致电华东饶潄石、粟裕并告中野刘(伯承)陈(毅)李(达),对粟裕这个“初步设想”的首案作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提升,其要点为:
⒉歼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
⒊歼海州、连云港之敌。
如此一来,粟案的“淮海战役”目标函数就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仅是吃掉两淮和海、连那两个整编师(军),而是整个黄百韬兵团!——而且“歼黄”是首要目标!
3天后,毛泽东根据变化的敌情(黄兵团收缩新安、李弥兵团退碾庄、曹八集、邱清泉兵团由成武退商、砀),决定“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毛泽东对粟裕建议的这个提升至关重要!粟原案中比较谨慎节制的“淮海战役”,一下子就变成了要歼灭黄百韬兵团4个军10余个师的“大胃口”(黄兵团后来还加入了原在海州的第44军,变成了5个军)——这一仗,比华野刚结束的济南战役的胃口,还要大!是一次此前从未有过的大战!!!
但是,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粟裕,这个时候,仍然没敢设想把这一仗打成了一个决战。这是因为徐州刘峙集团拥有4个机动兵团和6个绥靖区约70余万人的兵力,其中还有国民党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主力。而当时华东野战军虽然拥有15个步兵纵队(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约36万人的兵力可以投入机动作战(另华东军区部队有37万余人),但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兵器上,都居于劣势。能够抓住机会吃掉黄百韬,已经是需要超水平发挥的大仗恶仗了!惶论整个刘峙集团?而且就是要将“吃掉黄百韬兵团,占领两淮地区”置于“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仅靠华野力量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另一重要力量的有力协同与配合。
这就是中原野战军。
文献资料:
⑴《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39~第40页。
⑵《中央军委批准进行淮海战役及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潄石、粟裕等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3~第44页。
⑶《中央军委关于作好战役准备工作致饶潄石、粟裕、谭震林等电(1948年9月28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5~第46页。
⑷《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至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1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55页~第58页。
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
(1948年9月24日)
㈠至此刻为止,攻济战斗[1]已突人内城六个团,敌极混乱,决乘此时机于白昼继续攻歼该敌。如内城之敌解决,则固守城南部千佛山、马鞍山之敌,亦易解决(齐鲁大学之敌昨已投降)。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但援敌邱兵[2]团直至今晨,才开始自商邱[3]以北分向曹县、城武[4]间地区北进,而黄兵团[5]则尚未完全集结。但以现有材料计,该兵团之六十四师[6]亦到达砀山地区。李兵团[7]则尚在固镇及其以东地区。
似此,如援敌知济南已被我完全控制,则停止北援,而转为加强警备,以防我主力南进之可能性,似较继续北援之可能性为大。如敌仍继续北援,我们当按既定之方针歼灭援敌。如敌停出北援,则我们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
⒈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8],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杨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人休整。
⒉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9]、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10],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此案对部队休整(只有攻城部队须稍事休整,至昨黄昏为止,攻城部队之六个纵队仅伤亡八千余人,昨晚及今晨伤亡尚不在内,依此伤亡并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⒊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⒋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㈡究应如何请电示,但不论采何方案.建议华东自立即令鲁南及滨海地武[11]将临沂之王洪九[12]部包围,以待济、徐作战结束后,加派一部主力(如仅以地武歼该敌很难奏效)攻歼该敌。
㈢饶政委[13]今明可抵职部,到后当将尔后行动再请示饶政委。
粟[14]
敬晨七时
注释
[1]攻济战斗,指济南战役。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攻击,经8昼夜连续突击,于24日解放山东省会济南,今歼守敌10万余人(内有1个整编师军1个旅起义),俘国民党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2]邱兵团,指以邱清泉为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第2兵团。
[3]商邱,即今河南省的商丘。
[4]城武,即今山东省的成武。下同。
[5]黄兵团,指以黄百韬为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的名字,在电文中有两种写法:百韬,伯韬。编者未统一修改,保持了原貌。
[6]师,指整编师,相当于军。
[7]李兵团,指以李弥为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第13兵团。
[8]两淮,指江苏省的淮阴、淮安。
[9]新安镇,即今江苏省的新沂。
[10]峄枣线,指山东省内峄县至枣庄间铁路线。
[11]地武,地力武装的简称。
[12]王洪九,当时任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1旅旅长。
[13]饶政委,指饶潄石,当时任华东华区政治委员。
[14]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毕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
——《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39~第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948年9月25日)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你们应利用目前半月时间,使攻济部队获得短时休息,然后留一个纵队伍于鲁西南起牵制作用,吴化文[2]亦应移至鲁西南,其余全部南下,准备进行几个作战:
㈠估计不久邱兵团[3]将退回商、砀地区[4],黄兵团[5]将回至新安慎、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㈡歼灭两淮高宝[6]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㈢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因此,你们应在酉灰以前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开一次象上月曲阜会议[7]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控内部关系。
军委
廿五日十九时
*这是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
注释:
[1]许,即许世友,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谭,即谭震林;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王,即王建安,当时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刘、陈、李,即刘伯承、陈毅、李达。
[2]吴化文,原为国民党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84师师长。
[3]邱兵团,即邱清泉兵团。
[4]商、砀地区,指河南省的商丘,安徽省的砀山地区。
[5]黄兵团,即黄百韬兵团。
[6]高宝,指江苏省的高邮、宝应。
[7]曲阜会议,1948年8月下旬,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山东曲阜召开的有纵队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济南战役的作战计划。
——《中央军委批准进行淮海战役及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潄石、粟裕等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3~第4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楼主,貌似标题掉了个【淮】字吧?
这个字丢的好,俺得宝了~~呵呵,谢谢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他的设想是与二兵团监视中野,黄孙李向山东出击,冯治安监视华北一线。预计在十月中开始行动。当兵力展开后,蒋介石把杜律明抓去东北。而刘峙在杜走后一个多月都没给部队下过任何命令。
我实际看到的是刘峙和杜律明的相互拆台。实际上徐蚌会战并不是求杀伤敌人多少,而是利用华东野战军疲劳和弹药未及补充之时把华东野战军向后压缩一下,获得一些城池了振奋舆论的计划。
如果徐蚌会战计划得到实施。至少国民党会获得十几个县城,那至少议论上还好一点。但杜律明走后,刘峙一动不动。而当葫芦岛事情基本定下来。粟裕南下的时候。美军顾问巴达维在国防部抓住人就问你们把几十万部队分散在成千公里的一条线上是怎么回事。
而粟裕最初只想围点打援,当二兵团向东的时候,粟裕发现自己没那么多的人解决得了徐州这一快。最后新安镇胜利后粟裕才开始追击。
实际上,大淮海战役,背后是毛泽东。特别是二兵团东进失利后,国民党方面鉴于杜律明还回不来的情况下准备让白嵩喜去主持徐州,继续徐蚌会战,并把十二兵团开往徐州方向。但白为了华中的实际利益和时刻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央的考虑,扯皮一个月后终于不去徐州。也就是这段时间,七兵团完了。十二兵团被围了。
中野之所以敢全力去堵十二兵团而不顾及白的攻击,除了毛泽东的指挥和远见外,白嵩喜的热心配合也是分不开的。
本来,不管是淮海战役还是徐蚌会战,原来都没想过武汉方向的。但就是杜律明。刘峙。白嵩喜这几个人一扯皮。中共方面由粟裕而中央而刘陈邓。从指挥上就有很不同的势态了。
国民党方面,相互推委,无人愿意指挥徐蚌会战,而中共从粟裕到毛泽东个个都是主动参与。这就是天渊之别。
淮海战役下来,首功当然是粟裕。但粟裕之上是刘陈邓,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而国民党方面,先是刘峙推给杜律明,完了刘峙再推给白嵩喜。推无可推的时候干脆不管,最后杜律明倒霉。
其实,南京忙什么了,国防部忙什么了?
虽然六十万打八十万是意外,但从战役的发展上看,六十万消灭八十万不是意外。
能不能搁在详研和吃透资料之后?比如杜长官提出的是“徐蚌会战”还是“进攻山东计划”?共方统帅或战区首长们,是怎么看待杜长官这个计划的?介个计划对共军是有利还是不利,等等……
介个问题兄弟将在介个系列中陆续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