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换个角度: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马超龙雀
大家基本上是基于高考分数来比是不是公平。
可如果换个角度,
比一比贡献:各省市人均GDP-人均收入=对国家的人均贡献,及对国家的人均贡献/各省市人均GDP。这个结果和现在的高考分数的划分更接近些。
比一比潜质:大家比一比院士的出生地,江沪浙是前三名。是不是说文理科这三个省市应该先扩大这三个省市的入取比例哪?
富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高,所以高考优先考虑他们的子女?
在上海出生的院士并不多,江浙的相对多一些(是不是前两名不敢说),但象湖南四川等可能也很多,山东的也不会少
我看到的是外链出处
从你的判断中看,完全是基于估计。
周围知道的几个没有沪上的
我只是提出:
高考基于绝对的分数来招,是不是个好主意?
绝对的分数是不是该成为标准。
如果不是分数,还有哪些可以成为参考指标?
你说的富人早晚也会施加他们的影响力。正如某人说“房子是卖给富人的”之类。
这个可以自己搜吧。
新快报4月24日报道昨天,首个针对两院院士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这份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的报告,首次对1955-2007年以来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进行了综合调研。
出生地排名
名次省市名称院士人数
1江苏315
2上海229
3浙江220
4北京100
5福建96
6湖南92
7山东90
8广东84
9河北69
10四川61
就是针对你说的:如果不是分数,还有哪些可以成为参考指标?
你提出的是GDP作为指标。我提出的是纳税作为指标。本质上GDP和纳税都是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多少。如果高考招考可以根据GDP高低来考虑招生比例。那么根据纳税多少来考虑招生比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至于这些措施是否会公平,则是另一个问题。
你搞错了我的观点。实际上我反对的就是绝对的分数线。高等学校的选拔,现今不会更好的操作,现在有统一的试卷,统一的判分标准,详尽的规则,都能有这么多花样。自主选拔的后门、黑箱更厉害,对贫民百姓的潜在杀伤力更大。
实际上,你所说的富人的子女就学率很高。交钱进名校;去国外;买一个。能成为富人,就比平民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富二代进个大学,有什么困难?
既然这么有道理那江沪浙就放在一起统一考试招生好了。
江浙肯定不会有意见,两个都是高分省份。不过上海估计就没几个人能上的了大学了。
如果单纯以平均水平而判断大学录取率,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公的扩大化。其作用类似于贫富差距,在纯粹市场经济控制下,肯定会不断扩大化。教育资源在富裕地区的侧重,会导致富裕地区更加富裕,教育水平更高,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贫困地区则不可避免地进入恶性循环。
但是教育水平高的地方你不多招点人,却总在文盲区里转悠,对国家有利么?
怎么解决?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的政策看起来还没太多大问题。
说两句题外话,建国的时候狂批地主资本家,说他们霸占了社会资源剥削了大众。但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大抵都是这些地主资本家。
再说院士的籍贯问题。我的导师也是院士,安徽有祖居,在上海长大,北京的大学成名,支援过地方三线,还去国外待过一段时间。这种怎么算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怎么算都不是很合适。我也相信院士里这种情况肯定不少见。
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已经南移了,南方人才也多了。北宋时期明确著录籍贯的状元共56名,其中北方籍8名,南方籍27名,但是有些北方人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出身陕西籍的寇准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甚至在状元人选的最后确定时竭力主张将南方籍文士肖贯中更易为山东平度人蔡齐,事后还逢人便夸口:“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
主考官司马光和欧阳修也就逐路取人还是凭才取人争论不休,虽然宋哲宗时南北分卷,也只能维持表面的平衡。结果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北方士子全部落榜,朱元璋很生气,一口气杀了二十多个考官,又亲自阅卷评点出六十一名贡士,这回一个南方的都没有,是为“南北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