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淮南武装坚持 -- 朱百山
根据父亲回忆录创作的纪实小说《过去的回忆》已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发表。读了洪枫兄大作《淮南坚持》感触颇深。现把还未发表的有关淮南武装坚持的一段拿出,贴在洪枫兄大作后面。
这是父亲亲身经历,一段真实的历史。
淮南武装坚持
淮南根据地撤退时,路东,路西部队都有大的变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加强地方武装,一部分正规部队,保留番号,化整为零,交给地方。一个县给他一个连,他就可以成立一个县大队或独立团,支队。一个区,给他一个排,他就能成立一个营级单位。支队,独立团,县大队和区,乡队都有指定的活动区域。必要时又可聚零为整,地方武装留下部分兵力,其余送往主力部队。这样正规部队的兵源有了保证,地方武装也建立起来了,两全其美。
六旅十六团,就是这样一个保留番号的一个单位。化整为零两次。这次北撤,不一样了,地方武装不留,全部编为正规部队。由巢北支队等三个支队遍为六旅十六团。团长彭继武同志,政委王胜凯同志,(二人在淮南地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中战死。)政治处主任,王善普同志,(解放后,任防化兵政委。)当时因病提前撤往淮北,否则生死难料。朱平球任十六团特派员兼一营教导员,一营长杨中同志,付营长张云同志。
一营的兵不好带,巢北支队政委程明远同志(解放后,任安徽省委农办主任。)把部队交出后,到淮阴任大成公司经理。巢北支队的兵是信服程政委的,对其他人不大买账。这些兵生活散漫,极端民主化。但有优点,过劲,打起仗来不怕死,勇敢。
当时六旅的旅长陈庆先同志,(解放后,任济南军区付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将军衔)。政委黄岩同志,{解放后,任安徽省省长}。政治部主任汪少川同志{解放后,任军政委,建工部常务副部长,少将军衔}。在部队干部配备时,陈庆先旅长要朱平球改行当团长,黄岩政委要朱平球改行当政委。那时部队工作有三条线,军事工作,政治工作,锄奸保卫工作各一条线。三条线垂直领导,工作中互有交叉。汪少川主任提出、朱平球同志是锄奸保卫干部,改行不经过锄奸保卫部门妥当吗?所以才没有改行,只兼任一营教导员。这是一九四六年三月的事。
二师六旅有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十六团有一千七百多人,驻扎在盱眙县,古城附近进行整训。六月二十五日奉命做战斗准备,召开战斗动员大会。会上告诉大家,土顽,还乡团一千多人,进攻我根据地,我们先发制人,消灭他,他们没有工事,好打。二十六日出发,晚上抵达津浦铁路上的石坝集。按照战斗计划,十六团主攻,十八团作预备队。晚上九点,战斗开始。打响后,听听不大对劲呀,土顽那有这样的火力。一营二连主攻南门,打进去,沿街前进二百米,前面地堡里机枪齐响,火力猛的很,二连只有钻进屋内打,上屋顶打。边打边退,也看清了,不是土顽,是正规军。北街也未打进,也发现地堡工事。这一仗情况不明,真窝囊,牺牲二十多人,负伤二十多人,报销了一个多排。用重机枪,迫击炮打了一气,给敌人造成一些伤亡,天快亮,撤了。敌人对我军的情况也不了解,他们也怕了,天亮前也撤出石坝街。敌人正好撤到我们预备队十八团的防地。十八团也是没有准备,接上一打,敌人跑了。缴获了二百多枝枪,俘虏了一百多人。天亮,撤回修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请继续!
根据朱云谦回忆,16团是7月初重组的,但也可能在6月撤出路西后就在操作重组工作了。17团在4月被拆散后就再未重组。
以上内容可印证于粟裕的1946年6月27日电“将五旅调往淮南,连同淮南独立旅及十八团并路西部队共约八个团”,可见那时16团还未正式组建。
我所写的《淮南武装坚持》是完全根据父亲的回忆录所作。父亲的回忆录是他晚年写的,没有查阅任何资料,完全凭记忆。时间,地点准确与否确实值得商榷。
另我父亲已于1998年去世。《过去的回忆》是我写的。
故事要多讲,不要只这么一小段,不解渴啊。
后面还有啊,实在对不起,没有做链接。
呵呵,铁手这个功能好啊,省得我们到处翻坟头了。
我认识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后来在武汉大学参加过“工农预科”班的学习,但是文笔仍然不行,老爷子曾写过回忆录给出版社,但没被采用,原因就在语言表达方面。
我父亲是老爷子的老同事老下级,以前常常为总被老爷子拉着彻夜长谈忆苦思甜搞的“苦不堪言”。我倒是挺巴望有这种机会,可惜老爷身体不行了,大家也不敢让他多说话怕累着他。
老爷子还健在,快100岁了,有机会还是想去套套老爷子的家底,他经历很丰富,最有趣的是在当张国焘电话员的时候挨过他一巴掌,半边脸都青了。这帖子千万别让老爷子看到,不然他看到我说他挨巴掌有趣,非给我几个“爆栗”吃吃不可。
老爷子解放后从团长的位置上下来到武大读“工农预科”,带着一警卫员,骑着一匹马,挎着一手枪,读了几个月,发现警卫员,马,枪都没用了,于是警卫员回部队,马送人(我特纳闷,能送谁?周围的菜农?),枪交武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