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在文革和改革中的心理感受:改革比文革更文革。 -- 万兹
说明你的思考的路子就你讲的文革的那一套.
工人,农民想上大学,少之又少。。
当然很多人会说他们本来就没有上进心。。
都是不把自己当做人民的一份子的.
本来大家都是沿着教育制度的惯性去冲刺高考的。但是突然一下打断了,扔进农村里10年。
再回城的时候,能不丢掉读书底子的,都是那些有家学渊源的。而那些高中时凭着聪明劲上去的普通子弟,在农村里就多半自暴自弃了。
这是我家里一位亲人的实际例子。工人家庭出身,中学时候是省重点中学的外语尖子,选出来接待外宾的。后来文革不能高考,下放到本省农村。恢复高考之前两年,城里技校招生,急于回城加上生活压力,她就报了。等到后来高考恢复,他们这批技校生就不能报了。
她同学里面,有南下干部子弟和大学教师子弟的,都熬到恢复高考,第一批上大学,第一批出国了。
俺小时候填的时候,很骄傲的填,贫农。。呵呵。。
假如现在有这个制度,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骄傲的填“工人,贫农”这样的成分。估计填“地主”的更牛x呵呵的。。。
你说的普通人的例子。俺不好说。不厚道一下的套用一下成分:
你父亲:干部
例子1:
例子2:老校长 ,这算高级知识分子加干部吧。
例子3:新婚夫妇,成分不详。
就你举的这3个例子,包括你父亲,3个都是干部成分。
可能大家对普通人的理解不同。你说的这些级别的普通人在俺们院里住楼房(虽说是那种老式的苏式筒子楼,连厕所都是公用的),但俺们一家是住10平方的小平房,厨房还是自己捡的砖头改得,里面只能放一个炉子,一个案板。下雨天上厕所,要打伞跑出几十米去。院里一个小孩曾经在雨天滑入粪池,淹死啦。
俺确实无法体会这些普通人被批斗的痛苦,因为俺们院(好像有本小说说这种院是垃圾大院)没一个人被批斗,更不用说父子反目这样的事。这种匪夷所思的事都是像听故事一样听来的。大人跟俺说到这些事,通常都“啧啧”,然后讲到刘主席和王女士的故事。
改革前,俺们家基本吃青菜,自家做的咸菜,面条,豆芽。改革后变成可以每天都吃点肉。。从生活改善上,改革不错,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其他的吗,俺觉得像俺这样的普通人家庭基本上是打酱油的。。文革中打酱油,改革时,也打酱油。。。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说,那时候的干部家里也没啥东西。家具都是公家的。而且上班按时按点。现在干部家里,没有保险柜的都是稀少的吧?
其实也是人性的体现。。
文革中“以权谋私,无商不奸”的成本增高,确实是人性的扭曲啊。
关于我父亲:祖宗八代都是贫农,我没见过我爷爷,他老人家死的早,不过从我奶奶口中似乎感觉不到对爷爷的怀念——很简单,爷爷酗酒,动不动就打老婆打孩子,用奶奶的话讲,他不早死,我活不到现在。
我父亲兄弟姊妹七人,六男一女,我父亲是长子。奶奶是个没上过一天班的文盲,全家当时就爷爷一个开工资的,要养活一家老小九口人自己还要喝酒,生活之窘困可想而知。爷爷是抽“羊角风”(癫痫)抽死的,去世时我父亲刚刚上班,最小的六叔还在襁褓之中,可以说我几个叔叔全靠我父亲一个人拉扯大,后来盖房结婚都是靠他一手包办。至于那个“农场一把手”,那是他从小学到中学年年三好学生到毕业任校团支部书记再进厂一步步干起来的,完全没有任何背景,再说他当那个农场厂长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的事,这个“干部身份”可跟文革半点关系都没有,造反派们总不能未卜先知。
关于被批斗的所谓“中层干部”:这里怪我没说清楚,我家乡那整个区就是一个国营大厂,东北是重工业基地,这样几万人的厂子到处都是。这些厂里的所谓“中层干部”无非也就是个工段段长车间主任之类的,手底下可能有个几十号工人,你非要管他们这些天天自行车上下班冬天自己推板车运大白菜的家伙叫“特权阶级”我没法拦着,不过这话传到他们自己耳朵里估计会笑死。
说到这里多句嘴,我怎么觉着你对“干部”这俩字成见很大,难不成是个“干部”就有原罪文革挨整就是活该?我上学时成天找老师打我小报告的班干部算不算啊?
那个被自己学生打死的老校长,你说的对,的确算“知识分子”,这个确凿无疑。
楼房的事,的确我说的就是那种自己没产权的工厂宿舍性质的“筒子楼”,一层楼一个厕所,连个灰道都没有,唯一的好处就是集体供热。住这种楼的绝大多数也不是什么“特权阶级”,就是些工龄比较厂的普通工人,我家一直是平房,没住上“楼房”的原因很简单,工龄不够。90年代末国企改制时工厂效益极端困难,连给楼房供暖的煤都买不起了,结果把这帮住上了楼房的“特权阶级”冻了个半死,那时候我们很骄傲——平房暖气自己烧。
最后,还有武斗的事,如我父亲所言,高射炮都上街了——我相信那些子弹炮弹不会有精确制导,专门往“干部”和“特权阶级”脑袋上砸。
您说您那里文革时没人遭殃风平浪静,那当然不是没可能,中国这么大,当然会有造反精神不够折腾得不太起劲的地方,一般来讲,国家越是重视越是重要控制越是严密的地方就越能闹,例如清华北大,例如东北一个个大型军工企业,都是重灾区。我也没说文革中全国上下连一寸安生的土地都没有,我想反驳的是那种“文革只是特权阶级遭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根本不受影响”的论调,就我所知道的而言,这显然不是事实。
高射炮都上街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不受影响”?那可真见了鬼了。
就是没有一切的时代.造反有理?看看那些造反的人在那?他们80年的时候在忙什么?
我们这里76到78年,所有在文革中有国事的通通出事,或关,或抓.你说造反有理了吗?
我对文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这里的几座砖窑,那里埋了成百家的人.而我认识的人,包括一个官至(70-80)广西农业厅党委书记,他弟弟(抗战时候的中共党员)都是因为出身不好而被赶会农村!好在他家里都在外面做官所以不杀他,而那里家里没人做官的都杀了.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估计哪个年代和梢后的人都读过,但对比一下社会,不管是79前还是79后.你要求我为人民服务,请问为了你的人民服务农民就不管如何都要挨饿那就是宣扬的思想?对比一下今天之朝鲜,你们看看.是老三篇的水平高还是千里马高?是中国当时的社会更有秩序还是今天朝鲜?但这些背后是什么?上人民无尽的折腾.
起的比鸡还早,早起还得朝请示.回的比狗还晚,晚了还要晚汇报.
五岁那一个,六月份,住的那里对开的稻田里有人晚上偷还是青色的稻谷.楼里有人议论.有人骂道,不是饿急了谁偷这样的稻谷?
对,那个时候是夜不闭门,你闭门干什么?你根本没东西给人家偷.社会是良好,未经批准你上回街回去等着你的就是批斗.家里那个亲戚来了你得向党支部说不清调查再调查.
平等?什么是平等?平等不是你我这里说一说就是了,它是广泛和相对的.一个人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那里来的平等?
我住的那里隔壁是农业局,有个老兽医对这林彪的画像说(1971年初的时候吧):"这是副统帅?想猴子一样!",结构抓起来判过死刑,不过好在到11月份的时候放了出来,他成了先觉察到反革命集团而立功.让他突击入党,准备让他干个副书记.但老中医回家种地去了........
我的意思是说。
俺的理解,那些父子反目啊,批斗啊的事,都离真正的普通老百姓太远。。
真的打打杀杀基本都是领导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打杀,根本到不了百姓的层次。所以普通百姓基本受不到伤害,受伤害的一些普通百姓也是那些被唆使,被利用的。
普通百姓在那个年代,看的是锅里有没有吃的。
所以伤痕文学中描述的那种切骨的伤,说实话,在知识分子,或被打到的那阶层,才会产生共鸣。对工人,农民来说,那就是个故事。。。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一条腿是跛的,就是那个时候学生打的。还有初中班主任,他倒是没被打残,因为他会武术,把学生劈他的斧子给夺下了。
我这个被打跛的老师很和蔼,水平也很高。初中班主任人很凶悍。我估摸着,任何时代欺软怕硬的人都是多数。
不过是无耻的风派而已。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但是忽视了一个问题,社会流动。
比如农民工,比起城市工人来,待遇当然差,用农民工的企业当然是竞次。
但是别忘了农民工之前的生活状态——他们为什么要来打工?因为他们认为打工要比在农村干合算。
这就是经济规律,规律是不受道德感支配的。
文革初期,确实有不少人挺有激情地参与。林彪自我爆炸让大家都晕了,此后的活动,群众热情明显减退。1975年,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组织知青清查农民的自留地和自己养的家禽什么的,结果是知青和农民共谋:知青对上面说没有尾巴,农民给知青送点鸡蛋。我在母亲肚子里也被这些资本主义的产物腐蚀了
基本上,群众看着大人物倒霉,有着发自内心的愉悦感,但是千万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而且这种倒霉,往往也是不分是非的。父亲所在县的县委书记,文革前公认是焦裕禄式的优秀干部,文革中照样被批斗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