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七五过后闲话南疆 -- 左手拈花
丝绸之路吧
怀念湖南路的烤羊肉串啊!
真的好多啊,知道了一些不常见的东西
帖子很好,忍不住搬运到了别的地方给更多的人看。
七五事发,新疆断网,更多处于事件中心的当事者无法发声。看到网络“民意”群情激愤,喊打喊杀
--------
七月七日当事人他们已经发声了,网络大家也看到了
搞到蟹帝意大利咖啡喝不成了,转身就回了国。
其它的不说了,暴乱其实对维族人的生活冲击更大,现在乌鲁木齐的维族餐馆,在饭点时经常是空无一人,那天和当地的同事去吃饭,整个维族餐馆就我们几个汉人在吃,还有人专门跳民族舞蹈
没走过北疆,不知道具体路况如何。南疆有些路上,以前只有道班和修车店,(俺上大学时,坐汽车到乌市整整走3天,再倒火车,火车在疆内差不多也要走大半天到一天的样子,出疆以后,一路快跑,到北京只用两天)现在运输条件好了,尤其是铁路沿着公路修通,沿途设施可能大幅度改善。老兄有机会再去看看哈。
不怕维族厨师拿把大菜刀给你给砍了?
你胆子好大呀。
赚钱以后自己再投入扩大...
听家人讲,南疆大篷多是WLQ驻疆后引进的。记得八十年代末某个春节,老爷子忍不住诱惑,花十几块钱买了几根当时首次在春节期间看到的辣椒,比竹叶青酒还贵,很是新奇。当时卖价大概在130元左右/公斤,家父属于那种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的人。
再后来,带小院子的平房改成楼房,养鸡笼子没了,比拇指还粗的葡萄架子没了,爬满自家搭建的土房子顶上的冬瓜藤(有一年结了好几个,大的有20多公斤)没了,每年冬天必被塞得满满的菜窖自然也没了。冬天的饭桌却逐渐从单调的洋芋白菜、白菜洋芋变得色彩丰富起来,蔬菜大篷开始逐步从郊区向农村铺开……在茫茫白雪的冬日里,护佑着一篷一篷的嫩绿。
出于勤俭的习惯,另外主要也更喜欢吃自然生长的东西,家里的老人,只要有时间,还会在夏天蔬菜最便宜的时候,买来一堆一堆最红最艳的西红柿,做成酱放起来,每次炒菜的时候,放一点,有了这自制的新鲜天然的番茄酱,我家的橱柜里,已经见不到味精鸡精蘑菇精之类的调味品了。
俺不懂农业,从俺家院子里小小的“自留地”的发展史来看,南疆的土地应该还是蛮肥沃的。只要技术跟上,品种选择对路,那是种啥啥活,葡萄是本地的,这个不算,靠着从远自广西、赣南寄来的种子,俺家种过冬瓜、丝瓜、南瓜,还有一种当地叫EMIN的刀豆,靠着鸡粪的滋养,尤其是那个丝瓜,长得太快了,光靠自己家那几口子,根本吃不赢。
我说的细分:
是针对您这一句来的:
关于这个事件,无论是辩论,是出谋划策,还是单单有某种情绪需要发泄,个人认为,有一个基础是必须首先认清的。而在网络上,这个基础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被一个“细分”,一个“ 模糊”变得摇摇欲坠。
细分,即关于罹难者身份的细分,尤其是对其中汉族的进一步细分,是老汉人还是新汉人?且不说这是否必要,退99步来看,即使有必要,那么这个新、老的划分标准如何定?以身份证?以户口本?还是以在新疆工作的时间?我只知道,暴徒在砍杀的时候,是来不及并且也不懂如何询问的。
模糊,即关于施暴者身份的模糊,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动辄“维族”甚或“维子”,把愤怒甚至仇恨无差别地倾倒在这个族群身上。都知道施暴者死有余辜,我却只是想通过这个帖子,告诉大家,那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者,其同族中亦大有人在。
至于潘多拉的盒子,您感到已经被打开了,我却暂时还没这么悲观。的确,有人在拼命地到处点火,到处屠杀,到处恐吓,几十年如一日,贼光闪闪地盯着潘多拉的盒盖,不就是想打开它,把他们苦心孤诣,花大力气制造的魔鬼放出来吗?且不说这个魔鬼到底制造成功没有,至少在南疆,我相信,包括维族汉族在内的大多数居民,会和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一样,尽自己的力,和盒子里盒子外的魔鬼斗争。
本ID谨慎而又乐观地参与这个过程,尽管一切任重而道远。
偶有一次冬天出差从敦煌返广州,一日之内,温差40余度。
您引用的我的原文:
请注明来自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