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没有货币的经济 -- 猪头简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最近出了一本饱受争议的新书《免费:激进价格的未来》(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这本书还没中文版,所以未能一阅,但从网上沸沸扬扬的讨论中,可以管窥一下作者的观点。这里还有一个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
追溯历史,货币最开始作为一种交易中介存在。交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交易促进了分工,提升了社会创造价值的效率,而货币,则作为交易的中间工具。是不是所有的交易都需要货币,答案是否定的。假设你是一个电脑工程师,周末你邻居敲门,让你帮忙修理一下他的电脑,你欣然应允;一周后,你要出差离家几天,将钥匙交给邻居,让他帮忙给你家的花浇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认为你们完成了一次交易,而且创造了价值,但并没有货币交换。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价值创造与传递,并没有通过货币进行。但这些交易的主体,同样是有价值的东西,生产这些东西的过程,同样创造了价值,这些价值虽然从未被计入GDP,但和有货币中介的交易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曾几何时,货币的含义被异化了。特别在重商主义的年代,似乎钱是一切价值的核心,不产生金钱,就没有价值。这种思维定势在现在这个年代仍然大有市场。政治的得失、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功与否,甚至未来、幸福、婚姻、性,统统以货币来定价。“有钱”,成为个人成功的代名词;“利润”成为企业成功的标志。
以钱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自然有其背后的合理性,我无意在此抨击。我更感兴趣的是,有没有排除了金钱的经济形态,或者说,这些形态是否可以称之为“经济”,对以金钱衡量的那个“经济”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两种“经济”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和发展趋势。
《免费》一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但从目前仅有的一点介绍和书评上,还没发完全了解作者的逻辑。但从仅有的简介和访谈上看,作者一方面将“免费”和传统金钱经济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最后的目标还是落回了金钱经济。对于未来,似乎并没有给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
一切经济最后都可以落实到对需求的满足。而人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相当一部分的人,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能够轻易得到满足,那么接下来呢?在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论中,需求层次由低到高,被定义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绝大多数行为的动机都可以落实到体现自我的优越感。
即使在物质社会里,在满足了吃饱穿暖过平安的基础上,人对物质的追求,最后也能够落实到心理目标。小到时装,大到豪华汽车、游艇、艺术品。这些无不与心理满足连接起来。记得不止一位成功人士说过类似的话:“我的钱已经够多了,现在我追求的是影响力”。而影响力在很多时候,需要、也可以通过钱来表达。所以他们继续追求更多的钱。
马克思曾经说过,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马克思通过“生产”,而不是通过“满足需求”来衡量价值,导致这个理论不仅在现实社会中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便在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同样需要修正——价值永远应该通过消费,而不应该通过生产来衡量。否则就没法解释为什么高更的原作价格一涨再涨,也没法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写书,罗琳写《哈利波特》就比王小波写《红拂夜奔》赚得多几千倍。所以,价值不应该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是“有差别的人类满足”。
无货币的价值创造与消费并非什么新生事物,是个古已有之的东西。一天某个朋友在网上找到我,向我倾诉工作和生活中的烦闷,征求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建议,我花了两个小时来跟他聊天,帮他分析他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满足了他倾诉和寻求答案的需求,他满足了我被尊重和认可的欲望,我们两个都获得了满足。难道这里面没有价值?显然不是。如果那个朋友去找专业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问类似的问题,需要按照小时付费,而由于我们两个的朋友关系,我“免费” 提供了这个“服务”,这里面的区别不在于价值,而在于有没有货币交换。类似的过程从古至今,发生了亿万次,却从未被计入GDP。
只不过在网络传播时代,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一旦能够被数字化,就有机会被低成本放大。在这种“复制”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消费,或者说,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边际成本基本为零。而价值的创造源头,也有机会因为更多的消费,而产生更多的满足,更大的影响力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激励了更多的“免费”创造。最终形成了无法使用货币精确计算的经济形态。
从这个角度,Wikipedia创造了一个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系统——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所以,数以千万计用户在Wikipeidia这个 “理想国”平台上创造的价值,完全没有办法用Wikipedia获得的货币收入来衡量。类似的系统还有Youtube、Twitter众多的Blog。
当然,“无货币经济”和货币经济是一个共生关系,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很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而使用Wiki,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成千上万的公司因为使用免费的Linux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利润,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员通过学习Linux找到了工作。但这种“联系”并不影响“无货币经济”的“无货币”,这个主要特征而网络,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参与到价值创造过程中,并且通过低成本传输复制,产生更多的消费价值。
所以,对于“无货币经济”,我们完全不能用货币的观点来衡量其价值,而应该给予其应有的重视与尊重。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倾向于用货币来衡量成功,所以经常看到有人“质疑”Wiki的商业模式,“质疑”Blog的价值,而很多优秀平台的创始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以后,也在市场和投资者的逼迫下,不断追寻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我并非想谴责这种行为,因为逐利是现今社会的主流目标,无可厚非。只是需要反思,我们的评估标准是否被货币异化了。更多的,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这种价值平台能够很好的产生、生存、发展,以及尊重其创造的非货币价值。
再激进一些,在纯虚拟的环境里——典型如网络游戏。游戏玩家同现实社会的人一样,通过虚拟世界,得到了“无差别的心理满足”。我们不能说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的满足就没有价值,也不能说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行为就没有产生价值。只不过,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没有到一种完全不创造金钱价值就能生存的理想状态,而过分沉迷于虚拟,与现实货币价值创造在某些时候有较大冲突,会影响到人的现实生存,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平衡。
也许某一天,科技高度发达,人类真的会像Matrix里所描绘的那样,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做,泡在营养液中,脑袋上插满电线,完全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不过,我不大相信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是一种整体分析,应该算宏观经济学范畴,你所说的价值实际上是微观意义上的价值。单个的生产却没有消费掉的商品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论没有影响。
第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基础模型或者说是理想模型,再生产模型与价值转形才算是马克思价值论的应用,而这个应用也是宏观角度的。
第三,马克思意义的商品价值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你可以把这个价值看成一个无量纲的相对值,而不是绝对的社会需求满足多少(谈到需求满足其实这就走到效用论的路子上)或财富多少的衡量。资本论中的价值分为商品价值,市场价值,生产价格等,其中商品价值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一定要量化的话,也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模型。
另补充一点,关于必要劳动时间,1970年代曾经有人用斯拉法模型做过计量分析,结论是商品价格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高。
lz对于价值,价格,货币,市场,交换,经济等概念的理解是很杂乱的。
还有就是关于楼主的非货币经济,
lz所定义的非货币经济与交换难以进行经济分析,只能进行社会分析。
需要有一定物质基础,才能谈得上追求精神的更大满足。
但并不是说,一切精神需求都是通过金钱来实现的。譬如名望,大学教授通常工资不高,但是社会地位高。
但是关于免费,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解决赢利模式。免费,lead of loss, 看谁赔得起。大家都在赔的事情,还会不会有人干,这是我们要解决的。
对马克思的理解是否正确是一个问题。楼主提出的无货币经济是另一个问题。即便楼主对于马克思经济学不熟悉,并不意味着楼主的问题没价值。
价值,价格,货币,市场,交换,经济这些传统的概念,的确不能解释免费这种无货币经济现象。
但是逃避是不应该的,无论如何,无货币经济仍然是一种经济,目前的经济分析手段不能够解决问题,就需要丰富经济分析手段,而不是转移话题,以社会分析敷衍。
一点愚见。
奇怪的是很少有对当时经济运作的分析,大概都是E文所以看不大到?
我的经济学功底有限,所以疏漏错误难免,也谢谢各位指出。
写了这篇短文之后,现在在看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文章中很多话题,在这本书里面都可以找到更精确、更专业的解释。
准备读完以后,再继续补充完善一下这个话题,见笑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