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乌鲁木齐针刺事件的新闻备忘 -- 注注
这个帖子质量高,总结得非常好,一针见血。
学习!
新华社反而要捂着藏着?
这种事别说没见过,连听没听说过,今儿算是长见识了.这等想像力唯棒子可与之媲美.
首先当然就是这可能是个谣言,当事人听错了、理解有误、甚至成心编造。但若不是这样,考虑到这类政策其实得是中央层面才可能决定、而政策法规的变动需要走程序的因素,俺的解释就是:中央可能正在解决此事,但程序未走完之前不宜公布,朱书记此时透露消息是稳定干部队伍,而且现在环境下应是获得高层授意的。不知那位维族学者的消息渠道是哪里,俺认为应是乌市中层干部。朱海仑的讲话可能是对乌市中高层干部集体会议上说的,新闻发布稿与实际内容不会每个字都一致,有些话还不宜公开报道但先透个口风,还是可能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他跟香港反共的《苹果日报》这么说:
现在他是像314后的达赖一样,进一步走向了阴谋论。现在达赖正在布拉格会热B丫。
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執法理念沖突。
是政策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典型。
用得著發文廢除嗎?
基本程序啊,这个也会有问题?
这样的人,怎么感化!
对于焦点议题和敏感议题, 有的国家会先允诺, 公开提上日程, 再设法解决. 这样做的好处是给人正视民意的姿态, 有助于舒缓民间焦虑. 缺点是有时会被持片面看法的舆论或民意绑架, 或承诺多而兑现少, 信口开河.
中国政府一向是做得差不多了, 再向媒体通气和做宣传. 当然在内部决策过程中, 表面看是"不争论", 实际往往也有个过程. 似我等升斗小民, 还得依靠内部人士如雪里蕻, 和善于分析总结的外部观察如驴兄, 老广, 黑岛人, 来了解动向.
究竟哪种做法好, 可能没有一般的定论, 但眼下关于某些广泛争议的民族政策和乌鲁木齐局面, ZF的沟通方式和决策过程适当向前一种倾斜, (一定范围内)鼓励公开争论, 官员公开表态, 我认为是好处远大于坏处, 既能稳定人心, 对ZF也是一种鞭策.
例如这个两少一宽, 适当措辞下并非不能给予公开的官方批评(其实是检讨). 着眼点可以说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可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健康发展, 内地的治安稳定, 打击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 政策维护者也有许多理由可以用. 只要注意措辞, 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
以前有个文件规定,领导的工资不能高于平均工资六倍。
此规定从未被废除,却无人执行了。
两少一宽同样只不过是当年的一纸文件,并无法律承认或追认,却可以阴魂不散三十年。
说到底,只不过是官僚的惰性在起效。
对自己有利的事,有规定也可无视,打破头去做。
对吃力不讨好的事,就矛盾上交,或借口有文件而不作为。
那是共产党员
你所说的文件没有执行,没有错,但是没有发文废除,以后有人拿出来说话,没有一个官员能说不对。只不过你说的文件在官员内部没有人争论,所以没有人提。
但对于两少一宽这样的政策,执行不执行在党内是有争论的,如果不走正式渠道去发文废除,那么以后执行的时候,只要有人拿出这个文件,尤其是维族干部拿出这个文件,法院的人就没有办法了,必须按照文件精神执行。
如果走正式渠道废除,那么就不会有人提这个文件。也不会有人借口这个文件了。所以必须走正式渠道废除这种存在潜在争议性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