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人体用糖类为原料合成蛋白质和脂肪是效率很低的.而现在,大家都是从食物中直接摄取蛋白质和脂肪.
在当时,用猪油拌饭是一种美味,而现在,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吃这个了.
楼主可是数字都记得,但就是没有亲身经历,这就不正常了。
如果有经历的话,不会不记得粮店有多少牌子,有什么粮食,偏偏记得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大陆人的数字。
也不多说了,懒得理这些政战人员。只说一句,六十年代是普通中国人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时期,发生很多外人看起来很可笑,但当事人认为很正常的事情。
楼主还有好玩的:
楼主一不知这口号是针对什么人的,二不知生产自救怎么实施,三不知单个农民怎么跟还没有解散的公社抢吃的,只听共产党部分人说的政策威力,竟能够直接敷衍成篇,也算现代社会的奇观了。
米一般分大米和籼米,居民买粮自己拎个布口袋,说好斤两,由粮店称了,二三十斤自己扛回家。什么叫粮店有多少牌子?那不是如今在超市买袋装米,那时候粮店的粮食是散装的,质量也不好,有时候来一批陈年旧米还有霉变的。另外,如果你仔细看楼主的其他主帖,很容易知道他是何方人士,你上面发言的某些部分,最好请重新斟酌一下。
当时的米应该是分号的,从粗到细。所以如果绿水指的是这些个牌号,是合理的。
如一定要求证,则问大概粮、面大致分几号,从粗到细大概是怎么排之类的,应该有数。
当然,现在搜索工具也很发达。
解放CA141是1986年开始试生产的,之前的老解放是CA15,再往前是CA10。从CA15开始载重就是5吨了。
插牌米店
大陆八十年代米店
这衣服有几个牌子?我很难理解是问衣服大小几号哎~好吧,算我理解力有问题:) 话说回来,粮食中面条面粉记得有粗细黑白之分,米大致上就分大米籼米吧?老光先生不是80后,作为土生土长的退休人士,这些基本信息应该是不必放狗搜的。如果觉得文中有个别细节有出入,像楼上南京老哥那样提出来相互讨论,帮助他人精益求精不是很好?随便猜忌网友身份并作不实指责,窃以为不是西西河提倡的讨论风气,不知秋末兄为然否?
我没有质询的意思,刚来到此楼,还处于打酱油看热闹的时候。
我只是看到绿水河友有质询的意思,就此一提或许算是个辨别的途径罢了。
另外说楼主是政战人员,我倒没看出来。而且,您多大岁数了?即使岁数够大,也可能有未经历过的吧。还是有各种可能性的。
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大跃进中很多错误做法,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同时对于拆屋等行为进行了清偿,使得社会上一下多来很多货币,通货膨胀趋势严重。怎么办?即使用物资相对富足很多的30年之后某人的观点,这么多的民间储蓄,可是笼中之虎,足以把市面上的物资一扫而光,可以把物价推到天上。怎么办?幸好,我朝有伟大的经济专家——陈云。
陈云从国外进口了一些糖,做了一些高级点心,高价出售——很快回笼了货币——当时的人都吃不饱,有钱但什么都买不到,买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高级点心不要票。于是,危机解决了,笼中虎回到了该去的地方,老百姓不知不觉中又被洗劫一遍。
我说的这些字字句句有史可查,不信,君自放狗翻书去。宏观的政策反映在微观的民间,就是老光前辈的草根回忆了。
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策者造成的错误,由老百姓一次次的买单,可叹62年中国有几个老百姓知道通货膨胀,有几个老百姓了解经济学?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王霸之道,黄老之学,申韩之术,贯穿了中国的政治。几千年了,可曾变过?
现代的年青人可能不了解,以为当年我们吃的米像如今进超市,自己想吃什么品种,就选购什么品种。殊不知当年那时候,我们吃的大米,仅仅只是去掉粗壳而已的“旗子米”,即糙米。品种单纯,是“清一色”的籼米。那时候老百姓是没有选择权力的,粮店里头卖什么米,你就得吃什么米,正如我们当地的一句俗语:给个婆娘你还敢嫌她脚大?我们在小镇上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吃到过当年的新谷米。只有改革开放后,才正儿八经地吃到过当年产的新米。那些年,居民们吃的尽是陈年旧谷,有时候甚至是霉烂变质的籼米!我说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好多的人不相信,认为我是“台湾国民党”派来的“政工人员”,是来作“政战”的,对于这些,我见得多了!也懒得争论,你愿意相信,就信,不信便拉倒!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便如影随形,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摆在那儿!纸笔千年能说话!尽管我们不说出来,将来,写历史的学者,专家,迟早也会写出来的。
粮店粮价之事,是我问楼主。如果楼主也有类似禅人兄所描述之大陆人的观感,那可能能证明我判断错了他的身份。我问的,恰恰是大陆人最常见的事情,而不是要问这个或那个数字有没有。
禅人兄所言重新斟酌一事,想来是关于饿死人的统计数字问题,在此一并说明一下。
个人观点,饿死人数的统计,不管是在60年代,还是在80、90年代,都在反复调整,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可信度是很成问题的。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横向的纵向的可比较数字,把这些数字用来解释政策的影响力,说服力是很弱的。
我提这个数字,也只是想看看楼主的反应,并不是认为这些数字本身能够解释任何问题。
所谓“生产自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的是整风整社之后,从上到下,放开政策,允许民众搞些“自由”,比如:可以开荒,垦地,种些农作物,也可以搞些捕捞啦,做小生意啦等等。这些政策,在文化大革命当中,统统被当作刘少奇一贯反对毛主席的罪证——“四大自由,三自一包”进行批判。后来人不知道,当初,要不是这“四大自由,三自一包”的政策,不晓得还要饿死多少人呢!在这之前,所有的个人活动都是不允许的,那时候强调的是集体化,到了“文革”时期,便发展到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写到那时“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其实,还有一化,因为年深月久,记不起来了。有网友不赞同我的说法,说是这两化是台湾的“政战”,我也懒得争论。我主张观点独立,并不要求一致。各有各的看法,这是正常的。至于这“三化”,当时的确是存在的。要知道,那时实行全民皆兵。全国的男女老少人人佩带符号。(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讲这事的,以后再发)我当年只有十三岁,都曾佩带过这“民兵”的符号,遗憾的是记不起是那一团,那一营,那一连,那一排的“战士”了。那时,一个县便是一个民兵师的建制,一个公社便是一个团的建制,一个大队便是一个营的建制。符号上标明了你所在的团,营,连,排,班的单位,也标明了你的姓氏名字,任何人一见到你,便晓得了你的单位,姓名。我还讲一个事,有些人一听到又要反感,又会要说我造谣生事了。人民公社建立初期,所有的男男女女分开居住,夫妻之间很时间不能在一起,只有每月放假的时间,才能团聚。因为,那时候,要求是集体化,军事化的生活。信与不信,在于你。但事实却是如此。即使我硬要瞎编,也没什么意思沙!瞎编起有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