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闻二则有感 -- 晨枫
植物和动物的学名都是用的拉丁语呢
没什么必要学拉丁文。
如果英文足够好,比如native speaker,他们看到学名估计就跟中国人看到那些汉译动物名字差不多。初看感觉也是比较怪比较难,还是要专门去记的,但要记住也非难事。不过如果不是生物专业的,或是对生物有一定爱好者,那么也记不住的,就像跟对生物完全无兴趣的中国人提薮猫、猞猁一样。
但我有个塞普路斯希腊裔同学,背学名倒是非常快,他说是跟希腊语挺像。
不好听。。。就是夸夸其谈了。
大学重要的还是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作风,学习专业技能实际只是前者的一个载体,而这种四处开花的培养教育方案,对一个准备作为文明传承的学者来培养的人来说,这样的知识结构不知道是否有益。
课堂可能只能列点书目而已。
这种玩意,就像从胎教开始培养神童一样,都是企图让人相信:本身是一堆饭桶的却能够培养出天才。
论对经典熟悉,现在谁能比得上那些旧式教育出来的人?
现在很多事情就是瞎搞
要真想搞研究,个人认为应该先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基本上就是抓住本源
比如说掌握好拉丁语,将来学习其它的西方语言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深入研读古代哲人讨论的经典问题,对于将来学习近现代的哲学也有一样的意义
我们可以说人文相比较理工总体上意义不大,但是一个国家中有这样一些人不是坏事,并不是人人都走这条路。而对于以文史哲为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相当于理工科的数学和物理吧
当前在很多学校,中文系通常等同于文秘加新闻专业,历史系等同于旅游专业,哲学系等同于公务员专业
缺乏对本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入把握,主要的课程安排是大量的应用性课程,而这些课程大多是“通史”或“导论”式的,浮光掠影。社会上新出现一个热点就增加一门课,而这些任课老师并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仅仅是攒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学生也是忙于应付,死记硬背,等到就业之后发现所谓的应用性的课程仍然并无用处,还是要从实践中从头学起,于是对学校教育更加失望。
而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实只有两种作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将来进入到其它行业时能够调动这种能力来适应新的环境(例如看到过有学历史的学生进入投行,依靠对于历史上气候和粮食供应的数据分析来做粮食投资项目);研究生阶段则培养专注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者,这种研究对于社会并无直接影响。而如果希望将人文学科的东西转换成向理工科那样经世致用的技术去讲授,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并不是推崇人文学科,我认为中国应该进一步缩小人文学科,增加理工科与社会科学的学生比例。但是,在所保留的人文学科内,采取中大博雅学院这种做法是比目前的通行做法更好的。中大的具体设计可以商榷,但这条道路无疑是正确的
从甘阳等人的理念来说,博雅学院决不会是旧式教育的读经典,而正是要以现代的方法论来理解经典,不会只是死记硬背的
对于什么本源之类的玄学,哲学系完全可以承担起这种任务,没必要专门再搞一个吸引眼球的学院 —— 难道专门搞个学院就是世外桃源了?别的学院存在的一切问题这里都必然存在,与之相反的是,可能别的学院不存在的问题,这里仍会存在。
实践出真知。一向以为,本科阶段设什么哲学系,是属于扯淡的专业,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别类学科基础,哲学是那么好学的?philosophy是智慧,而智慧是学不来的;konw-how是在不断地实践中试错、不断地总结升华得出来的,如果只要衣食无忧多读几本书就能搞定哲学,那世界上哲学家满街都是了。
不要看公告上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冷逸不记得国防科技大学在湘招收的国民教育生了?一样是冠冕堂皇的嘛,实际呢?不就是给人出钱读大学的机会嘛,科大还算实在的,教的可还都是扎扎实实的东西。
也就是基础课的时候才不得不背背,最后能有几个去搞分类学呀。
医学的也差不多,理论上医生都应该会用拉丁语开方子,不过这里的医生应当说的是欧洲医生……
苏州小学办“淑女班” 培养“公主式”学生
当时在电视上看到吓一跳,采访学生家长,都是无一例外想自己女儿以后嫁的好点。教授国际象棋,钢琴等才艺,这个可以和武汉某高校开设淑女专业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