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峡流域目前的生态和地质灾害方面问题 -- wqnsihs
我只是对电略懂,对水其实是个外行。
三峡蓄水到175米,相当于10多倍的压力加原来的地壳上,引起周围地质变化,传导至远方,要稳定下来恐怕要很多年吧。如果枯水水位低,力又会变化!这恐怕引起的灾害不小吧!
不过水位下降这个事主要是旱季吧,也有解决办法,最近不是正在防水维持水位么。或者还有其他阻水办法。不过我觉得两湖的问题主要还是淤塞。
三峡、中电、大唐等现在还在西南翻江倒海呢
会是什么后果,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湖南、上海(海水倒灌)等地也跃跃欲试,要建相应工程。这都是三峡惹的麻烦。这些问题统筹解决,就是本次项目的初衷。
某专业会议上,南京某自来水厂取水口几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平均水温上升大约2℃。这个是不是有啥生态影响,俺不是搞这方面的,不大清楚了。
美国哈希(HACH)公司产品,可测20来种生物毒素、有机和无机污染指标。就是因为水质下降。水温上升是不正常的,不知是什么原因,莫非是水位下降和藻类大繁殖,因为三峡应该导致下游水温下降。
径流流量小了,蓄热量和热惰性变小,水温更容易受气温影响了。继而对流域沿岸当地气温调节作用降低,而受沿岸气温影响变大了。
水温上升,俺觉得水中微生物生长肯定加快,营养化加剧,水质变差是会出现的。
您提到的三峡建成,下游气温该下降是个怎么个模型呢
这些地方本来就没什么自然生态了,也不可能回到自然生态去,上亿的人就无处可去。只能是就具体利弊算账。就干湖的事而言,主要是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未必与长江河床下切有绝对的关系。我倒是担心血吸虫的扩散,不过这反而也许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当然,要把帐算全也不容易,恐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个是有次同步谐振,当时对解决这个经验还少。另一个是经济账,那时候厂网没有分开,你不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凭啥买你的电?我又不缺电。所以后来把发电和电网分开了。
即在某变电站安排很短很短的那么一段直流,就把两边的交流50Hz这个耦合关系给去掉了。为什么要很短很短呢?因为直流主要的问题是灭弧难,也就是发生事故断不掉电,平日拔家电插头还有电火花,干线那么大的功率,很难把它吹断。交流电有瞬时零点,所以还好,直流就难了。这样只用很短一段线路,发生任何故障切交流侧,不用直流灭弧。不过换流器成本高这个问题还存在。
其实说远距输电增加电网稳定压力指的不仅仅是那个稳定性极限、次同步谐振之类的,还有个长线故障概率大,一旦多点故障发生,损失电源过多,受电端如何维持功率和电压稳定的问题。需要复杂的远动设备——这条线一掉,你那边如何如何切负荷。这样的系统涉及多站同时动作,弄太复杂了,它自己的可靠性又是个问题。
多年以前还在系统内的时候,电科院的PSS和清华卢院士搞的那个最优励磁控制好像有点文人相轻,现在不知如何了。
当然老兄讲的水电调峰方便是他的优点。
但是如果像忙兄所讲,丰水期和枯水期出力变化较大(而不是由于调度原因压出力)的话,那等于其它电源成分仍要按照枯水期规划,这样总投资额可能就加大了。
以前这么多水的势能飞流直下最后都变成热量散失到流经的下游,现在把这部分能量用来发电,下游的水温应该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