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二十六:闹盐荒 -- 老光
二十六. 闹 盐 荒
前一晌,在《西西河》网站上浏览,看到有河友发文章,说到文革期间,因为搞武斗,到处打枪放炮,闹得人心惶惶,以至于整得生产停滞,交通中断,市面供应也随之减少,除了草纸和盐之外,其他的物资大都脱销。
后来,又看到有河友见了我的《岁月》一文,在回复中提到:饥荒期间少油,尚可理喻,可见到缺盐,却有些疑惑不解了:这盐纯粹是添加物,每样菜只能放那么一丁点点,当不得饭吃的,怎么连盐也缺乏了呢?这就有些令人不解啰!
当年大饥荒的岁月里头,曾经是有过一段时间,市面买不到食盐。至于这一段史实,如若是不讲清楚的话,真叫人一头雾水,直生疑窦。故而,在此专门择了一章,把缺盐的这码事儿,说个清白。
人都喜爱美味佳肴,这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一类——饮食文化。
佳肴味美,全在于酸,甜,苦,辣,咸,这五味调和得宜。偏多一分,则味太浓重,偏少一分,则味太浅淡。
五味中,当以咸盐为主。
一道食物,倘若不酸,不甜,不苦,不辣,终究也只是味道不美,但只要带有咸盐味,还勉强的吃得下去;倘若是这食物不放点咸盐,那这菜就入不得口哩。即便是勉强吃落肚,那也是咂嘴咂舌,无滋无味的。
60年代的饥荒岁月里头,曾经有过一段日子,连这咸盐也闹起了“饥荒”。
那时,不知是什么原因(猜想:也可能是产地供应,也可能是路途的交通,出了问题),市面上断了盐的供应。虽然那时候上头是一再地号召“瓜菜代”,可少了咸盐这基本的味道,“瓜菜代”也就无法大面积推广下去了。
这时候,又加上“水肿病人”,也如雨后的春笋,层出不穷。
后来听人说,这水肿病的兴起,除了营养不足之外,也与咸盐的缺乏有蛮大的关系。到底关系大与不大,彼等平民百姓,不懂科学,也闹不清缘由,不敢胡言乱语,只是如今提出来,搁这儿存个疑,让懂行的给分析分析,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饥荒日子里,老百姓粮食吃得少,一日三餐的主食多以瓜菜为主。而这主食大多又少油缺盐,不光是没有营养,就是最基本的味道也谈不上。老百姓天天吃菜,纯粹是为了塞饱肚子。这无油无盐无营养的东西,塞得太多了,就会闹出“水肿病”的。
后来,上头晓得少了咸盐也会出引发问题,便从外地紧急调拨食盐供应市埸。
那晓得,当供销社把食盐一摆上柜台,便引发了抢购风潮。成群结队的人们排起了长蛇阵,日日夜夜排队抢购食盐。
供销社贴出告示安民,老百姓也不理会,长蛇阵越排越长,有些人还搬来了铺盖行李,在供销社前面的地坪子里开起了地铺,排队买盐。
为了控制抢购,当地政府也出面贴了告示,规定每人每次只能买几斤等等。
中国的国情历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老百姓人头多,想出的办法也多。你只准买几斤,我就多买它几回。于是,买了的人把盐送回家后,又钻进队伍内排队再买,有的全家倾巢出动,分头站队购买。更有甚者,还有人花钱雇了小孩排队,站队,轮到前面了大人再接替。
人们之所以对食盐如此的看重,进行抢购,完全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被食盐的紧缺搞怕了,有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
老人们说,当年日本鬼子攻进内地省份后,切断了沿海一带物资向内地的供应渠道。有好些年份,东海一带的“淮盐”进不了内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全部吃的“川盐”也就是“锅巴盐”。
“淮盐”进入内地,基本上是沿长江水网地带用船运进来的。船的运载量大,装得多,运费相对便宜一些。而川盐进入湖南湖北这些地方,全靠肩挑背扛的人力跋山涉水,一袋一袋地背进来。这样一来,成本价就高得多了。再加上沿途的关卡盘剥,一路上土匪流氓的打劫抢夺,本来是很便宜的一担“小菜萝卜”,结果,七扯八拉,便盘成了“肉的价钱”。
抗战八年期间,我们这地方流传着一段顺口溜:甲长吃甲盐,保长吃保盐,乡长吃盐不要钱!这顺口溜说的就是当年本地老百姓吃咸盐的艰辛!
咸盐这东西虽然是酌菜的添加物,可又少不得呀!它比不得穿衣吃饭,这衣服破了,可以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衲衲又三年!饭不够嘛,可以少吃一碗,慢行一步,只要不断顿就是啰!
可这咸盐看起来虽然是分量不大的小事,但秤砣虽小,却能压住千斤!
菜当中若少了咸盐,这菜便少了滋味,哪怕是放上再多的油,嚼在嘴巴里头,也味同嚼蜡!更何况,这出力流汗的辛苦人,若是不吃咸盐的话,出得几身的汗,便浑身上下没有了力气!故而,老辈人常说,这咸盐是长力气的好东西!少不得,离不得,也断不得的!
日本鬼子打进内地后,切断了咸盐的正常供应,害得老百姓吃盐如同是吃“金子”。没钱的穷人家,买不起咸盐酌菜吃,便花大价钱买那么小块“锅巴盐”,用锥子在盐块上戳个眼,用根绳子穿起,吊在那房梁上面。想吃咸盐了,一家人端起饭碗轮流打转转,伸出舌头在锅巴盐块上舔一舔,过过咸盐的瘾,也就算作是尝了盐味儿!
这缺盐少咸的日子一过便是好多年,直到日本矮子投了降,这才好过一点。过了好些年,老百姓一提起那段日子心里还在发怵。
所以,大饥荒的岁月里头,咸盐一紧缺,便把这人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了!大家联想起跑日本那些年的紧巴日子,心里头就越加地闷得慌。
更何况这时候离抗战那会儿,还不到二十年的功夫。抗战那年头咸盐的金贵让人记得一世,这会儿大伙一见到供销社把食盐摆上柜台敞卖,就都生怕别人一下子买光了,自己站在一旁相光光。于是,不约而同,便争先恐后地排队抢购起来。
况且,这时候供销社的柜台上,货架上空空如也,市面上又没什么东西可买。国人的心理是,一莫上了当,过了这村便没有了这店。二是囤积居奇,咸盐这东东搁在屋里头,只要不沾水,就不会短斤少两蚀本的。老鼠不会啃,虫也不会咬,放上一万年还是那么多!
所以,有些人,便把家里面收藏在坛坛罐罐内的钞票,统统摸出来买了咸盐,买回去堆放在谷仓内。最多的人家买了上千斤!我估计,恐怕直到如今,这些人的后代,只怕是还在吃老祖宗当年买下的那些盐呢!
不正常的岁月,把人的心思也搞得不正常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记得小的时候管商店叫合作社,您那个时候商店叫什么名字
只是普通人是买不起, 或者舍不得买的。
当然, 特供商店是例外的。 问问那些大院子弟就知道了
自来水,电费等等。
我们那儿是个小镇子,那时候卖生活物资,收购土特产品的商店,叫作“供销合作社”。闹饥荒那会儿,这供销合作社的柜台上和货橱内,摆放出来供卖的东西很少,大多是文具纸张笔墨等等之类的。吃的基本上没有,即便是有,那也是要有粮票才能买到的,光有钱还不行!而且,多是饼干糕点一类。那时代,粮票一项便把人管得死死的,没有这票票,顶多只能走上百来里地。走到哪里都得要粮票啊,没粮票你吃啥哟!
小时候(70年代)听父亲讲古,49以前常缺盐,有伯父受过缺盐之苦,在49后临去世前叮嘱:如果能用一斤油(我们当地产花生油)换一斤盐,一定要多换一些。实际上,我们当地49以后还没听说缺过盐(因谣言或囤积居奇导致短期缺货不算),59年饿过饭,记忆深刻!
其实,我们这儿缺盐,也就是闹饥荒那时候的事。也不晓得当时是什么原因,这世面上就突然断了盐的供应。后来,可能上面知道了,觉得必须采取点措施,不然的话,既缺粮嘛又还缺盐,这对稳定局面也不利,所以,大约半年多点时间,就有了盐卖。不过,当时一恢复供应,老百姓生怕这局面又会来,便发生了抢购风潮。历史上,我们内地当时吃盐,一是靠沿海供应的海盐,也叫“淮盐”;二嘛,走老路,从四川买“锅巴盐”吃。抗日那些年,我们这地方的人被盐害苦了呢!如今不怕了,当地开发出了一个大盐矿,吃盐再也不发愁了!
侨票(华侨专享)也不知算不算,反正有侨票供应的副食品就增加了不少.
您有空给详细讲讲
我记得取消肉票是88年吧?也许全国各地不一样
取消凭票供应与您说时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但那时还没全部放开,直等到进入九十年代后,这粮票,肉票,布票,等等,这才完全取消,物资供应才趋于缓和。
我记得88年,是因为肉票取消后价格会上涨一些,那天俺娘要上班,给了俺十块钱叫俺去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