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博士跳楼与网迷猝死 -- 桃花剑仙
2009年9月17日凌晨2时,涂序新从11层楼顶跳下来……
2009年11月15日晚7时,家住广州市永泰新区的一名19岁青年突然死亡。据知情者介绍,事发当天,青年一整天都在出租屋上网,没有吃饭……
确实都是有价值的新闻,而真正使我映象深刻的,是两个相关的评论。其中一条来自《意林》: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解读海归涂序新之死,都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一个生命的逝去,本不该承载太多的猜测与揣度,而是应有对现实人群的关怀,以及对肇因的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这样的个人悲剧,才不致成为群体症候延续下去。
另一来自新浪的评论则更为直白:有玩牌死的,有搓麻将死的,有泡妞死的,有骂架死的,有中奖高兴死的,有生意失败气死的等等等等。为什么大家独对玩网游死的这么感兴趣?
试想下,如果他们不是海归或者不是死于上网,媒体会对其如此关注?换句话说,更多的时候大众仅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之名凑个热闹而已。就像在大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人们往往只是围观,很少有人去帮助下当事人,去疏散下交通。
有个同学去深圳打拼有一段时间了,前段时间通电话,他跟我说深圳那里压力很大,经常有人跳楼。可新闻要得是什么?不是数量,是质量。有再多的人跳楼比得上一海归的影响力么?
而类似网迷之死的新闻以讹传讹后往往能出现些奇特的现象。记得小时候,对于网吧,姥姥是连靠近都不让的。因为电视里常报道死在网吧的童鞋,所以我姥姥以为人一进去不死也会掉层皮。就类似以前以为拍照会吸魂一样。后来听说了电脑有辐射,更似乎是与核弹联系了一般。
围观,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仅供娱乐的。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娱乐,有娱乐的地方就有商机,有商机的地方就有阴谋。类似这次的钓鱼执法恐吓信,就像韩寒说的那样,
他可能是最不愿意让这件事情过去的人。他可能真的是个有文化的钓头。他可能对于使用****有一定的心得和野心的人。他可能是可以通过这样一封信获益最多的人。他也可能是个看热闹的人。他可能是一个想再推动一下此事的热血公民。可能是一个受了气的go-vern-ment工作文员。他可能是法官。他也可能是律师。他可能是原告。他可能是被告。太刺激了!很难说他就不是《无形杀》中的情景再现。
写这篇帖子是为了让大家消除对公众****监督的热情么?不是的。只是希望所有的好人都能站在光明磊落的地方,不然和他们有什么区别?真正的网民应当是什么样的,或许“挟尸要价”事件中来自网友的一段说的更为深刻—— 老百姓是不喜欢报喜不报忧的,他们更希望通过媒体这面镜子,照到事件的全貌。然而,他们的需求在今天没有得到满足,但他们却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了媒体的缺失。——既然你缺位,那就只好我补位了。
那次跳楼呢发生的地点就离在下住的那小区一百多米远吧。
当时想好在过往经过时没人跳哦,否则被砸到才惨了,是真这么想。
而那次跳楼后,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当晚去采访,又和黄贝派出所的警察发生冲突,结果警察又把那记者给铐了起来。后来又听人说那记者是故意的制造新闻就对了。
压力想来哪里都大,只是这个社会没向自个露出牙齿的时候感受不到罢了,一旦自己不幸成了当事人,好了,那时或许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了。
还是觉得《crash》很不错,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冲突怎么酝酿都讲得细致真实。
作为普通个体,瞎说啊,有时翻下心理书和一鳞半爪的哲学摘要简本,对在遇上很大的压力(自然都是不愉快的事导致的)时至少会有点平复心理的作用了,对指导自个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来应对也是有帮助的了。
记得在河里看到过一个哲学博士干掉自己的事,他的哲学想来真的只是学在试卷论文里了吧。
乱跟帖了,和楼主帖子的本义离得太远了,多担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