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统计数据看抗战(1)部队伤亡率 -- 苍野
年份 八路实力 伤亡 伤亡率 国军(万) 伤亡 年度伤亡率
1937 80000 5,573 7.0% 210 349362 16.6%
1938 156700 33,846 21.6% 237.5 735017 30.9% <-37,38两年国军是很努力抗战
1939 270000 47,892 17.7% 265 346911 13.1%
1940 400000 55,338 13.8% 292.5 673000 23.0% <-这两年的作战烈度也还和共党差不多
1941 305000 54,152 17.8% 320 282205 8.8% <-下滑了,但还说得过去
1942 340000 51,783 15.2% 425 201899 4.8%
1943 339000 29,150 8.6% 530 125190 2.4% <-42、43年就真是局部抗战大部摸鱼
1944 507620 33,409 6.6% 480 350000 7.3% <-本年日本人打上来了
1945 1028893 35,989 3.5% 430 143000 3.3%
八路历年实力数据来自《八路军表册》,八路历年伤亡数据由《表册》的各周年数据折算,
例如第一周年37.9-38.5的伤亡,就按4/9计入37年,5/9计入38年。
其中41.6-42.5的伤亡,考虑到五一前后的冀中冀南大扫荡,46%计入1941年,64%计入1942年。
国军伤亡数字大多来自《抗战时期重要统计资料集》、《抗日战争研究》06年卷2
1944年数据,《抗日战争研究》06年卷2评估为20万人,应该不准,根据国军自报一号作战伤亡30万,
再约略估计其他战场伤亡,推定为30万人。
国军历年实力,1937、1941、1943、1945年数据取自《民国军事史略稿》卷3,
另外四个年份数据由前面数据线性插值推算,其中1938-1940年的国军实力估计有严重偏差,
希望有人能给予校正。
参考文献:
《八路军表册》
《抗战时期重要统计资料集》
《抗日战争研究》06年卷2
《民国军事史略稿》卷3
这个数据还是相当准确反映了德苏战争、太平洋战争之后,国共双方都起了保存实力等待世界大战结束的心思。。。自然,总体而言,中后期,CCP比KMT还是要努力得多。。。
只能打打伏击啥的,拿个炮楼都费劲的要命。日本人只要是躲在县城里,tg基本就是干瞪眼。
所以只要是日本人不来大规模的扫荡,打tg,tg的伤亡率都不会高的。
至于国军吗,也是面临一样的局面。
不过国军的手里的武器真的是浪费了。
那天我们能看到日本人手里资料,看看那年有多少人死于tg,多少人死于国军,那就会真相大白了。不过看着日本人,美国人一直都不吭声,估计国军的表现不怎么样。
必有强文兮气老常!
花之花之!
五一大扫荡对于根据地的破坏是难以衡量的。根据地一天不恢复,没有粮食、弹药,战斗就打不下去。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八路与国军不一样,八路要恢复根据地,要粮食,总得来说还是到日本鬼子那里去抢地盘的。所以,如果八路人数很清楚的在表明抢了多少地盘。这种情况下,如果八路的伤亡率低,只可能说明日方实力的下降。
我改一下。
1944年,华北方面军的日军已经在研究,如何使用“麻雀战”的战术,确保“治安区”治安——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带来的压力面前,日军的窘迫可见一斑。
我赞同你的看法。
伤亡,只能说明战争对于己方“受伤害”的烈度,不一定能够说明战争的烈度,尤其是针对对方的烈度。
长平之战,坑杀之夜的烈度肯定很大,不过那只是对于赵军而言,而不是对于秦军而言。
所以,跟对方死磕是一种打法,被人家打得丢盔弃甲也是一种打法。两种的烈度可能相似,但貌似重点不在自己伤亡的烈度啊。
所以觉得“烈度”的定义,值得探讨。
1943 530 125190
1944 480 350000
1945 430 143000
姑且按530万是43年初数字,经三年战斗降为45年抗战胜利时的数字为430万,三年里没有一个新兵,那么总损失为100万。从三年伤亡伤亡数字来看,三年一共伤亡为62万。
那么,剩下的38万去哪里了,退伍了?难道非战斗减员的人数这么多?
伤亡率都快赶上头两年了,就是一个冬季攻势吧。后来还有桂南会战和枣宜会战。这么会怎么惨烈?
有一点意见, 不揣冒昧, 推敲一下:
此诗通篇气势横生, 狂野粗豪, 但“匪蒋”之称失诸过文, 与全篇的野性不符, 不若改为“老蒋”,可好?
若是说这个老字第四句里用了, 我倒觉得
1, “老常” 与“匪蒋”意思重复,
2, 前三句已是神完气足, 第四句似有蛇足之嫌 (大风歌本也是三句), 不如去了。 若非要加第四句, 改成“必有强文兮意气扬”, 如何?
所以就是四句了。花谢之。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四海兮灭老蒋,数英雄兮苍野王! 必有强文兮意气扬!
改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