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一) -- 忘情
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的满员率降至一半以下,重火器损毁严重,弹药供应量严重不足,许多炮兵部队因为打光了炮弹而不得不回撤休整。此时,对面的美伪军在人数上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人民军的一倍。如果考虑到敌方充足的物资供应,双方实力相距甚大。
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仍孤注一掷地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压着美伪军打,场面上似乎美伪军方面相当难看,但细细分析,其实人民军伤亡颇大却进展有限。有人拿后期志愿军强调在拥有一定比例对敌优势时才能发动进攻与之相比较,得出朝鲜人民军战斗力强于志愿军的结论,我认为是片面的。
在部队损失巨大,攻击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朝军统帅部不顾战场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士气高昂,轻敌侥幸思想极为严重。这样的情绪直接导致当人民军发起对釜山防御圈的进攻时,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完全是一次追击中发起的不预期的进攻。在攻击一再受挫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仍然抱着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发动进攻,这种孤注一掷式的赌徒心态不但不能证明其战斗力如何强悍,反而证明了其战略短视及统帅部对战场势态把握能力极为低下。虽然朝鲜人民军中的苏联顾问们就此可能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前线了解实际情况姜健、金策、金一、金雄、武亭,以及后方的最高统帅金日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雄派遣方虎山的第6师团进行秘密穿插,本是一着妙棋。政委出身的方虎山虽是朝鲜人民军中第一悍将,但对战场势态的把握仍然差强人意。这次穿插本该象飞夺泸定桥那样,打烂一切坛坛罐罐,轻装疾进,不为小利所诱,不为小敌所阻,不顾一切迅速穿插到位,但方虎山在穿插途中过于担心美伪军从海上切断自己的后路,转而分兵去占领港口,不仅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导致本该是一场载入教科书的经典穿插行动被对手警觉。战机永远失去,朝鲜人民军最后的胜算也破灭了。
美伪军被数量少自己一半的人民军压缩在釜山包围圈K,这并不能证明人民军的强悍。一方面美军历来强调利用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战,强调用火海杀伤对方,尽力减少自身的伤亡。远离补给基地,后勤补给线被敌方的空中优势撕裂得支离破碎的朝鲜人民军脱离阵地,向美伪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攻击,自好给美军发挥自身火力,在野战中大量杀伤朝鲜人民军有生力量的机会,同时能极大地减少自身伤亡。另一方面,自七月初起,美军高层就在策划在朝军侧后登陆,此时釜山前线的美伪军并不是被劣势的朝鲜人民军压着打而毫无反击能力,而是在故意扮演着铁砧的角色,将朝鲜人民军主力牢牢吸引在自己当面,为其后的铬铁行动一举逆转战局创造条件。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他没有指挥美陆战1师登陆后立即南下抄南线朝鲜人民军后路,而是醉心于夺取汉城,醉心于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突出自己作为“大韩民国的拯救者”的“伟大功绩”。早在太平洋战争时期,麦克阿瑟这种“政客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政客”的作秀作风就已经显露无遗了。
麦克阿瑟的战略错误,加上崔庸健指挥不足两万人的新编部队顽强阻击,为釜山前线的人民军争取到了半个月的宝贵时间。由于美伪军未能及时达成合围,因此前线人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部分骨干仍成功地撤回了北方,其余部队留在敌后打游击。这些部队为迟滞美伪军的攻势,以及志愿军入朝后在敌后战场上的配合作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第二次战役,朝鲜人民军正在重新整编重建,因此鲜有成建制部队参战。从三次战役起,经过短暂休整的人民军经常在前线保持三、四个军团的兵力与志愿军协同作战。但由于部队缺额过多,重武器损失殆尽,因此其战斗力下降明显,无力担负主攻任务,只能在次要作战方向上配合志愿军作战。
在1951年美伪军的夏季攻势中,主要集中兵力攻击人民军驻守的东线阵地。战役期间正是雨季,洪水使得运输极为困难、粮弹两缺,朝鲜人民军抱着寸土必守,寸土不失的信念顽强抵抗,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岭”和“伤心岭”,给美韩军有生力量以巨大杀伤,也让第12师团一洗前耻,得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
1952年的中朝联军全线战术反击,一线志愿军7个军和人民军1、3军团,先后对60个目标攻击77次,最后巩固占领17个点,全部都是志愿军战果。朝鲜人民军对当面美25师,伪8师,伪5师各选定一个目标攻击一次,毙伤1700人,但未能收复任何一个阵地。
53年夏季反击战第一、第二阶段,志愿军6个军对敌攻击54次,收复土地56.5公里,毙伤敌35339人。因为志愿军攻势猛烈,美伪军将伪11师,美45师从东线抽调走,换上了战斗力更弱的美40师、伪21师。人民军第3、7军团趁机对美40师,伪12师,伪21师,伪15师阵地选了10个点发起攻击,作战11次,仅收复土地1.5平方公里,毙伤5864人,自己伤亡1644人。
到1953年,经过两年多的动员和整训,朝鲜人民军扩编为45万人,装备已经恢复到战争初期的水平,但其战斗表现与开战初期以及阵地战初期都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金雄、武亭、方虎山等从中国返朝的高级将领陆续遭到排挤,新晋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实战经验相对弱一些;另一方面,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朝鲜的人力资源已经被动员到极限,美军不断的空袭使得朝鲜人力、物力损失极大。到朝鲜战争后期,朝鲜方面为减少损失,急于结束战争,为此不惜准备在谈判中就战俘问题作出重大让步。虽然在苏联的协解和压力下,中朝双方对外保持了一致,但朝方越来越倾向于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到战争后期,朝鲜人民军的战斗意志有明显下降。
喝水,扛铁牛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沿着图们江走过一趟,亲眼所见,江这边的中国山岭植被茂密,朝鲜那边森林被大量砍伐,种植粮食作物,有的山坡上竟然栽种水稻。
这其实不能证明朝鲜民族不善于农业,事实上朝鲜人是东北亚最早种植大米的,如今享誉中国的东北大米是朝鲜移民教会中国人种植的。那些形如鬼剃头的山坡只能说明朝鲜经济政策的失败,使得他们极度缺乏粮食和燃料。
比起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朝鲜确实显得粗放。山坡上的稻田并没有修成梯田,整块田就那样斜斜地挂着,由于无法存蓄水,水稻长势也很差。滥砍树木及这种极度粗放的生产方式就更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说朝军统帅部有赌徒心态,虽然有几分贴切;但以此归结为战败的全部原因则不尽然。
金日成的赌, 是一开始就赌美军不会大规模介入,或者赌在美军介入之前解决战斗。战斗一旦开始,就再没有回头箭了。所以,当朝军成了强弩之末的时候,依然尽全力攻击,这并不是由于对战场态势把握能力底下所致,而是朝军根本就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简言之,当时的整体态势就是,不消灭敌人,就是被敌人消灭。从这一点上看,金日成的统帅部,用尽了最后的一点可能性,力争最好结果,战斗意志还是较顽强的。。。一个小国,一个刚刚用苏式装备没几天的新组建的军队,在没有直接强大外援的情况下,打不过当年的美国,这是必然的。俺认为,金日成及其统帅部是尽了力的。
当然,战术上的失误,也是有的。谁也不是神仙,不忍苛求。
金日成就是水平臭得拎不清。在最初的战略企图明显失败后,作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就应该依据形势变化而灵活应对。明摆着不可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就不能再孤注一掷。在派特使分别赴中国和苏联汇报进展时,金日成对于形势居然还那么乐观,以为再加把劲就行了,全然不明白危机就在眼前,对于中方提醒不屑一顾,根本没作最坏的打算。
明知道光靠自己不行了,金日成就应该直接要求中苏介入,前线部队就应该暂缓攻击,进行短暂的战场休整。甚至可以在局部后撤,引诱李伪军脱离既设阵地出击,争取对手暴露侧翼,然后大胆穿插,和对手犬牙交错在一起,尽力减少对手空中火力发挥的余地。
奥得河维斯瓦河战役后,朱可夫审时度势,虽距柏林仅几十公里,但朱可夫脑袋清醒得很,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顶点,面对柏林似乎近在眼前的诱惑,果断命令停止进攻休整,同时着手消除德军的侧翼威胁。事实证明朱可夫是对的,如果朱可夫当时贪功,以为柏林只要打个冲锋就能拿下,那没准就会被北面的德军集群打个侧翼反击,那二战的进程可得延缓了。战后崔可夫以此指责朱可夫,二人打笔墨官司,旁观者清,二人水准悬殊高下立判。
金日成似乎有点义和团的味道,高呼着刀枪不入直奔对手的洋枪洋炮,前赴后继,这叫勇敢吗?这叫愚蠢。
金日成水平固然不高,但也不局限于一个战场指挥员。
这么说吧,当知道后退一步也是死的时候,那么再前进一步,拼最后的一点力量去争取最后的成功希望,这样的人,俺是尊敬的。当时朝军的面临的态势就是如此。
你说朝军应该依据形势变化而灵活应对,其实打到那个份上,朝军已经失去了灵活的余地:没有制空权,没有运输能力,没有机动余地,没有弹药重武器,所谓的灵活应对,只是承认失败不再进取而已;反过来,朝军继续努力一把,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比提前撤退---所谓的灵活应对,好到哪里去,反而失去了争取胜利的最后一线希望(当然最后这个胜利没有争取到---非战之罪也)。
至于
仅仅从战术上讲,对一个即将失败之军进行无效的援助,是任何军事家政治家都不肯干的事---那纯粹是浪费。而锦上添花,成功的关键时期给它添一把力,才是大家乐意干的事(中国内战是最明显的例子)。所以,俺是这么理解金日成那些乐观的电报的。
至于朱可夫克柏林的例子,与这里的情况恐不能类比:朱可夫再停一两个月,德军也不可能给苏军造成啥伤害;朝军不管停不停下来,美军援军一到,朝军的日子也就到头了;这一点,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金日成是最清楚的,所以要拼最后一把力气,以把生米煮成熟饭,好缓口气争取国际政治有利。
(老铁的修改功能有问题,改来改去乱七八糟;重发一遍)
金日成水平固然不高,但也不局限于一个战场指挥员。
这么说吧,当知道后退一步也是死的时候,那么再前进一步,拼最后的一点力量去争取最后的成功希望,这样的人,俺是尊敬的。当时朝军面临的态势就是如此。
你说朝军应该依据形势变化而灵活应对,其实打到那个份上,朝军已经失去了灵活的余地:没有制空权,没有运输能力,没有机动余地,没有弹药重武器,所谓的灵活应对,只是承认失败不再进取而已;反过来,朝军继续努力一把,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比提前撤退---所谓的灵活应对,坏到哪里去,反而可以争取胜利的最后一线希望(当然最后这个胜利没有争取到---非战之罪也)。
至于在派特使分别赴中国和苏联汇报进展时,金日成对于形势居然还那么乐观,以为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时的情形,中国根本就对金日成发起战争不以为然,苏联则根本不可能在朝鲜与美军面对面---实际上到最后也没有。在这种情形下,金日成是哭唧唧求援,还是打肿脸充胖子骗援助,哪一种方式来得可靠呢?---俺相信金日成也不是小孩子,相信什么共产国家的无私无偿无条件无代价的援助:你要人家援助,需要自己有资格承受援助。
仅仅从战术上讲,对一个即将失败之军进行无效的援助,是任何军事家政治家都不肯干的事---那纯粹是浪费。而锦上添花,成功的关键时期给它添一把力,才是大家乐意干的事(中国内战是最明显的例子)。所以,俺是这么理解金日成那些乐观的电报的:大哥二哥,俺还差临门一脚,赶快撑俺一下啊啊啊~。。。金日成最大的错误,就是企图忽悠毛泽东。
至于朱可夫克柏林的例子,与这里的情况恐不能类比:朱可夫再停一两个月,德军也不可能给苏军造成啥伤害;朝军不管停不停下来,美军援军一到,朝军的日子也就到头了;这一点,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金日成是最清楚的,所以要拼最后一把力气,以把生米煮成熟饭,好缓口气争取国际政治有利。
一个反例:五次战役,志愿军的“调整”,结果如何呢?所以不是那么想当然的,自己想调整就能调整的;没有条件(包括自己与敌方),一调整,反而唏哩哗啦的战例,数不胜数。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反而不如鼓勇向前,自己固然会失败,起码给敌人也造成相当的损失。。。况且还有一线取胜的希望。
哪儿去。
金胖子从中国学去了帝王厚黑学。把这种糟粕在朝鲜发挥的淋漓尽致。大搞个人崇拜,把个人的权利摆在了国家发展之前。本朝太祖指挥作战的本事、二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本事金胖子连十分之一都没学到。
釜山包围圈外头,朝军其实是进退两难。
最主要问题是时间优势并不在北朝鲜方面 -- 随着美军的介入,尤其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努力,北朝鲜军队的损失日渐一日。停战休整是几乎不可能的,后勤线已经不存在,多拖一日就多一分覆亡的危险...
金日成的问题在于盲目乐观,罔顾战场实际情况,认为釜山包围圈那么点地方指日可下,完全没有意识到前线部队所面临的险境... 所以压根也就谈不上“在最初的战略企图明显失败后”应该怎么怎么样 -- 他压根就不认为什么“明摆着不可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还乐观得很呐...
但是朝鲜不开口,中国只能看着
美军不向鸭绿江靠近,中国是否出兵,恐怕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解放战争时期双方就有点那个你我不分的意思,中国就是单纯报恩出发也是会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