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黄金十年”修建的铁路数据 -- flyingcatgm
不好意思,昨晚上网速太慢,怎么也爬不上来……
1、加强统治,连接各军事要塞重地。
2、运输资源,运输煤炭、木材到旅顺港。
老北站是咱东北人自己盖的,
整个候车大厅外形是按照蒸汽机车车头设计的,仔细看看
沈阳老北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
外形吗是按照蒸汽机车的车头建的
东北的铁路大部分是以“战略优先”而不是经济利益为目的修建的。
老张可比小张强多了。
老子英雄,儿子鳖蛋
其实想一想就能够明白,就那么一点钢铁产量怎么个修铁路法?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惊喜:你意外获得【乐善】四点
2 枚 通宝已收。通宝推荐已被记录。被推荐帖会以适当的方式被推广
那套书是讲抗战和抗战前的历史的,好几十本。
真破啊,赶上南站在装修,到处是脚手架。
我老爹的朋友跑到了北站去接我。结果我溜溜在南站等了20分钟也找不到接我的人在哪。
民运大佬陈子明(王思睿)在2007年《读书》杂志上用了几个数据:
抗战爆发前夕的一九三六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2.8倍,中国内战刚刚结束的一九五○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1.7倍;但是到了毛泽东逝世的一九七六年,关系颠倒了过来,日本的GDP达到了中国的1.14倍
有人了解那时的数据吗
民国“黄金十年”时期,中国GDP飞速发展,增长率远远高于日本,中国9%左右,日本3%左右。但是抗战前期,中国工业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炮。而日本却可以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零式”战斗机。
虽然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旧中国的工业实力却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193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仅13.6亿美元,而日本工业总产值近60亿美元,是中国的4.4倍。而且至关重要的重工业,中国方面严重欠缺。
旧中国所谓的工业增长实质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挣来的钱用于少数人、少数中心城市的奢侈消费,而没有用来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水准。
“黄金十年”的经济增长对于中国工业的整体实力而言,是价值不大的,上海的局部繁荣对于全中国的救亡图存几乎没有任何好处。况且,很大一部分工商业都操纵在外国垄断资本手中,尤其是作为中国敌人的日资。而当时中国的GDP还有很大一部分仍是靠庞大农业人口基数生产的农产品构成的,对国力无甚助益。七七事变前,中国现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而且这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外资企业的产值在内,而同期的日本,现代工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80%。此时中国的GDP总量多于日本,但是根本不能作为国力强弱的比较标准。这就像那个什么“大清国GDP占世界四分之一”的说法一样,大,然而不强。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体系的产业结构,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零星的前沿成就,比如东北制造的中国第一辆汽车,江南造船厂的第一艘万吨轮船,由于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社会经济体系的配套支撑,而仅是昙花一现。
至于建国后GDP对比,二战前,日本就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虽然不能与美苏相比,但却是亚洲各国中的独一份。二战并没有摧毁日本的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工业和教育底子都在。托了二战与我国经济建设的福,我国的GDP在50年代才会与日本持平,但两国的人均GDP还是没法比。
所谓“黄金十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是1928年的事情,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本身才九年。而且这个9%不知道怎么统计出来的。1929年开始全球经济危机,中间谁要是也能保持9%的增长率真是神仙。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本侵占,所谓的中国GDP增长是不是包括了东北?31年一下子丢掉东北的GDP还能有9%的增长,恐怕也就是统计了关内的数据。
感觉所谓“黄金十年”也快成了个气泡了,越吹越大。有机会真想找根针来试试看是不是一戳就破。真正有意义的法币发行,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迈向现代货币的尝试反而没什么人提及,倒是我这个“共军”不止一次地在吹。
不奇怪,形式统一之后,原本疏漏或者是无人去统计的数据被统计了,要出个9%数字没问题。不过这种增长是账面而非实际。况且现在国际关系都不流行用GDP评估实力,二十年前用煤铁,现在干脆时兴用国家资源的汲取力当指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