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何清涟:中国民众“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过程 -- rul
一些人连反共和反华都车不清楚的时候,就事论事都不会只会东拉西扯的时候,除了起到他们本来目的的反作用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刺激美国内需?
于 2009年12月21日 4:09 发表
冉云飞按:总体说来,中国的知识界对中国的教育基本是不关心的,很多知识分子缺少对教育目的和哲学的基本关注,缺少应有的常识。最近以公共知识分子而批评中国的教育的大抵也就陈丹青一人而已,熊丙奇在《南方都市报》开专栏谈教育,限于纸媒,也只能谈微中。中国真正研究教育的人除杨东平等少数人和一些我所认识的一线教师外,很少关注中国的教材。
而在学者中关注中国和参与中国教材问题的,应该有钱理群、谢泳、丁东等人,而对教材作较深之反思者,应属袁伟时与何清涟,尽管在目前看来他们只有两篇文章谈及中国的教材问题。但问题在于袁伟时对喻学生的近代史教材为“喝狼奶”,以及何清涟从当代政治教科书里分析充分愚民毒素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是警醒之文。这对沉睡半个世纪的教材编写和愚民教育都是难得的清醒剂。
我搜集诸种教材有年,特别是语文教材,得数不少,但离样本数量尚有距离。像人民教育社这样的出版社和北师大学样的大学,所藏教材不少,但像我这样的业余研究,无论是从精力和财力上都有问题,因此我只有慢慢做《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真是愧对于此期望甚殷的读者。虽然何清涟女士这篇文章对教材的样本分析不够——因为这不是纯粹的学术文章——但她分析的思路,以及学理上的清晰,解析问题的深度,都是值得赞赏的。有鉴于此,今天“每日一推”特别推荐何清涟女士这篇文章,以飨众位读者。2009年12月20日9:19分于成都
何清涟:中国民众“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形成过程
——剖析中国的中国政治教科书
自从3月中旬西藏事件发生以来,奥运火炬的传递就不可避免地与西藏、中国的人权问题纠缠在一起。在国内,中国当局刻意淡化了“记者无疆界”等国际人权组织针对新闻自由与中国人权状态的抗议与批评,凸显了“藏独”的抗议与声音,从而激发了部分民众“反分裂”的“爱国主义”热情。而其高潮则是通过中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组织中国留学生与华人在各国举行的“爱国主义”国家游戏,此举既展示了民众对中国当局的“支持度”,又大大减轻了外部政治压力。
对中国当局来说,“爱国主义”这面泛黄的旗帜具有多种政治妙用。
“爱国主义”成了中国当局一种解困手段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曾说“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这一名言用来形容今天的中国当局真是再合适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局不断执导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主诉的“国家游戏”,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所谓“人民外交”加强筹码,增加对特定国家的压力,舒缓自身的困境,例如1998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2000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的“反美爱国游行”,2005年3-4月间针对日本入常的反日游戏等。甚至在与美国欧盟的纺织品贸易战(2005年)中,中国政府也不惜祭起民族主义大旗,宣称 “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持强硬态度还有一个更隐秘的、说不出口的用意,这就是为了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纺织业恰恰是美欧能够找到的延缓中国崛起的一个突破口。”加上纺织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条主渠道,因此,“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无异于为社会制造矛盾。”
所有的“爱国主义”国家游戏中,重要的参演者就是青年群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比如2005年6月2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访华商谈纺织品贸易争端时,中国当局就组织了60多位清华大学学生在座谈会上“炮轰”美国商务部长,提出上面这类观点。中国青年一代为什么甘为政府驱策?除了国民性中具有敬畏政治权威这一禀赋之外,还因为他们多年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爱国主义”理念。因此,分析中国的中学政治教科书在塑造国民的政治理念上所起的作用,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观念如何形成。
中共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何在90年代卷土重来?
中国的中学政治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最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最后都落实为一点,即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条件服从与热爱。而重提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一代的民族主义精神,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与当时中国政府当时面临的政治困境有关。
“冷战”结束后,中国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面临新的政治困境:在国际社会,苏联的垮台大大降低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中国不能再通过参与“冷战”时代的均势博弈而推进自己的力量,并对国际社会施加影响;在国内,由于“冷战”的终结,中国在面对外来政治压力时变得更为脆弱。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共总结“经验”,认为80年代爱国主义(实际是爱党教育)从学校教育中一度淡出,为自由主义思潮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传播提供了机会,从而引发了80年代末的政治动荡。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开始恢复爱国主义教育。1991年4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此,《纲要》规划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诸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提倡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大力宣传爱国先进典型等。[1]
1989年以后中国官方阐释“民族主义”的三个要点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当时强调“国家统一”主要是反对台湾独立。由于中国共产党宣称自己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人民,代表中华民族,甚至代表中华文化,所以,中共在学校的政治教育中的所谓“爱国主义”有着非常明确的内涵,就是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意识形态话语中,爱国主义历来与集体主义联系在一起,国际主义则是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教科书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历来所倡导的,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对国家的各种义务,把爱祖国的义务具体化了。所以热爱祖国不仅是一种思想感情,而且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2]
这种爱党爱社会主义中国的灌输以政治课为主,历史课为辅,语文则以通过挑选一些文章,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中共领袖不同于常人的优秀品质,如艰苦朴素、关心底层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与灌输概念相比,不那么直接,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用“母亲与儿女”的关系隐喻党与人民的关系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上、下两册)的重心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些课程的名称看起来似乎与爱国无关,但满篇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以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第七课为例,该课标题是“增强自尊自信”,但通篇谈的却不是一个人作为个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及其他诸种社会关系时的自尊自信,而是强调这个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比如在第七课开篇时选取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讲述中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时在比利时留学时受到比利时同学歧视的经历,并强调是童第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帮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3]
教科书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的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4]
大多数用来做为爱国例证的小故事几乎都是以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冲突作背景,展现故事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第11课开篇选取了数学家华罗庚的一个故事展现华罗庚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梗概如下:华罗庚1979年在英国访问时,一位美国女学者挑衅地问华罗庚是否对自己1950年选择回中国感到后悔,而华则坚定而有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5] 这些故事的真假无从查考,但通过教科书的讲述广为流传。有个别谎言终于被揭露,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讲述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飞行的宇宙飞船中丧生的故事。这篇课文说,1967年苏联“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后,发现无法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将在2小时后坠毁。此刻全国的电视观众都在收看宇宙飞船的返航实况,科马洛夫在其生命的最后2个小时,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向领导汇报工作,接受国家领导人授予的苏联英雄称号,并向老母、妻子、女儿一一交代后事,遗言相当动人。
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这位宇航员的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许多中学均将其列为重点学习的课文,在众多语文教学网上,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可谓汗牛充栋。但由于这篇课文编造的痕迹太重,终于被一位对这段史实熟悉的读者撰文揭穿,说“这个感人的故事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毫无科学依据。事实是:‘联盟一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项目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并没有电视直播‘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的过程,而是在失事几个小时之后,才由塔斯社将这不幸的事故公之于众。而且,从科马洛夫发现飞船返回舱打不开降落伞,到坠毁丧生,只有十余分钟的时间,而不是‘悲壮的两小时’。当时空军现场指挥官报告说需要急救措施,然后掐断了通讯联系,科马洛夫没有留下任何遗言。”[6] 但鉴于中国的言论环境缺乏自由,这种揭露不可能针对中国的革命领袖与英雄人物。
与此相类似的故事,教科书不厌其烦地选择了几十个,穿插于整本教科书中。这类故事几乎都遵循一个套路: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与不同的历史时段中,不怀好意的外国人用各种方式表示自己对中国人的歧视,而政治身份不同的中国人,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科学家、将军、教授、中学生、留学生等,都以自己的机警聪明与自尊捍卫了自己与中国的尊严。《思想政治》下册第11课“培养爱国情操”通篇都用这类故事表明爱国者的崇高,但这个“国”,指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教科书反复使用爱国者将国旗、国徽圣物化的故事,说明热爱共产党中国是值得称道的高尚品质。[7]
所有这些小故事强调的其实主要是一点: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在国际上受到尊重,享有自豪感与自信心。
“海外孤儿与祖国母亲”――海外华人与中共政府关系的借喻
在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里,全世界华人都是游荡在海外的“游子”,台湾、香港、澳门等几个地区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离开了“祖国母亲”的“孤儿”――虽然这些“游子”与“孤儿”的生活状态要比呆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中华儿女要好得多,但在教科书的描绘中,他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却非常热爱。教科书多次提到香港、澳门与台湾人民以及海外华侨爱国的故事。
北京申奥成功一直被中国当局渲染成爱国主义的狂欢庆典。全世界华人欢腾庆祝的场面被引入教学过程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北京市教育局推荐的一个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案这样形容:“狂欢的热浪遍及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成了欢乐的海洋。天南海北不同形式的欢庆,表达的是同一种感情: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这是一种心与心的凝聚,一种伟大力量的凝聚,一种伟大情感的凝聚。”[8]教科书借一个台湾教授的口谈他对“奥运金牌”的认识:“因为我们中国太需要成就,太需要出人头地的成就!” [9] 在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末尾,全书以“我们热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信心的源泉”作映衬,突显出邓小平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中国政府近十余年来陆续创立的2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中国政府于1997年及2002年分两批公布了200个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性的不计在内),每所学校都必须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城市附近的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这2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只有38个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其余162个则都是与中共党史有关,比如共产党领袖的纪念馆、共产党在内战中牺牲的烈士纪念馆、当年共产党领袖活动所在地,如某次会议会址等等。[10]
中共的“爱国主义”教育之特点
任何国家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对国民作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政治教科书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强调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少两个基本前提:
第一,中国共产党这种爱国主义热情从来只强调人民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却回避了国家(政府)对人民的义务与责任,更加不谈人民在这个国家中有什么权利。
比如,教科书只谈公民对国家应该尽的纳税义务,但却根本不提“纳税人”这一观念(中宣部在1999年也曾经命令媒体不得宣传“纳税人”这一概念,本人亲耳听到过这一传达),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现代意义上的纳税人之内涵。一个明智的政府应该将教育作为强国固本之道,也负有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的政治责任,但中国政府在花着纳税人的钱的同时,却堂而皇之将教育作为敛财之道,中小学教育竟然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列于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前五名之内。[11]中国政府不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却一直将获得奥运会金牌这种表面成就作为中国强大起来的标志,并屡屡以此作爱国主义的全民动员,但却从来不肯让民众了解每块金牌花了数千万乃至上亿金钱之巨,[12]更不会让青少年一代了解这一事实:在为获得奥运会金牌投入大量金钱的同时,中国有多少青少年因贫困而失学。
第二,中国政府剥夺了人民的各种权利,包括知情权,在隐瞒了中共政府五十余年以来对人民犯下众多“国家之罪”(反右、饿死3000多万人的大饥荒、“文革”、1989年六四事件等)的情况下,片面要求人民爱这个罪错累累的专制政府。这种“爱国主义”实际上已经堕落成维护政府威权统治的借口。
可以说,由于缺少上述两个基本前提,中国当局不断祭出的爱国主义口号,承载的内容实质上并非爱国,而是被偷换成热爱掌握这个国家政权的执政集团,最后被扭曲成人民对暴政无条件的拥护与热爱。在西藏事件与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中国愤青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就是如此。
说明:本文分析的《思想政治》是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注释】
[1]见新华网,www.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
[2]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P85。
[3]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P1。
[4]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P18。
[5]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P72。
[6] “《悲壮的两小时》:是不是拿孩子开涮”,《新京报·文化副刊》 2004年2月23日。
[7]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P81。
[8] 北京教育资源网,北京市教育局主办,www.bjedu.cn,www.res3.bjedu.gov.cn。
[9]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P82。
[10] “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均见http://www.beijing.org.cn/3925/20
[11] “2002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南方网2004年12月6日,http://www.southcn.com;“2003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房地产中小学教育居?
[12] “一枚奥运金牌7亿元?体育举国体制的冷思考”,《世界商业评论》,htttp://ICXO.COM , 2004年9月7日 09:38。
(牛博国际)
好像她写过一个“现代化陷阱”,当时也是蛮轰动的,后来不知是被中国政府赶走还是自己跑的,反正去美国不回来了。希望何老太什么时候能写写“西方化陷阱”,揭揭美国政府和利益集团的黑。
- -- 系统屏蔽 --。
人是借着反共来反华而已,你以为铲掉共产党人就不反你了?
做梦吧,一个地球不够分的,这是问题的关键。
原来中国穷,鄙夷你,现在不那么穷了,又嫌你生产太多,碳排放多了。
何清涟写的所有的书,主要的观点就是两条:tg政府腐败;中国人口太多。
大约她的家庭出身的原因(右派),所以对tg政府有刻骨仇恨,既不满tg在早期的左的路线,也对后期右的路线不满。你要说一点道理都没有,当然是不正确的。关键在于,她只看到了政府坏的一面,而忽视了政府好的一面。而且对中国前途过于悲观,认为人口矛盾无法解决。
当年写的现代化的陷阱,遭到右翼经济学家的一致攻击,认为她够不上经济学家的门槛。其中有个经济学青年薛兆丰还有暗示其人品低劣的文章在网上发表。
由于对GA部门对其监视的不满,何后来秘密逃离中国。
不过可惜的是,以后何清涟就再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了。
前面大篇章节都可以省略,看到知情权、三千万的时候我终于笑了
做人是应该有底线的。反G不要紧,去年的西藏事件也要叨叨,这就没品了。不能不感慨有些人确实是老了。那么大的变化都看不见,只会拿一个愤青的模子去套。
不过也可以理解。新时代来了,他们跟不上也不想跟了。
PS:俺之所以不爽这种文章,不是因为他们反鳖共,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反华。是因为他们把全中国的人都当傻子。
客观就不会推这种烂文。
第一教材上写的未必就不对;
第二哪国也有个培养共识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干的拙有的干的巧;
第三对于没本事进行独立思考的人来说,看再多的禁书也不过是另一种洗脑。
任何教育体系首先是以培养主流价值为指向,而主流价值通常都是得到政府——最大权威支持的。如果灌输官方支持的价值就是“愚民教育”,那么又有哪一个正常的教育体系能自外于这样的“愚民教育”呢?
中国的教育体系相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特别之处在于重视共同价值(以中国目前的处境,进一步考虑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共同价值倾向于民族主义、权威信从。此种情况很难看做某一政党或群体刻意引导的结果,更多是特定历史和现实的自然凝结。)的传达远胜个体价值的执着,在奉西方价值为圭臬的人眼里凭空就多了些异类乃至邪恶色彩。换句话说,问题不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否愚民,而在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和不宽容。
不敢承担责任啊。。。忘记啥叫自省了吧
爱国主义就中国一家么,何必呢
有的“精英”人士啊,连中国历史都没整明白、学了几个时髦的新词、就开始瞎喷,这是他们经常搞出奇谈怪论的关键原因。
- -- 系统屏蔽 --。
他写的当然不对。
这要算客观,那啥叫主观阿。。。
还有,你第三条的情景置换和俺的没啥区别么
未必是对的吧?
既然连对错说搞不清楚,还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我对tg很不满,不过,我确实觉得只有tg能带领中国繁荣富强--是中国历史意义上的,汉唐那样的富强
坦率地讲,现在我对西方的批评/意见都是带着强烈的警惕性来看--就这么大一个地球,资源空间都很有限,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会希望有曾经贫穷的大国富强起来,明枪暗箭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