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一)走穷命带财运的朱鎔基 -- 大势至
上海出租业的管理紧严,属于职业约束的尺度问题,至少作为上海人觉得是受益的。
现在普遍的职业尺度是有面对最基层偏严的倾向,但行业内部紧松不公不应由行业外受众来承担后果,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动不动要胁社会。
管得紧了是借人头祭旗,无为而治的结果是您想要的,让全体市民一对一的上公堂打这几大元的官司,还是骂几声作为社会成本忍受下来呢?
为啥最后土共用最没文化的穷人打赢了职业军官统领的对手呢,严格而苛刻的军纪塑造的新式军队是他们屡仆屡起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所有军队中,拿得最少,吃得最差,牺牲最大,最无前途,因而断言如此治军乃成就将帅之名,乃图个别人的意图不妥吧。这种新式军队实暗合现代国家军队之标准,如今中国人还能接受这支军队职业约束水准以下的军队吗?
每种职业人在职业角色上如果都想严对他人宽待自身,作为社会角色就无法享受公平,社会秩序就崩了。上海出租业特别只说明社会还不太正常。
上海牌手表,20块的成本,120的价格卖了20年.
大众汽车,普桑8W的成本,20W卖了多少年?
貌似现在转让一个许可证要30万元呢
还有,为啥总见市府搞点国有资产分拆合并的把戏,譬如传媒和百货之流,但很少见品牌比较拿得出手的市属国企?或者,一出上海,影响力就全无。
然后,这些成本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搞得司机和市民都很不爽。以前要严管司机,现在也该严管这些车企了,就看市府有没有这方面的决心了。不过,也不乐观,毕竟这里面水很深。
一般大公司管得严,小公司管得松,仅此而已。
不过,近些年虹口确实落后了,身边的闸北和杨浦,一个打造大宁国际生活广场,另一个更是打造全市闻名的五角场商圈,虽说比不上市中心的几个区,但至少动作比虹口快很多了。虹口现在只能指望北外滩翻身了。
一方面自80年代以后人口增加不明显,另一方面机动车虽然开始增加,但道路开拓的速度更快。之后的10年,人口导入呈井喷式增长,现在业已超过2000万人,另一方面,居民的机动车消费也出现快速增长,所以尽管有轨道交通和中环线的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还是不堪重负。去看看高峰时的人民广场地铁换乘大厅,那真是杯具了。
原来还有这么一处请佛的故事。不过,貌似来上海发展的几家名企之后都没落了,包括春兰、杉杉等。
还有一处错误,
浦东大道对面是大杨浦,杨浦大桥建成前全靠摆渡;浦东南路对面可就是市中心了,虽然南市那边略破落些,但毕竟早有了乍浦路隧道。另外,浦东南路沿线在开发浦东前,在行政区划上也属于对面的那几个市中心区。
老君同志后来一直做到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在还活跃在二线呢。当然,关于此同志的八卦也不少,毕竟之前伊一直管文体宣传口这块的。
我自认为是各地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好顾客:几乎不坐公交车,经常一打车就是市内“长途”,还喜欢跟司机聊天。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
1、走遍全国,没有哪个城市的出租车在规范化上做得比上海好,这说明上海的管理更出色。
2、上海的出租车价(起步12,16元,晚上单公里价4块2)调价后赶上深圳了,比北京高出一截,也算是全国领先。而在车费较高的京沪深三地当中,京沪两地因城区广阔,人口众多,行业整体收入较高。
我晚间从中粮广场打车到上地,92元。
我晚间从源深体育中心一带打车到吴中路万源路海底捞,106。
深圳是东西向的扁长形,挑长的走:从福田打车到蛇口48块;去盐田我就不打车了,那是港区,没事也不去。
3、按说应提到三地司机的营业收入上缴部分,但我忘了具体数字。不过上海的士司机给我一个较深的印象是,他们一台车很少两人轮流不停地跑,而是一人跑一天(可能会达到20-22小时,但不会是24小时),然后歇一天再跑。换句话说,上海司机省去了请人轮班的费用,但车的使用率并不高。这个行业是绝对的运作时间=金钱,
也就是说,上海司机的压力并不比别的城市更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出租车司机的这种开法,使他们普遍存在疲劳驾驶的情况。
4、前年燃油涨价,出租车都得到了燃油补贴,北京我记得好象在400-600之间,广州是400元/月,上海是200元/月。
广州司机闹过,北京不会让你闹起来,上海则是大家压根就没那个闹的打算。
曾经看一日本人关于中国社会的文章,有一句话是说日本人的社会观:讲规则,从中获利。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拿到中国来,最适用的就是上海人。
只要讲了规则,获利没什么不好,而且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