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哈哈,很有意思啊。 -- 史文恭
第一个:是党的第一次左倾路线与他有关
第二个:就是他的遗作《多余的话》
其中第一个原因倒没有多少关系,毕竟当初大家都不成熟。但是第二个就怪他自己了。
需要那种意志跟钢铁一样坚强的超人 翟身上有中国的士大夫气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写这些难免
从来就不应该研究这种事。在战争中俘获对方人员,要么是战俘、要么是间谍。把事情搞的那么乱,明显是TG中了国军的套。
恐怕这也是一种文革思维吧。
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这是后来的事。49年以前,可以说林彪是TG的功臣。林彪后来叛党并不表示林彪原先就一无是处。同理,刘少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革中不幸被迫害致死,老萝卜脱帽致哀。但这个并不表示他原先所做的都是无懈可击、十全十美的。既然谈论林彪的功绩是可以的,连谈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缺点都是稀松平常的事,那为什么就不能谈论刘少奇可能的缺点呢?难道对刘少奇就只能歌功颂德吗?
照理说上面都是常理,写出来都觉得害臊,老萝卜水平太低啊,史教头这一档的大虾早就应该超越了这个层次。怎么一提到刘少奇操办的这个事,史教头就戳了肺管似地跳起来,忙着往人脸上贴“文革余孽”的标签呢?史教头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啊。实在是不明白。
顶级高手到一定的程度,该不是都有点欧阳锋的味道吧。
不过近两年读史教头的帖子,受益颇多,这个是不能抹煞的,老萝卜心存感谢。
历史上的“气节”问题并不是如您所考虑的那么单纯, 而是很复杂的。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本来自然应该算是他私人的遗言,但后来在国民党的报刊后发表,就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了。---您看到了他从容就义的一面,但没有很好地看到他的遗言所带来的客观影响的一面。----顺便提一下,瞿秋白的夫人生前就很坚决地否认《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作品。
一般来讲,在看过一定数量的历史书后,俺一般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敢用通用的标准去衡量,而是针对该事件后面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经过以及事后的影响来更仔细的考察。
比如杨开慧一案,这是很清楚的。杨开慧就是烈士。像她这样的烈士在TG壮烈的斗争史上是很多的。
而说到瞿秋白,他也是无可质疑的的烈士,但他的遗言《多余的话》在那种情况下写好,并被敌人所利用,也是事实。
而说到刘少奇在该案的处理,如果说有不妥的地方,就在于他采纳了柯庆施的提议,让这六十一个按照当时国民党的出狱手续办理。---也就是这个出狱手续的形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同意的一点是狱中的这些地下党员都是没有问题的。而要挑毛病的话,主要在于:把这些人的“反共启事”登报这个形式是否妥当,以及在事前征求中央意见的时候是否已经把这样一个登报的形式汇报清楚了没有。
那么,如果我们稍稍看看这个事件的前后经过就会知道,----
第一,在TG七大,八大等中央全会开幕之前,都曾有过关于这事儿的议论,而最后都是TG中央认账的。包括下面一剑南来兄给的链接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现在认为当时中央不知道这事儿的证据在于1967年文革期间张闻天给中央写的信,他承认作为当时中央总负责,已经接到了刘少奇的报告并批准了,但他说并不知道这六十一个出狱要等反共启事的。----而我们已经知道,既然在前两次TG全国代表大会之前的审查都没有问题,文革时候,张闻天又是在被造反派和红卫兵逼迫下写的这样一封信,---那么,这封信的可信度如何,自然是值得斟酌的。
第二,我们还要看到,这六十一个出狱后,他们登报的社会反响是否恶劣,或者更进一步看,我们还可以比较这些出狱干部在当时对TG华北工作的巨大贡献与他们出狱登报的负面影响,孰大孰小?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我们还要考察,这六十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这些已经被证明为忠贞的TG党员及时地出狱并投入到当时紧张的华北斗争中?----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算是有答案的,即刘格平。---那么,我们知道刘格平的确把牢底坐穿出来了,但代价是什么,是时间给耽搁了。而且这个耽搁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我们现在可以片面地强调刘格平的“气节',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时违背组织纪律的。---如果所有的TG党员都这样讲”气节“的话,那么那些在抗战伪政权里‘白皮红心”的地下党员怎么办?是不是还要干?如果这“六十一个”都呆在监狱的话,当时TG在华北的工作是否能够这样高效的发展,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仔细思索一下,或是就可以这样简单地用“气节”去搪塞了?
所以简单地说,强调薄一波等出狱的手续问题,完全是一个枝节的问题,而没有一个宽广的眼光。-----这一点,从研究历史的角度看,是很有必要纠正的。---当然,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则自然另当别论了。
上面的意见仅供您参考,因为在俺看来,似乎您对“气节”问题的强调是真诚的,因此也是值得尊敬的。所以就多写一点话吧。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萝卜兄真是越老越辣,而且辣的有味道,哈哈。
现在我算搞清楚了史教头的思路。其实史教头的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归根到底,就是怎么去把握事情的“度”。就跟人一样,有的人质量优先,做事慢吞吞,有的人效率优先,不时有点次品。高手呢,就是平衡得比较好。
无疑的,刘少奇的做法见效最快。但是这种方法副作用也比较大,总之要权衡,慎用,是不是因为这个,TG后来也就放弃这种做法了?这种状况也符合常理:又要效果好,又要副作用小,不太现实。很多特效药的毒性也是比较大的。
还是要谢谢教头啊。等你的大河入海系列继续呢。
这个比喻很形象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北平军人反省院长真的相信他放走的那些TG分子就此洗手不干了?
就凭一纸空文?
太祖去重庆谈判高呼委员长万岁那算什么?
现在的人看当年这些历史问题,多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谈论。
但共产党能得天下可不仅仅是靠共产党员的“人性”,而更多的是靠“党性”,靠的是党的组织纪律,靠的是绝大多数党员不管愿不愿意都最终会老老实实去当“党的驯服工具”。
一个老同事,白天在融资机构里写分析报告,建议企业怎么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晚上在家上网却毫不留情的指出国家政策有漏洞,应该及时弥补!
白天为了活命,晚上为了良心。——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