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年政治经济展望:我看中国(之四) -- 井底望天
人格的完善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非常赞成创办者聂圣哲的这句话。
也有收入不这么高的清水衙门一类的。公务员当然是既得利益团体。但很多垄断国企(比如电力,电信)比他们还高。很多私企老板或者大公司企业的高管财力也比他们强。20年的处级正常收入加少量灰色收入是不可能到20万的,当然,不当来路的就不讨论了。
Chen 也好,Wu 也好,能住长安未央宫的只有一个皇帝,能候门深似海的也聊聊无几。不是斗倒了巴依老爷就能人人过上巴依老爷的生活,能占有大中城市,好地段,好位置的房子的人只能是少部分。福利分房时代普通工人也很难分到好点的房子,而农民工等打工者则是属于收容遣返行列。是谁更接近权力谁能分到好房子,那时候百分之几的大学入学率,其他百分之90十几,可能就直接被排除出去了。现在用货币方式,价高者得。所以我觉得用公务员的收入测算有合理性,这个群体并不小。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所有工作10年的副科级干部都能有8万年入。那说明当地税收充足,工业发达,那么也许将来真的有可能会160万一套房子。你现在就可以贷款花60万买套120的。中国房产市场真正启动这才几年,合理的均衡价格应该是多少,神仙也说不清。
如果武汉也只有汉口,公交什么的和单位面积产值都会提高一个等级。
两江隔三镇,给公交增加的麻烦是数量级的差别--几十年的三镇交通一线牵更惨,整个武汉包括郊区6桥1隧成本太高。看看南京,多年一直坚守江南直到近几年才过江。上海去浦东也比武汉跨江的历史短很多。
长沙的湘江只是和汉江一个级别。
武汉的工业都迁到郊区去了--如果不算武钢的话,其实红钢城也是郊区,所以你看不到产业链在哪里,其实武汉的工业比起长沙还是要强一个等级。
九
这里就引发出房地产博弈中的第二股力量,就是推高房价的二手和三手炒家们。
这些炒家们,通常也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产期的,姑且叫做房地产投资人士。一种是短期的,姑且叫房地产投机人士。投资人士,通常就是要么用自己的现金,把房子一下子吃下来,然后靠每月收租作为收入,或者通过一定首付,然后从银行贷款,希望可以用房子出租的租金,来抵销每月的供房欠款。
在美国,通常这样做的人,有私人也有公司,但是大部分是有专门的房屋投资基金,你投资人只要投资到这个基金,保证比存款要多的利息。然后人家基金由专业人士投资在房地产上,再请专门的地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出租和维修事务。
对这部分的投资者来说,有没有物业税,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物业税,人家一次性现金投资进来,然后不管风吹浪打,没有太多额外的支出。而一旦有了物业税,就会增加持有房屋的成本。当然这部分成本,肯定也是要转嫁到租客的头上。这样的话,你在出手购买房屋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个成本对租金的影响,当然会对房价的上涨有拖拉作用。
对投机人士来讲,他们的目的只是短期地把房子拿到手上,然后等着价格上去,就立即转手。因此物业税对这些人,是没有成本上的影响的。真正影响这些人的,是房产销售税。如果你规定,在2年之内房产出售的话,税率是30%,超过2年,是20%,那么对这些人的行为影响比较大。
而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投资或者投机的二手和三手炒家中间,主力大概应该是以江浙一带发了大财的各类财主,通常舆论一概以温州炒房团概而括之。这些财主倒不是完全用自己的钱来炒,有不少是从民间各种集资贷款,加上自己的厂房和其他资产抵押的贷款等等,算是横扫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在这两年,因为外贸经营的大环境变差,不少外贸团也转战房地产。还有就是有名的山西煤老板,大概也是在2009年大举攻打北京市场。
因此在2009年开始,各地方政府的托房市政策,和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的关于对房市看好,由某些专家发表上海房价可以飙到多少多少万一平米的“预测”,最后就是大地王的频频出现,不排除都是地方政府和自己的地产商们为了出清存货而采取的抬市行为。
当然对中央政府而言,主要就是要控制银行系统在房市中的风险系数。而这一个二手和三手炒家,基本上是银行风险系数最小的环节。当然有读者会怀疑,光是靠这些人,是否可以托住房市软着陆?
其实除了这几个大集团之外,来自海外的热钱,也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入了场。这几家的钱加在一起,大概不会少于1万亿人民币。而这些资金对中国的各类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的控制颇为得力,通常是在喊房地产涨价最用力的时候,就是希望忽悠大家来接他们传过来的花的时候。
因此看中央政府的政策,一定是要看关键的入手处是在哪里。一个切入点就是强制地方各级政府,推出一些廉价和经济房屋,算是一方面拉缓总体房价的涨势,另一方面又对实际需要住房的人士们有一个交代。另一个切入点,就是要控制银行在投机炒家们的资金来源里的风险程度。新政策对二套房的40%首付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在这里落手。那么对银行来说,只有房地产价格下跌40%的话,银行才会出现贷款损失的坏账。
当然将首付推高,也会令二手炒房的投机活动有所减缓。从中央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房地产市场得到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最好就不要疯狂涨价,也不要疯狂跌价。只要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博弈里面的各派势力,知道适可而止,人家也不是吃饱饭了没事干,要来趟这一汪浑水。
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开始停止对买房的优惠政策,开始有“理性”声音出现,那么也说明他们的存货出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倒是不排除希望房价有一个“理性”的回归,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你不冲下来一下,人家就没有机会再次入场,来享受下一轮上升的暴利。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人期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崩溃,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比如说《新闻周刊》和最近美国媒体热炒的话题,应该看做配合美国在中东未来的军事动作,防止这个地区的热钱流进中国而不去美国的针对性操作。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则是如果海外进来的热钱,可以四两拨千斤,引导到中国的农村和城镇建设,中西部开发计划,那就是一个好事。或者说中国学习美国的样子,把这些资金包装一下,转移投资在东南亚这个新的贸易共同体,那么希望用海外热钱来淹死中国的梦想,大概只能是黄粱一梦而已。
最可能的情况,就是通过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一方面拖住前一阵子抬升过高的房价,一方面趁机压制一下2010年第一季度的传统高额银行信贷。因此可以预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应该出现原地踏步、略有小步后退的情况。而几大城市的房价,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要靠新起来的高铁,做一个分流。
现在已经开通的武广高铁,以及武汉到南京的高铁联线,基本上布局已经铺开。如果京沪高铁可以在2011年中开通,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就会变成北京的1小时城市圈的腹地,那么可以想象的是,中央还是有办法解决北京城市的小年轻的居住问题的。
以德州的房价为例,大概就是在3千-4千一平米的价位,大不了中央一声令下,央企的一部分办公大楼搬到德州,这些搬家员工的居住就不是大问题了。而上海的腹地,就可以推进到安徽的滁州。
当然如果第二线的大城市,比如说南京、合肥、济南、武汉和长沙等地,都可以得到发展,那么在全国房价的均衡上面,应该可以纾解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涨价压力。
中国政府如果可以控制住房价的涨幅,让其和工资增长水平相辅相成,那么这几年的危局应该可以撑过去。
土地财政必须顶起。
武汉不缺各种级别,各行各业的人才,也不缺制造业基础,武钢武重武船,不知道武鼓改成什么样子了,有一本内部刊物写过武鼓改制。
至于流通领域,九省通衢,黄金水道,南北中枢,汉正街。
至于民营企业,不缺少引进来走出去(国外技术和出口)的干才。记得是2002年左右武汉人造游艇,引进法国技术,出口欧洲。
但在武汉学习工作几年,越想越不明白,武汉为什么就跑不起来呢?还得引进富士通?
另外加上一只企图脱离湖北直辖(几十年的老毛病,根子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武汉是特别市直辖的,解放初一场大变故搞得李先念以湖北省长接管武汉然后就不直辖了,思想、体制一直不顺。
还有官员任期过短是到处的通病。
http://finance.caing.com/2010-01-11/100107197.html[URL=][/URL]
现在的局面会有不同。
武汉提的城市精神,勇立潮头,希望之后几年能够看到。否则真要中部凹陷了。
看湖南,成渝,河南的动作,我这个湖北佬捏着冷汗。
一个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政策,甚至那些貌似无可阻挡的变革,在中国很多地方都被层层狙击最后变得完全扭曲,一如《白鹿原》里描述的那样,建国大业成了,地方上的阶级、势力、群体真的受到很大影响了吗?该富贵的、有权有势的照旧,该倒霉的还倒霉。
我生活的广东小城,一把手大声疾呼“我觉得现在买房是好的投资”,建设系统也是“科长都是住别墅的”,很多公务员手里都是有若干套房产的。这个工业发达的地方有数十万流动人口,但是政府的统计中存在住房问题的只有几十个家庭。
同意,不能光看着公务员,而且各地公务员待遇不同,因为各地财政状况不同。房价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数学上建个模的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房子这朵恶之花最后落在小白领手上政府也不用担心。在信用记录、医疗、教育、户口等等压力下,估计是没有办法不还银行贷款的。
房子已经躺下的都要还贷款,如果只是价格下跌了,你觉得一小白领能不还吗?
天朝的白领面对的可是。。。
的工作有多少大学生在做吗?
还有武汉是三镇,房价的差距大的不的了,消费、繁荣的差距也是相当的大,武汉交通的问题主要是过江
还真以为武汉很差啊,武汉是一直是投入的少,实际上武汉的高新产业还是有不少的
我在SBI上过两年班。武汉的高新产业还是有不少的,但是一直没能看到有企业做大做强。在现在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更看好湖南的产业集群一些。
也有同学好友被武汉的房子套着,地段不好,交通不便,还要啃男女双方的老。
如果有人说,武汉交通问题解决了就有大发展,我没有这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