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杂谈全球变暖 -- 快乐是什么

共:💬115 🌺48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opps
家园 Yeh当年在美的故事倒有些公开报道

叶笃正:确实是有美国姑娘找我

这个专访是他领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CCAV做的

具体当年真相细节如何

肯定很八卦...很八卦...

p.s.

二三十年前叶笃正算是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推动者了

另外CCAV把他标成“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实在是瞎扯淡

人家正经搞动力气象的

 这位风华正茂、温文尔雅中国青年成为了众多女孩追求的对象。然而在跟一位美国女孩的交往中,叶笃正却受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伤害。

  叶笃正:她给了我一个使我非常伤心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傍晚,她去参加一个晚会,我去送她,在一个车站等车,旁边都没人,一个人没有,我想Kiss她,结果她说 NO NO NO ,她说 ,I can’t go to the party without powder,就是说我不能没有粉。打扮好之后,这样不好去。我给她说,你就告诉他说,You are kissed by a Chinese boy。我就给她这么说,她说 NO NO NO,They will laugh at me。这句话简直是,给我心里特别难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是一个美国男孩子,你可能就不说这句话,所以当时我是这么想的,我估计她可能没这么想,不管她怎么想,但是我特别地感觉到非常伤心。

  主持人:我记得您曾经开过一个玩笑,您说如果我在美国,娶一个美国姑娘的话,我也一定要把她带回中国来。

  叶笃正:我在这里头,很不好意思来说,我在那个时候,在美国的时候,有好几个美国姑娘找我,确实是有美国姑娘找我。

opps
家园 银河-I,也许吧...

TC最早做数值预报试验是1950年代Chen-chao Koo带头

对了,Chen-chao Koo也算Rossby的学生,民国公派瑞典留学

TC建国后赵九章和涂长望写信召唤

Koo还没来得及拿到博士就回国了

但公开报道TC第一个数值预报业务系统B模式1982年才开始在进口的日立机上跑业务

很有段时间上面对预报是依靠数值模式还是传统天气学拿不准

家园 外行提一个问题

的确像楼主说的,京津地区变得更冷了,所以我也曾怀疑全球变暖这个理论。question is,判定变暖的主要依据是冰川的消融,那就需要有该地区大气成分等指标变化的信息,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方面的证据。

家园 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人类再怎么折腾不如自然界打个喷嚏。

不幸的是,当年年底,Ellsaesser就输掉了赌注,因为1990年确实是近代历史纪录上最热的一年,三项纪录同时被打破,而且,这些纪录在1991年被继续刷新,根据James Hansen的解释,1992年本来很有机会再创新高,来个三连庄,但是被菲律宾的Pinatubo火山喷发搅了局,在近赤道地区喷发的火山灰随哈德利环流迅速进入平流层,弥漫了地球大部分地区的高空,大量的火山灰阻止了阳光的入射,使地球表面温度有所下降。

家园 Hawking hasn't won the bet

yet. 外链出处

家园 【原创】杂谈全球变暖(再再再续)

再次说明一下,这一行现在可不算冷门。主要研究机构里中国学者很多,河里一定有不少专业高手。不少人已经开始指出文中的错误,我很不脸红地虚心接受,也非常乐意做一个诱饵,让更多的专家暴露出来。还请诸位方家不吝指教,只要拍砖时下手温柔一点就行(我怕疼)。

周末被华北大平原的冷风吹了几遍,私下里很是希望北京先变暖了再说。

说正事之前,再闲扯两句。各国吐沫星子飞溅地在哥本哈根争执,好像为地球和人类前途忧心忡忡,其实最关心的是自己家的后院。我们做个简单试验。假设我们接受IPCC里比较悲观的数字,即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4摄氏度。在这个地球村,这个上升的分配方法有很多种可能:

1. 每家都一样,每天比以前热4度

2. 每家都一样,但时间上不均匀,冬天热8度,夏天不变

3. 每家都一样,但时间上不均匀,冬天不变,夏天热8度

4. 张三李四王五都不变,你替他们承担,所以他们家还和以前一样,但你家每天比以前热16度

5. 不知道会怎么样,每天随机分配,全看橡树村长今天喝了多少。

如果让大家自己来选,你会选哪一种?

选2的人可能最多,这些人很理性,追求舒适,适合做小资。选1的是社会主义者,以最平庸的方式应付变化,看起来公平,安全可靠。如果你选了3,一定喜欢挑战,没事也要找事,自信心超强,是适者生存理论的热烈拥护者。选4的都是经济学家和金融家,在华尔街和证券公司工作,他们敢于选择表面看起来不利的地位,是因为相信那几只看不见的手,知道一定有办法拿到回报。比如要求三家出钱帮你买电买水买空调,晚上睡到张三李四那里,或是用无法拒绝的诱饵唆使对方上当,然后让对方出大钱把自己的房买回去。

选5的是与村长喝酒的人,或者就是村长本人。

如果我们把问题换一下,你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个呢?是3还是4?

对我来说,最不能接受的是第5种,因为不知道后果是什么。而确定后果是什么,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

六.麻烦的问题

到底什么问题这么麻烦呢?让我们从基本问题开始。

既然谈气候变迁,请问诸位,什么是气候?

为了安全起见,我去百度了一下,里面的定义是: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听起来,都对,就是没什么用。还好,百度接着说:

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

这句话有点实质内容。我们据此引申,所谓气候变化就是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在统计意义上的变化。这些气象要素中,温度大概是最基础的要素,天气预报中从来少不了“明天最高/最低气温”,也正是这个原因,“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常被(科学上很不严谨地)简称为全球变暖。

好吧,让我们专注于温度。全球气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更确切地说,全球年平均近地表气温是由什么决定的?IPCC里面说是辐射平衡,说明那里的大气辐射派占了优势。

大气物理一般分成3部分,辐射、动力、云物理,辐射可以说是研究大气系统能源的,动力是能量传导机制,云物理是微观过程。打个不特别贴切的比方,如果大气系统是辆汽车,辐射就是研究引擎的,动力是研究传输系统,云物理则负责其他细节。当然,大气系统不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东西,里面有很多设置不太合理(或者我们不明白),非线性过程更是臭名昭著,所谓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就是大气动力专家Edward Lorenz在麻省理工捣鼓出来的。这位Lorenz也是个大师,曾以世界气象组织的名义写过经典的《大气环流现状与理论》,也是我个人很崇敬的人物之一。他本来是个大气动力专家,是麻省理工的土产,自然就喜欢数学和计算机,是个大气数值模拟的前辈,也开创了大气数值模型研究气候的领域。他这样的大师,却发现自己的大气模型数值结果相当不稳定,找了半天原因,最后发现不是自己的错,是敌人太狡猾,空气里蝴蝶太多。后来他写过一系列的论文,讨论大气系统的可预测性和模型稳定性问题,曾是所有搞模型的同学们的必读材料。

作为能量来源,辐射平衡对气候温度非常重要,但是传输系统也很重要啊!要知道,几乎在地球任何一个地区,辐射都不是平衡的,甚至是非常不平衡的。这些能量靠的是动力推动气流跑来跑去,形成了风,风中挟着水蒸气,到了冷的地方就凝结成云,云厚了就降水,形成雨雪,有时风太大(或是对流太强),摩擦出来静电,就打雷。大家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气象都和动力相关,所以习惯上,很多人认为动力是气象的领域,那时北大的动力教材就叫《动力气象学》。

平心而论,大气动力对气候还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前面我们谈到过一点气候带迁移,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带分别是热带、温带、寒带,看起来是按纬度划分,其实完全是大气环流决定的。而且,气候研究里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耦合/反馈问题,动力与辐射的耦合是非常强的,云物理也有自己的地位。我曾经的专业就是辐射,毕业论文也是有关辐射平衡的。个人感觉,没有动力和云物理的参与,很多事情定不下来。

为了简化我们的讨论,让我们暂时接受IPCC的理论,主要谈辐射。下面是IPCC给出的辐射收支平衡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具体数值可能还有出入,但基本原理都在这里。可以看出,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光(生物系统也一样,万物生长靠太阳啊),其中30%左右的太阳光压根就没被吸收,剩下的70%中,大部分用来加热地表,另一部分被空气中的有效成分吸收。同时,由于黑体辐射原理,地球也在向外辐射,但是,尽管大部分短波辐射(阳光)被地表吸收,离开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波辐射却主要来自空中的云及温室气体,地表辐射的绝大部分都被大气吸收了,这也就是温室效应的来历。不过,有必要澄清一点误区,玻璃室或塑料大棚那样的温室效应主要是隔离了空气对流导致的,与大气中以辐射为主的温室效应还是相当不同的。

既然辐射决定了温度,温度代表气候,那么,代表气候变化的温度/辐射变化有多大呢?

大部分模型估算的CO2浓度加倍后的包括各种反馈在内的辐射总影响(forcing, 中文翻译成强迫,很别扭)一般就是4瓦左右,对,4瓦,基本上在我们现有测量误差的范围内。要知道,我当年看到的总辐射平衡在240瓦左右,IPCC2007版里标的是235瓦,区别不小,这个2%的区别应该主要是测量误差,而不是真正的变化。根据我10多年前的了解,当时的卫星测量误差应该不小于3到4瓦,也就是说,我们其实不知道大气层顶是否真的是在辐射平衡中,现有系统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与我们需要预测的全球变暖(50年后)的影响在同一数量级!

全球变暖这个课题的答案这么困难,除了大气系统的复杂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变化其实很小。不仅辐射平衡的变化小,近地表温度的变化也不大。IPCC里提到了,模型的预测是全球年平均近地表温度升高2-4度,考虑到物理上是用绝对温度的,目前的地表温度就在290度左右,这个变化的比例也相当微弱。我们的任务是用不太可靠的数据来开发模型,然后又用这个粗糙的模型来预测不太明显的变化。考虑到气象模型甚至不能保证对24小时后天气温度的预测精度,我们有什么理由期待气候模型能够更精确的预测未来50年后的气候温度呢?给大家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当时就没有听说过哪个模型能成功地模拟大冰川时期的气候,即使考虑了地球轨道的影响,就是留不住冰盖,除非太阳辐射比现在弱很多。

大气物理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物理专业,手中的武器或工具非常平淡,动力专家手里是一套流体力学方程加上一组热力学方程,辐射专家主要倚仗黑体辐射公式和物质吸收谱线。吸收谱线是个很有力的工具,自从本生灯发明以后就一直是个传奇性的东西,人们用它发现了太阳上的元素组成,宇宙的成分,也可以用来鉴别哪个气体是温室气体,估算空气对辐射的影响。

为了简化思考,也是出于经典牛顿力学的习惯,大家把气候想象为一个物体,而大气辐射(以及动力)效应则被拆分成很多强迫(forcing),有些是把气候往变暖推,我们把它们叫做正强迫,其它那些使气候变冷的自然就是负强迫,这些强迫都一起作用于气候,总的强迫是正,自然就是变暖,否则就是变冷。到底是哪些变量在给我们制造麻烦,而它们的强迫是什么?为了节省时间,我就不详细论证了,推荐有兴趣的同学去读橡树村兄非常细致的读书笔记

问题是,这些强迫每一个都不小,但大部分都相互抵消了,我们要找的是它们抵消后剩下那部分。想象一下,气候就像是一列火车,头尾各一个差不多功率的火车头同时往反方向拉,在头部的锅炉工刚刚拿到一个稍微大一点儿的加煤铲,问你火车往哪儿边走?(温馨提示:回答左右都是错的!)

何况,我们还要考虑海气耦合作用,因为地球海洋的热容量远远大于大气层。大多少呢?大家知道,海平面的大气压可以顶起10米高的水柱,也就是说,整个大气层的重量相当于10米深的水,其总热容量也基本相当,海洋的总水量比10米要大得多。具体数值,可以问河里的海洋专家,如抱朴仙人。

海气耦合的典型例子有气象尺度的台风,短期气候里的埃尔尼诺现象,小冰期里的北大西洋洋流(就是前面提到的电影里被有意曲解的)。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海气耦合带来的强迫基本还是未知数。

在我看来,在信息和理解均不充分的条件下去精确预测未来,这是全球变暖问题带来的最大挑战。

再多嘴一句,全球变暖虽然不是一个很科学的讲法,但比气候变化还是有意义的多。毕竟,气候一直都是在变化的,这与全球变暖最初的初衷(研究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是很不一样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you are right

我是凭记忆写的。前面在回答大鹏翔宇兄时就已经解释过,我只记得自己当时很不高尚,卑劣地陷入对霍金“享受”杂志情景的想象中,已经做过检讨了。

家园 【原创】霍金有三个赌

第一个是关于黑洞的“信息”,信息在黑洞中是否会消失?这是Hawking, Kip Thorne和Preskill在1997年打的赌,Hawking和Thorne认为会。Hawking 2005年自己提出了一个理论说信息将会从黑洞中逃逸,而不是消失,从而向Preskill认输,送给他一套棒球百科全书。不过似乎Kip Thorne并不觉得Hawking的理论那么make sense,所以这个case还没完全结束。

第二个是关于黑洞的存在性,在时间上说这是最早的,1975年,Hawking和Kip Thorne,赌注是1年的Penthous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无论输赢Hawking都不亏,输了这个赌,Hawking就注定会得炸药奖。

Hawking在Cambridg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Kip Thorne和John Preskill都是Caltech的物理学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几乎每年,Hawking都会去Caltech过冬。自然,南加的温暖阳光比英国冬日的凄风苦雨(或雪)要好过的多了。

第三个,最新的,2008年,是关于LHC(强子对撞器)能不能发现Higgs粒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次比较俗,赌了100美刀,

"I think it will be much more exciting if we don't find the Higgs. That will show something is wrong, and we need to think again. I have a bet of 100 dollars that we won't find the Higgs,"

事实上,那位娶了28美娇娘的老先生,也有类似观点,不服不行

In the meantime, what does he think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at the LHC? "Everybody is focusing on the Higgs and most feel it will be discovered," he observes. "But," he adds, "it may be more exciting eventually if it is not discovered."

很多研究超弦,超对称的物理学家,都在紧张的注视着这个LHC,未来的炸药奖,就诞生在那平均每个实验100,000个DVD的数据中。

If the Higgs boson is found, then Higgs will win a Nobel. If radiation from micro black holes is found, then Hawking will win a Nobel. If both the Higgs boson and radiation from micro black holes are found, then both Higgs and Hawking will win (separate) Nobels.

家园 你替村长回答了一个问题

一直在找和水循环有关的东西,实在是没有多少。你在这里一说我明白了为什么。难怪一个什么人在自己的数学模型里可以把水减掉,然后说十天就回来了。我看了心里总是不太舒服。正常情况下,这种极端情况对一个非线性模型来说常常会导致不收敛的结果。能够在这么极端的条件下收敛,原模型一定忽略了一些强耦合的因素。你在这儿说海气耦合基本上还是未知数。那就难怪大气模型不稳定了。一个以百万年做单位的系统会在亚稳态上平衡才是奇闻。模型不稳定一定有一个强耦合的关键因素没有考虑到,我想这个因素应该就是水循环了。

提问
家园 关于4

太行山的地层应该是晚古生代的。二亿多年吧。和现代意义上的海侵不是一个概念。在当时的海西造山运动的作用下,欧亚大陆合为一体。在这个期间,有多次海进海退,同时伴有大量的火山活动。对于当地的地层来说,这个对应的活动叫吕梁造山运动。前前后后的差不多有三千万年左右吧。

家园 不知是哪一个问题

大气系统的反馈时间比较快,最早的数值模型基本是以大气动力为基础来预测天气的。有趣的是,气象里一般5-10天就属于中长期预报,基本上是预报的极限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尺度内,海洋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地表蒸发和空中的水汽凝结及降水还是要考虑的,特别是台风完全是靠水汽提供能量的。不知您说的忽略水循环指的是什么。

气候模型与气象模型的最大区别在于辐射及海气耦合的加入。我在文章里描述了很多困难,但老实说,现在的数值模型并不差,主要是观测数据还跟不上,有些反馈机制也不能很精确地确定。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才使得这个问题在科学上这么有意思。

大家都知道,科学的目的是解答未知,科学家的动力应该是好奇心。现代社会里,大部分科研人员都被项目、资金等指挥,为了拿到资源,项目申请和报告很容易夸大其词,吹嘘一些重要性之类,忘记了科学的本来面目。这些人更多的把科研当作一项工作,而不是理想和追求了。

全球变暖的问题现在有些政治化,本来很纯粹的科学讨论已经被政客们主导。IPCC是个准官僚机构,科研水平是谈不上的,其报告是一个标准的大杂烩,各方的观点都可以找得到,很适合作为入门读物,但离一线研究还有一定距离。Jim Hansen和Dick Lindzen都是专业水平很高的大师级人物,在各自领域中有深厚的造诣,但由于政客的利用,两人都经常在国会为全球变暖问题作证,他们之间的争论很难不带点儿其它味道。这就是所谓科学的异化吧。

家园 就是你说的海汽耦合的问题

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什么人提水-蒸汽-降水-水的循环。你这一说在这方面工作有比较大的困难。又回过头来看了一下这个海气耦合的条件确实有很多事情要作。相对于二氧化碳的资料这工作实在是有太多的困难了,难怪没人说什么。

家园 金星地表接受的太阳能是多少瓦?

金星地表温度那么高,显然不是因为离太阳距离近就能解释的,其地表温度高于离太阳更近的水星超过400度。而且,金星云层的反射率那么高,大部分太阳光都被反弹出来了,金星云顶的温度可只有摄氏零下45度,那么,金星表面为什么还那么热呢?答案就是温室效应!

家园 给一下IPCC的说法

第一工作组技术摘要TS2.6

观测和模式表明,地球表面辐射通量的变化影响地表热量和水汽收支,因而与水分循环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强迫因子可以不同于那些通过与云的相互作用的因子来影响水分循环。特别是,气溶胶也许可以比其它人为强迫因子更强烈地影响水分循环的降水和其它方面。地表存储的能量直接影响蒸发和感热交换。地表瞬时的辐射通量变化(此后叫地面强迫)对于认识热量和水汽地表收支变化以及相应的气候变化是一种有用的诊断工具。然而,与辐射强迫不同的是,地表瞬时辐射通量可以被用来定量地比较不同因子对平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净辐射强迫和地面强迫在北半球有不同的赤道-到-极地的梯度,并且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也是不同的。{2.9, 7.2, 7.5, 9.5}

可以自己去看第一工作组报告的2.9, 7.2, 7.5, 9.5节,以及里面引用的文献。

相关研究的确不多,细节了解有欠缺。

家园 看了一点

没有时间细看。只是大略的扫了一眼,感觉上只是强调了太多的辐射。对各种模型的细节也介绍的不够。所以才说老快的帖子解答了从你的帖子里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