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方人眼里的周恩来 -- 元亨利

共:💬128 🌺1154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他是我们很多人心中的一盏灯!

解放前很多人为了追随他,而跟随共产党;

现在我们想到他,就会相信:中国有希望!

家园 想张春桥这样的咋怕的那高?

毛不是最不喜欢臭老九吗?而且张还汉奸特务的身份。

家园 有问题忍忍就过去了,就是别另立中央。
家园 忘情的照片都出来了?
家园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威尔森在他的传记开头描写了他1960年在尼泊尔见到周恩来的情境,当时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访亚非国家。在尼泊尔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由于某种原因,记者会改期而威尔森未能接到通知,等他赶到会场时,记者招待会已经结束了。周恩来知道后,同意为威尔森举行一次独家采访。当时已是深夜,明天一早代表团还要上路,代表团其他成员站在周围等着会见结束,有人用不耐烦的眼光看着威尔森,连外长陈毅也“郁闷地把他硕壮的体重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但是周恩来还是那样礼貌耐心,在近四十分钟的会谈中专注的看着威尔森,几乎就是为他一个人重新讲述了刚刚讲过的内容,“好像他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一样。。。他尽一切努力满足我的所有要求,却又没有一丝傲慢或高人一等的派头”。

许教授书中写了一件事,1960年代初,当时联大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访华,周恩来总理每次都安排哈马舍尔德团里的一个年轻助手美国人与哈马舍尔德坐在一起。周总理说:“我知道那个年轻美国人只是个便衣,但我还是对他特殊照顾。每当摄影师照相,我都要拉他一起照,宴会也给他安排一个位子,他给弄的不知所措。我们不要怕美国情报机关的特务,相反,我们可以作他们的工作。”

在那个被封锁被丑化的时期,总理是抓住任何机会介绍新中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

神啊!

家园 记得书里

是尼克松还是谁说,大概意思是毛泽东是燃起了中国的革命大火,但是没有周恩来的话,这把火就会烧得只有灰烬了。

就是指毛的革命浪漫主义和周的革命现实主义吧。

花!
家园 呵呵,咱们阅读兴趣接近

尼克松的这本《领导者》我也看过好几遍,也许是我搞混了,书都在老家,好想再看看,都是我高中时候看的书了,我看书也从不做笔记。年纪小时候很爱政治家的书,现在都快忘记光了。

我觉得身边喜欢周恩来的人很多,大大超过毛泽东。我是从小就喜欢,最开始是因为相貌(我是色女),然后了解多了以后发现他是多么了不起。

家园 老萨可以写写日本人眼里的周恩来!

周是一个工作中的现实主义者,生活中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即便战略层面出现问题,依然可以靠他的努力把损失尽量控制下来,为国家保存一分元气
花这一句。

周恩来实际上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品酒,跳舞,服饰等等。

这贴本来是想写成“外国人眼里的周恩来”,因为日本方面应该是个大头,西园寺公一,大平正方,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等,都应该有相关的回忆,可没有查到他们的英文资料,只有尼克松书里转了一句:“日相田中角荣说周在毛面前表现得象一个笨拙的秘书服伺一位德高望重的议员。”,连尼克松本人也不太相信,象周恩来这样潇洒的人会显得笨拙。

所以只能把东洋部分去掉,只写西洋了。不知老萨能不能找找日文的有关资料,肯定会写得更精彩。

家园 对此我也有所闻

以前在国内听说这仅仅是一种传说

但英文资料里都是言之凿凿,尼克松的书也提了,我想尼克松作为总统,他应该能接触到最高机密资料,而且以总统的身份,说话应该有依据。为了慎重,我还查了杜勒斯的资料,没查到他本人的回忆录,在他的传记中说法与其它西方资料是一致的。很多书里引用他的一句话:我与周只可能在我们的车在街上相撞时才可能会面。杜在日内瓦没待到会议结束,提前离开,走时指示美国代表团,不要与中共有任何接触。

威尔森书里关于两人碰面的描写比较具体:两人是在一间通向会议室的外屋碰上的,应该是不期而遇。“周伸出手,屋里其他人一下紧张起来,都在看杜勒斯如何反应。美国佬有意地摇摇头,两手背到身后,转身大步走出屋子,边走边说:‘I can not'。周看着杜远去的背影,耸了耸肩,举起两手好象是说:‘这是什么意思?’”。威尔森认为这一招为周恩来赢得很大的同情。。。。。

我再查查。。。。

谢谢,花你!

家园 花这句!

既没有神话也没有刻意鄙视

家园 花这句

我是从小就喜欢,最开始是因为相貌(我是色女),然后了解多了以后发现他是多么了不起。

喜欢周恩来的女人可不仅是你啊。以周的相貌(四大美男子之一),风度,人品,见识,经历,如果不是这样反而不正常了。连我那老母亲当年也是周恩来的粉丝。

家园 先主是一代核心8086

先总理是协处理器,8087。

家园 花!

同时代的人会有比较相同的感情!

家园 花!

可惜的是86/87系列没有了,伟人时代结束了。

家园 看来,这还是一段公案呢

尼克松的回忆录我也看到了这一段,威尔森恕我寡闻,没有看过他的书。

熊向晖的文章里提供的证据还是蛮充分的,有王炳南的回忆,当时的西方媒体报道等等。熊向晖是当时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官,王炳南是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长,感觉这两位的说法可信度应该较高一点。

另外,熊的书里还提到了杜勒斯离开日内瓦时对美国代表团下达的指令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不得与中国接触,杜的命令原文是这样的“你将不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代表或者美国现在没有在外交上承认的任何其他政权的代表在任何这样的条件下打交道,即,如果那将意味着政治上的承认,或者使该政权除了作为一个为了结束侵略或者结束侵略威胁和实现和平而必须在事实上与之打交道的政权所有的地位置外,获得更多的地位”。

这段话看起来很拗口,实际意思就是除了必须之外不得接触,特别是这种接触事实上提高了中国政权的地位的话。

外链出处

熊向晖的回忆录这里可以下载,您可以看看,在书的103页。

西方政治人物的回忆录一些细节并不时十分可信的,比如基辛格的白宫岁月里提到1969年底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在公开场合追着中国外交官交谈的事。现在一般的说法都认为是斯托塞尔追得是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基辛格的白宫岁月里也是这样说的。基辛格还写道“多年以后,周恩来告诉我,我们差一点使这位尊贵的代办得了心脏病,雷阳完全没有得到指示如何应付这种意外情况”。而事实上,当时雷阳事先接受了阿尔及尼亚驻波兰大使馆为其接风洗尘的邀请,并没有出席南斯拉夫的时装展览会,到场的是二等秘书李举卿和翻译景志成,斯托塞尔追得就是这二人。雷阳和李举卿都是刚到波兰任职不久,与美国驻波兰大使事先并没有接触过,斯托塞尔想当然地将这二人认作雷阳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