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一)天宝初年,安西四将的聚首 -- 驿寄梅花

共:💬181 🌺619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花
家园 哈哈,梅花兄还在一个数字上纠缠呢啊

这两天为了和某人莫须有的争辩,又重新翻越希罗多德的历史,越看越觉得喜感,希罗多德老人家当年可是靠着这部书稿做讲座捞了不少银子地,人家这么大的历史学家就能把一些风闻啊,夸大啊,不靠谱啊放进真实的历史,最后还能被人奉为希腊研究的圣典。梅花兄你也应该释然了,没必要为一个数字生气,你的这一数字是有出处的,但也是被人认为是荒谬的,至于究竟荒谬不荒谬呢,依照这个帖子的风格来说是无所谓的,没必要为了这么点小数字而吵架。

经过这两天的吵架时间来看,我越发觉得在河里不发表不参与争议帖的重要性啦,真的是浪费时间。我劝梅花兄也一样,以后再写的时候,如果再出现这样的问题,直接给个引用的出处就是了,至于真伪,除非你已经认真考证过了,不然还是别再讨论的比较好。

家园 呵呵,我搞错了,以前的讨论,修改了一下标题,疏乎没改完

旧酒装新瓶

不想收在正文里面了,您一个帖子看了两遍,我打算网上分析完怛逻斯之战资料后,写(六)怛逻斯之战

留着辑录自己的思绪,蛮有意思的,不堪回首,呵呵,思想的交流有时很难

家园 先花再看,光这标题就值得花一朵
家园 【原创】怛逻斯战役资料点评(2)

《旧唐书》部分

列传第五十九 李嗣业部分,

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古人认为杀俘不祥)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唐军军事研判大食要攻击安西)。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唐军人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业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李嗣业知道高仙芝的想法,但是表态认为唐军大势已去,也没有援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建议高仙芝驰守白石岭)”仙芝曰:“尔,战将也(高仙芝发飙,李嗣业不过是个冲锋陷阵的,不能干预他的决策)。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高仙芝认为还有获胜希望要继续作战)。”嗣业曰:“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李嗣业表明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指出情势危急,军心涣散不可勉强军队继续作战)。”固请行,乃从之。路隘,人马鱼贯而奔。会跋汗那兵众先奔,人及驼马塞路(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前见唐军作战,不见其跋汗那作战,后面唐军人马都走散了,到见到跋汗那的人马还有辎重),不克过。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跋汗那阻塞关隘,事情危及该杀)。胡等遁,路开,仙芝(此处指唐军)获免(李嗣业的功劳所在打通白石岭,让唐军残部退回安西)。仙芝表其功,加骠骑左金吾大将军。

列传第五十四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为尊者讳没有提怛逻斯之战。

列传第七十八 段秀实 颜真卿

天宝四载,安西节度马灵察署为别将,从讨护蜜有功,授安西府别将。七载,高仙芝代灵察,(此处缺天宝十年字样)举兵围怛逻斯(存疑,战斗的一个过程),黑衣救至,仙芝大衄(衄,nǜ,挫折;挫伤;失败 ),军士相失(夜遁组织不力,军心散了)。夜中闻都将李嗣业之声,因大呼责之曰:“军败而求免,非丈夫也(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军心涣散,而李嗣业自顾自己逃命)。”嗣业甚惭,遂与秀实收合散卒,复得成军(段秀实与李嗣业收拢失败唐军,助李嗣业打通白石岭有功)。师还,嗣业请于仙芝,以秀实为判官,授斥候府果毅。

《新唐书》 重复部分不点评

睿宗 玄宗 本纪第五

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战于恒逻斯城,败绩。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李嗣业部分

初,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新唐书删减旧唐书文字,少了高仙芝对李嗣业态度)”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指出杀拔汗那没有多少),虏骇走,仙芝乃得还。表嗣业功,进右金吾大将军,留为疏勒镇使。

列传第七十八 段秀实

天宝四载,从安西节度使马灵詧讨护密有功,授安西府别将。灵詧罢,又事高仙芝。仙芝讨大食,围怛逻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段秀实也指责李嗣业不战而退为不勇)”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还安西,请秀实为判官。

《资治通鉴》 215-216卷部分 (记载详细,逻辑连贯,失败原因陈述清楚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大食战略意图)。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出动军队数,存疑),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开始围城),与大食遇(大食军队大部队)。相持五日(僵持时间),葛罗禄部众叛(不愧是资治通鉴,可以明得失,真解读史人胸中块垒,失败主要原因祸起萧墙,盟军反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唐军作战特点重点可看【唐】杜佑《通典》中的兵典部分,还可以看不才整理的帖子唐朝军队陆军操典链接出处

阿拉伯方面网上的资料,以及《阿拉伯通史》,没有战役的描写。摘录阿拉伯军队公元600-800年的作战特点

在穆罕默德的时代,早已知道把军队分为中坚、左翼、右翼、前锋、后卫,这种分法显示出拜占廷和萨珊王朝的影响。这样由五个部分配合起来的军队,就叫做“赫米斯”(khamīs,五肢军)。骑兵掩护着两翼。编制军队的时候,保留了原来部族的单位。各部族都有自己的旗帜,那时候的旗帜,是用一块布拴在长矛杆上,由一个最勇敢的士兵打着,在队伍的前面走。先知的军旗,叫做鹫旗(‘uqāb)。步兵使用弓、箭、弹弓,有时使用盾和剑;剑插在鞘里,扛在右肩上。镖枪(harbah)是后来从阿比西尼亚传入的。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矛(rumh),矛杆在阿拉伯文学里是以“赫帖”(khatti)著称的,那是因出产于巴林海岸的“赫特”(al-Khatt)而得名的,那里盛产竹子,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长矛和弓箭,是两种民族的武器。最好的剑也是印度出产的,所以叫做 “欣迪”(hindi)。防身的武器,是甲和盾。阿拉伯人的武器,比拜占廷的轻便些。

战斗的序列是原始的排成行列紧密的阵式。敌对行为是由双方著名战士个人的战斗开始的,战士先走到阵前来挑战。阿拉比亚的战士,比他的波斯的和拜占廷的敌手,得到更高的报酬,而且确信能够得到一份战利品。在真主看来,当兵不仅是最高贵的、最满意的职业,而且是最有利的职业。穆斯林的阿拉比亚军队,其力量不在于武器精良,也不在于组织性优越,却在于士气旺盛,这无疑是伊斯兰教的贡献;也在于军队的耐久力,那是沙漠生活培养出来的;还在于显著的机动性,那主要是由于他们靠骆驼运输。(大食人的作战特点,个人素质,全方位不如大唐军队)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al-Bad' wa al-Tarilch)》

艾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应是751年),布哈拉( Bukhara乌兹别克斯坦南部 )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本谢赫菲赫利(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艾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艾布穆斯林(即本书中之并波悉林)前去镇压,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和艾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舒莱克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乌兹别克境内),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恒逻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lc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恒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看清楚,是“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而非将“唐军俘虏” 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

伊本艾西尔所著的《历史大全(al-Kamil fial-Tanrkh)》[QUOTE],其云: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希德与沙什国王(注:沙什国即是石国)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艾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伊历)133年12月。

【唐】杜佑《通典》

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

司马光《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

如有其他知识,也请补充,一并汇总分析。

家园 【原创】自己的自圆其说(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怛逻斯战役全图

怛逻斯战役疑问地方

看怛逻斯有两处地方,taraz ,talas,发音接近。

唐朝联军军队的人数两种说法,一种是3万(唐军的2万加上盟军1万)。

一种说法是杜佑的侄子杜经(唐军中也是担任初中级的军官应该知道唐军的人数)说的在怛逻斯之战的唐联军6-7万,想必,杜佑采用7万的说法也是有可信之处。

大食联军数目疑问

先前大食联军兵数少的唐朝联军可以放肆的兵围大怛逻斯。

后面的描述,大食联军人数能够让唐军判断要攻击安西四镇,连战5天,最后葛罗禄骑兵反叛,拔汗那骑兵退走,导致唐军兵败,想必是大食联军军队数目一定惊人,才会有此举动。

综合以上,我推断怛逻斯战役的过程是:

安西军分区司令部得到消息,知道大食的势力拓展到大怛逻斯以南(现在乌兹别克附近),并且占领了大怛逻斯城,大食驻军大怛逻斯并且加固了城防。

高仙芝率唐军两万出征,抵达大怛逻斯,因为城内大食军队少,唐军包围大怛逻斯,这时葱岭附近的各国派出军队参与攻城,这时的唐军人数是6-7万(2万唐军和4-5万盟军。)

大食势力(乌兹别克境内的)派出将领率领人数惊人的大食联军救援,高仙芝的联军军知道后震动,研判大食联军战略目的是攻取安西四镇的,唐军中的盟军大部分(盟军3-4万)撤出战斗,只剩下2万唐军和葛罗禄拔汗那的1万骑兵与大食作战。

唐联军退到小怛逻斯附近,利用唐军的作战素质,利用地形阻击敌人进攻安西(考虑当地1300多年的风化腐蚀作用,应当更加狭窄,宽度不到一公里)。

大食联军不能发挥自己的人数优势,不能包围唐联军。

唐军与大食作战五天后,葛罗禄骑兵反叛,拔汗那骑兵逃跑,大食军队与唐军进行混战,大食的人数优势发挥,两面受敌唐军的技术优势发挥不出,战斗到晚上,两军脱离接触。唐军的伤亡虽然大,但是战斗力还在。

当晚,拔汗那骑兵逃跑,高仙芝基于大食联军人数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低下的特点,想整军作战(段秀实也是这个意思)。李嗣业表示反对,指出军心涣散,还是采用当初的预案退守白石岭。

基于这是大部分军官的态度。高仙芝放弃战斗,退守白石岭。唐军无序的撤退,导致大溃败(这是唐军逃回安西不多,大食俘虏多的原因),段秀实痛责李嗣业,与李嗣业收拢散卒,打通白石岭,免于安西唐军全军覆没与白石岭(李嗣业,段秀实的功劳)

唐朝国内认可高仙芝在小怛逻斯战役中的指挥,也认可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卒,免于安西唐军全军覆没与白石岭(的功劳),这就是为什么安西四将兵败没有处罚,反而都高升了(千金易求,一将难得)。

大食在唐军半夜退军溃败后,进军俘虏唐军的散卒,然后扫荡葱岭以西唐朝的保护国的势力,这里面俘虏中有很大部分不是唐军。阿拉伯史料里面记载,领兵大将是要甄别俘虏中的唐人(因为很多唐朝军人会有一技之长,能制作商品),把这些有价值的唐人作为奴隶收为己有,杜佑的侄子杜经可能因为是个军官受到优待,得以免除奴隶待遇,以自由之身游历阿拉伯地区数年,坐海船回到唐朝,写了一本书,现在此书不存,杜佑写作《通典》时摘录了其侄子对大食的风貌描写。

以上是在下对怛逻斯战役过程的推断,还算能够从史料上自圆其说,请大家指正

家园 看你的叙述,很难自圆其说

唐朝联军军队的人数两种说法,一种是3万(唐军的2万加上盟军1万)。

一种说法是杜佑的侄子杜经(唐军中也是担任初中级的军官应该知道唐军的人数)说的在怛逻斯之战的唐联军6-7万,想必,杜佑采用7万的说法也是有可信之处。

第一个问题你就错了~

“将蕃、汉三万众”也好,“蕃、汉六万”也好,这指的都是唐军的数量,西域盟国的军队是不包括在里面的。因为唐朝兵募,蕃兵也是在征募之列的,尤其更是作为骑兵的重要兵源。

所以,《通鉴》引自《唐历》的“蕃汉3万”,与两唐书所采的“2万”是两个不同来源、完全不同的数字。3万和2万都是各自对唐军总数的描述。而不是你简单地将这两种史料叠加,所推断出的“唐军2万加盟军1万”

至于第三个数字,则是《段秀实传》记录的6万,这也是不包括盟军的唐军数量;而杜佑记录的“7万尽没”,如果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唐军及其联军的总损失数目,那么应该是说得通的

那么对于唐军出动的兵员数字,在中国方面就是有3种不同说法——

1、2万说

2、3万说

3、6万说(加盟军总损失为7万)

与阿拉伯史料相对应,显然他们没有区分唐军和其仆从军的能力,那么他们描述的就是唐军及其联军的总数——10万人——考虑到葛逻禄部及拔汗那部的参战,那么在唐军6万的基础上,这个数字并非难以想象~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阿拉伯的两种史料,对唐军及其联军最后的损失数量的记载,都是7万人(战死+俘虏),这一点与唐朝方面第三种说法的史料达成了一致。

先前大食联军兵数少的唐朝联军可以放肆的兵围大怛逻斯。

后面的描述,大食联军人数能够让唐军判断要攻击安西四镇,连战5天,最后葛罗禄骑兵反叛,拔汗那骑兵退走,导致唐军兵败,想必是大食联军军队数目一定惊人,才会有此举动。

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很清楚了,先派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与石国军队共同组织防御,与唐军形成僵持;然后前锋将齐亚德本萨利赫的援军赶到,开始攻击围城的唐军;再后来是葛逻禄部倒戈,唐军总崩溃。

从所有相关叙述中,看不到任何可以支持你“想必是大食联军军队数目一定惊人”这一关键性假设的证据——难道大食军队不达到你所要的“惊人数目”,唐军就不能兵败了?

呼罗珊总督的阿布·穆斯林本人尚在撒马尔罕,那么援兵怛逻斯的齐亚德·本·萨利赫,这个总督属下的一个前锋将(如果硬要对照的话,他的参照对象应该是李嗣业同学,而与高仙芝相当的阿布·穆斯林,还远在纵深布守呢),又能率领多少“惊人数目”的大军?

归根结底,你还是在单方面地先下结论,再以结论当论据,来循环证明这个结论。

家园 不得不说,私货夹带了不少

对于支持自己意见的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就是大段的溢美之辞,对于无法支持的其他史料,就是一个“?”轻松打发~

这究竟是史料辨析,还是你单纯地价值判断?

阿拉伯方面网上的资料,以及《阿拉伯通史》,没有战役的描写。摘录阿拉伯军队公元600-800年的作战特点

在穆罕默德的时代,……

(大食人的作战特点,个人素质,全方位不如大唐军队)

随便挑出一段来看,根本就是在自相矛盾~

上来先说“摘录”的是阿拉伯军队600-800年的作战特点,但是接下来却给了大段四大哈里发时期军事情况描述——难道之后200多年的实时间,阿拉伯人的军制、战斗方式没有任何改变?——这是在怛逻斯之战前100多年的事了,这就好像硬要拿唐初的军事情况,来解释玄宗时代一样,可以称得上是“刻舟求剑”了。

如果仍然要坚持通过这种自欺欺人的论证方式,那么最后,即使要如愿以偿得出你所谓的“大食人全方面不如大唐军队”这样的奇谈怪论,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家园 请教您对历史考证的所持的原则是什么?您能自圆其说?

安西四镇的兵力唐军数目为2万-3万这是历史考证出来的,您有资料考证安西四镇的兵力,那就拿出来。大家分析看看。

安西军分区远离国土作战,要精兵,防御作战可以军事动员老弱病残守城。

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很清楚了,先派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与石国军队共同组织防御,与唐军形成僵持;然后前锋将齐亚德本萨利赫的援军赶到,开始攻击围城的唐军;再后来是葛逻禄部倒戈,唐军总崩溃。

我分析阿拉伯的资料,没有看出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很清楚,叙述内容混乱,没有看到自己的出兵数(按理说大食应该更清楚自己的出兵数,而不是我们后人来估计),倒是见到唐军的数目有鼻子有眼,。

石国位于中亚,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Tashkent) ,在标注的怛逻斯城以南100-200公里远的地方,已经被高仙芝灭国的石国居然会有实力,和大食军队攻击占领到唐军咽喉怛逻斯城,真是够奇怪。6-10万唐军在围城时,没有派出斥候,斥候居然没有发现大食的主力,发现主力之后不知道数目,之后的应对是继续围城两线作战,然后葛逻禄部反叛,唐军主帅高仙芝居然还要整军继续战斗。

您把唐朝安西军分区司令的高仙芝当成什么人了,征战多年久经沙场的老将们会犯这些简单的错误。

上来先说“摘录”的是阿拉伯军队600-800年的作战特点,但是接下来却给了大段四大哈里发时期军事情况描述——难道之后200多年的实时间,阿拉伯人的军制、战斗方式没有任何改变?——这是在怛逻斯之战前100多年的事了,这就好像硬要拿唐初的军事情况,来解释玄宗时代一样,可以称得上是“刻舟求剑” 了。

您有资料说穆斯林那时的战斗特点,我很欢迎,我引用的资料中国是我在网上整理出来的,有文献可查的,穆斯林的战斗特点抱歉就这么多,您有您补充,资料齐全分析更加合理。

家园 册府元龟里面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史料。
家园 02年《阿拉世界》就发了葛铁鹰的《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了

里面有关于怛逻斯之战的详尽记载。他居然都不知道。

家园 惊鸿一批,那里呀?是不是不礼貌就不贴出了?

不贴,您自己慢慢看吧,不谢

家园 广告贴么?您们真无聊,如果收费的帖子别显摆了,俺没钱

为什么中国人写的史书是免费公益网站,阿拉伯的东西都要花钱,钻到钱眼里了么?什么年月了,那样的知识不知道也罢!!!

家园 你的特点就是越想要多说两句扳回面子,就越说越错

首先,你不应该问我是不是能自圆其说,而是应该问整个历史学界~

因为我所主张的观点,正是20世纪以来,经过中外历史学界反复论证、并基本确立的主流观点

想知道这是如何证明的?把之前撒的谎、犯的错一个个都认了,我可以教给你

我分析阿拉伯的资料,没有看出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很清楚,叙述内容混乱,没有看到自己的出兵数(按理说大食应该更清楚自己的出兵数,而不是我们后人来估计),倒是见到唐军的数目有鼻子有眼。

阿拉伯人为什么说得有鼻子有眼?

——废话,人家砍了近5万脑袋,抓了2万多俘虏,要是再套不出唐朝方联军的数量,那才奇怪呢~

反过来看唐朝方面的记载,如果不算《通典》的话,不要说对方人数、作战态势,甚至连本方人数和战役时间仍多有互相抵触之处。

相比之下,至少在这段史事的叙述上,阿拉伯史料记载较为清楚详细,更有部分记载能与唐朝方面的史料相对应

石国位于中亚,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Tashkent) ,在标注的怛逻斯城以南100-200公里远的地方,已经被高仙芝灭国的石国居然会有实力,和大食军队攻击占领到唐军咽喉怛逻斯城,真是够奇怪。

怛逻斯城什么时候变成唐军咽喉了?

亲自到过怛逻斯的杜环的《经行记》怎么说的?“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苏禄可汗败亡之后,怛逻斯就逐渐被石国收入囊中了——当然,这个不读史料,光靠想象是不会知道的。

怛逻斯之战,是石国和大食盟军在自己领土上的防御战,要是连这个都没搞清楚,那你可以洗洗睡了~

6-10万唐军在围城时,没有派出斥候,斥候居然没有发现大食的主力,发现主力之后不知道数目,之后的应对是继续围城两线作战,然后葛逻禄部反叛,唐军主帅高仙芝居然还要整军继续战斗。 您把唐朝安西军分区司令的高仙芝当成什么人了,征战多年久经沙场的老将们会犯这些简单的错误。

按照你的逻辑,顿兵幽州坚城之下久攻不克的宋军,是不可能没有发现辽国援军的,也不可能不知道辽军数量,更不可能最后在高粱河被辽军打败~

所以,高粱河之战一定也是契丹人率领数量可怕的克隆人军团,最后以人海战术淹没宋军~

这倒是很像某国粉论证“徐蚌会战600万共军以人海战术淹没我英勇善战之国军”

他的逻辑链和你如出一辙——

共军人数一定占压倒性优势——因为国军不可能被少数共军击败——而国军被共军击败——证明共军人数一定占压倒性优势

有此神器在手,自然无往不利,所向无敌

家园 嗯,网上没有免费版的,就不可信~强大的逻辑

河里做研究的朋友也不少,要不要一个个问问:优秀论文、资料收费是不是一件缺德的事?

哦,我想起来了……你不就是这样,所以连有《通鉴考异》都不知道的?

水平差不要紧,但是像你这样,满足于水平差不说,还以此为借口反过来鄙视知识的,也算是河里不多的JP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