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说地方政府的大楼 -- 常识主义者
还号召人们“捐款”,公务员、教师每月工资必须捐一定比例,直接从账上扣除,然后各公司也要“捐款”,每天晚上县电视台滚动播放捐款单位、个人,在大楼门前立个石碑,刻着民间捐款人(单位)的名字,数额等等。
十多年前挺流行的,那时企业大多是国有或集体的,个人也比较听话,强制捐款能行得通,现在这么搞十有八九要被弄到网上去。
说实话,如果能得到政府的独占存款,贷款,1亿银行肯定有得赚
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有权有势的机关盖豪华办公室,没钱没势的机关住破房子,几乎在哪里都是一样。
不管它的钱是从哪里来的,都会引起大家的无限联想。
1996年才从扬州分出来的,所有的局都是新组建的,原有的泰州由县级市升级成地级市,城市规模不够,那块地方是重新规划的,几乎所有部门都是新盖了大楼,资金来源也基本上从上面要的
当时去的时候,下午无聊的时候。找了个公交车从城一边穿游到另一头看看,最后好多站全是啥,市XX局站到了,市XX院站到了,印象深刻的一米。
不过那地儿好像人气不太旺。。
这里没赶上上一轮建设周期,一直萧条。近几年区政府搬过来,各种设施档次都有所提高,人居环境也改善不少。
几点浅显的好处:
道路拓宽,并且新延伸了几条主干道。
规划中要求在这边建一所市重点中学。我们省十年来基础教育资源总的趋势是集中化,五年前我家这边这个区唯一的市重点中学整体迁移,加上中考高考难度逐年降低等因素,客观上的影响就是穷孩子越来越不容易在考试筛选体系中得到进好学校的机会。当然计划中的学校未必能在实际竞争中真能成为重点,不过总是有一点希望。
这边没有开发时,相当一部分居民仍住在棚户区。地段开发了,楼房也就盖起来了。当然或多或少的钱是要交的。新居多数估计也就是五六十、七八十平米,比不上蚁族的憧憬;然而总不会比以前差。雨后自行车辙宛然的泥泞小巷即将成为我儿时的记忆。我不知以前的“欲为房奴而不可得”和现在的“做稳了房奴”哪种情况更能令他们满意;但是,除了这些居民本人之外,别人都没有代他们申发态度的资格。
坐过一个月出租,就不那么习惯挤公交了,这是人的本性。同样,在整洁一些的超市、市场中买过了东西,就总会多多少少对污水横流的(为便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河友理解,请回想二十年前)传统农贸市场生出些嫌恶。咱也是过惯苦日子的人,摊位脏点味点风天刮灰雨天滴水也没什么,不过路上马粪少一些总不坏。城区发展起来,日常生活环境总体就会改善。这是实实在在的。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未来会在繁荣起来的附近找到工作,不必花一两个小时挤公交到繁华的市区打工。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地段商业发展起来,居民的生活流动起来,收入会增长吧。
医院么也是要修的,不过那个再说罢。毕竟哪儿的人看病都不容易。
基本就是这些,更深的咱也想不出来喽。
区政府在气派的行政大楼前面修了硕大一公园,有湖有丘,有桥有亭,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游鱼冬有冰。在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能力下,端的是一番美景。公园四边无墙,一是供官员赏心悦目,二也供周围百姓休憩游玩。仅仅一两年,虽然周围一公里内住户尚未大规模移居过来,桥上木栏杆也已经被少年男女写满了海誓山盟的词句。再过些日子今年湖中鱼苗又将长成,届时夏日黄昏桥上又将有游人观鱼戏鱼的剪影。
区政府一通折腾,颇是背了一摊债。市长看到公园,气得拍了桌子拂袖而去。不过,这公园若不建,区里穷人家附近的公园总共就只剩一个了,还是破烂失修隐患到处的。假以时日,新公园周围的地段商业兴旺,或许能把债务顶上吧。至于它对地价有多大提高,这个估计谁也没法算清。过几年再看,若是没有赚头,修公园这个决策显然算得上是失败;而若是财政有了盈利,周围地段有赚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卖地。先卖旧地做启动资金开发新区,新区地价上来再卖新地给房地产开发商进一步获取高额利润填补财政。账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个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其实是卖的垄断的行政资源。
普通老百姓从这个过程中能得到什么?不断上涨的房价。
操作的银行没办法向上一级报账,怎么说?说我捐款3000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账做不平,谁也不敢这么搞。 你说私下贿赂啥的都有可能,这样大笔的捐,没法搞的。
给你举个有操作性的办法:
某地在开发区新盖了一栋十层高的大楼,从正面看国徽高悬、气势巍峨,典型的政府大楼形象。
绕到侧面一看,问题就来了,在侧面的裙楼赫然是某银行的网点,营业面积1000平米。
一打听,这栋大楼某银行拿了3000万买了1000平方米的面积,或者某银行以每平方米每年3000元的价钱租了1000平方米面积,并且一次性的预付了十年租金。
你可以说这个价钱太高了,但是政府和银行双方同意,别人也就管不着了。至于双方在账户转移问题上达成了怎样的默契,也是别人管不着的。
银行将3000万元以开设新网点的名义入账,应该不算违规。当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做起帐来肯定有些困难,但是不上市的地方银行就容易多了。
我从来也不认为这种搞城市建设的方式是完美无缺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的确又是一个好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牵动社会资本的流动创造了新的财富,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经历了不断上涨的房价,但也实现自身居住条件的改善,最少我身边的很多的老百姓达到了这个目的。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办法是不合理的,那请你告诉我一个认为合理的办法。
小县城,县级市,大概4/5十万人口吧。
前些年新修的市政府就在最中心的十字路口,占了一个角;房子不用说又高大又气派,前面空地大大的小广场+花园一般。
另外公安局土地局财政局农牧局等等都在别的地方有自己的楼;新楼都挺漂亮,造型一看就是专门设计的。
不知道怎么筹得钱,不过前些年县里颇是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