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说地方政府的大楼 -- 常识主义者
想起这个问题,主要还是看了河友王格里乌斯基关于美国和中国地方政府大楼对比的帖子,以及后面的一些争论。不是认证会员,先发这里,最好能给转到社会现象。
尽管财政数据有时很好看,但除了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其实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地方政府很难集中一笔资金去盖房子,这笔钱也很难编列到预算中去,上级不会让你这么搞,人大代表也会有意见。
据我所知,政府大楼很少是完全拿财政资金建起来的,正常情况下财政资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要盖房子必须另想办法去筹钱。
其实最常用的办法有人已经说了,就是搬新区盖新楼,查查那些网上很有名的地方政府大楼,往往都是建在开发区或者新城区。
为什么地方政府这么喜欢新城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搬新区是盖新楼的前提条件。
盖楼的钱一般是这样筹集的:
第一个,卖掉原来位于市中心的政府老楼可以得到一大笔钱。由于历史原因,原来市委、市政府一般都处于黄金地段上,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第二个,要求分散办公的各委办局统一搬入新政府大楼,卖掉原有办公楼,得到的钱归政府统一支配。和第一个原因一样,这笔钱也不少,但是阻力也很大,需要很强势的领导才可以办到。
第三个,最近这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搞钱办法,政府和某个商业银行签一个协议,商业银行给政府提供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用于建设办公楼,条件是政府把国库帐户以及其他各专项帐户统一转到该商业银行。最近这几年经济形势好,银行放贷规模大,所以比较急切需要提高收储,地方政府的财政帐户里经常会保持数以十亿计的资金,对银行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
第四个,才会是动用财政的资金,而且是先想办法到上一级哭穷,有时多少也能弄点儿。
这里面第一个和第二个是主要来源,第三个是额外收获,第四个是补充。当然,还可能有一些我不知道的手段。如果哪个市长主要拿本级财政的钱去盖楼,不但老百姓会骂,在政府内部也会被瞧不起。
从这个资金来源就看出来了,新楼一定要建在新城区,旧城区的土地和房子才可以变现。在新城区建楼土地可以划拨,不用花钱。拆迁量少,补偿金也用不了多少,也不容易引起上访问题。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仅仅因为想要一个大办公室而去盖新楼的领导那是笨蛋加糊涂蛋,上点儿层次的领导都不会这么干。几乎所有这类的操作都有一个理由,就是拉动新城区发展。这个的确是很多领导决定到新城区盖楼的主要原因,毕竟城市面貌的大改观是谁都看得见的政绩。
先在规划好的新城区修一条路,然后在路边盖新的政府办公楼,现在一般都叫行政中心。供电、供水、供热、电信等各类企业不管愿不愿意,都得把管线铺过去,服务延伸过去,总不能让政府点煤油灯办公、烧炉子取暖。银行、邮政、公交等等也会逐步跟进。短期内企业肯定是不赚钱的,而且还要投入一笔建设费,但政府大楼不是商业开发项目,该讲的政治是必须讲的,没有选择的余地。
单纯的一个政府办公楼肯定称不上新城区,但是路有了、电有了、水有了、热有了,公交线路等等都有了,周边土地就升值了。政府的迁移不但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往往也会带来人们对该地块长远发展的预期。民间资金开始参与进来,商业开发也就红火起来了,新城区也就发展起来了。
城市发展了,地方政府就会从中得到税收的好处,这个就是通常所说的经营城市的典型套路。
这样的政府大楼虽然看起来规模很大,但不一定是浪费的,因为里面往往聚集了很多个部门,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讲,比原来分散办公更合理。财政不出钱,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办公条件改善,拉动经济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所以这个套路在很多地区被不断的复制着,
当然,政府的拉动力有多大,能拉动多远还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也有弄巧成拙的例子,网上有相关的新闻,我也看过实际的例子,本地的一个区政府搬到郊区五、六年了,周边还是一片蔬菜大棚,机关干部都笑称上班为下乡。
总体上说,政府各部门是向集中办公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一些部门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这些部门的办公楼是不是存在浪费也经常被质疑。这里面情况比较复杂,有一些的确很浪费,也有一些比较正常。比如,法院、公安局、检察院一般都是独立办公场所,这和单位的性质有关系。建设局、农业局也有很多是独立办公场所的,这主要和单位规模有关系,这些单位的办公楼里,不但有局机关,还有很多下属事业单位,甚至企业。比如,建设局大楼里很可能有规划、测绘、勘察设计、公用设施维护、绿化管理、环卫管理、城管等杂七杂八单位。
这些单位盖房子的钱,公检法属于特殊部门,大多是财政拨款,包括上级拨款和本级配套。周永康同志近些年抓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有一条就是各地公安部门的房子必须达到人均多少平米,对地方政府属于硬指标,必须拿钱。其他的部门一般就不可能是从市长那里拿钱了,市长一是没钱二是有钱也要考虑各部门的平衡。这些单位要盖房子就要自筹,采取土地置换、下属单位创收或者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办法。
现在看,建设豪华办公场所问题比较大的主要是一些垂直管理部门,比如国税、海关、烟草等等,科长、处长的办公室往往比当地市长的办公室都大。这些部门的盖楼的钱往往是以建培训中心、服务中心等名义从上一级要来的,结果可能盖一个十层的大楼,只有一层是培训中心,其他九层都挪作它用了。对这种情况,不但老百姓不满意,就是地方政府的大多数干部说起来也愤愤不平。这个问题,不过是中国行政系统条条和块块打架的又一个例证了。
兄台竟然还不是认证会员
觉得最少凑够十篇原创才好去申请,没有质量也得有点数量才是。
我升了,那管他洪水滔天
偶以前公司所在的税务局,一片大花园,每个所都是一幢独立小洋房。里面全部都是大理石装修,包括厕所。不知道的以为到了豪华会所。
政府办公楼的豪华装修确实非常不象话
这笔钱是银行给政府的,不需要还。
至于为什么银行会心甘情愿的掏钱,根本原因还是银行有利可图。
第一个,银行需要存款。如我原文中所说,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不多,但是存款还是有的,比如,社保基金账户、土地出让金账户、住房公积金账户、医保账户、上级拨来的各种专项资金账户总会有些钱,这些钱从进来到出去会有个时间差。国库账户和各单位的基本户也会有一些周转的资金在里面。这些账户设在某个银行,里面的钱就成了这个银行的存款,银行可以把这些钱放贷出去赚钱。
第二个,银行需要扩大客户群。现在公务员、教师等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都是财政统发,假如财政的账户是建行的,那么发给这些人的工资卡正常也应该是建行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不会把工资一下子都花光,大多数也不会把工资取出来再存到其他银行,这部分人就变成了该银行忠实的客户。银行不但吸收了他们的存款,还可以更方便的向这个群体推销信用卡和各种理财产品,一举多得。
第三个,银行需要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业务上联系多,关系自然就更容易搞好,以后发展上就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支持。另外,政府的一些公共项目需要商业贷款时也容易争取到,这些项目有政府担保放贷的风险会比较小。
你算算,如果捐一个亿给政府,但是能从财政和个人那里得到几十个亿的存款,吸引几万名忠实客户,卖出一大堆信用卡和理财产品,还可以得到一些其他利益,是不是一笔好买卖?
地方政府有时学习这类东西挺快的,一旦哪个地方出了某方面的经验,学习考察的就会纷至沓来。
学习了。
而且从青岛自身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不过后来人照猫画虎没有画好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搬经验之前要看一下本地的实际情况。
后来俞正声到建设部做部长,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个新城区的建设有关系。
老办公楼在市中心黄金地段,新办公楼迁到新城区,让效益好的企业过去建住宅区,甚至有点强迫性质。你这么一说,我想想我们那儿还真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