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伊朗猜想(八卦) -- 泉畔人家

共:💬1001 🌺1801 🌵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来这支军队的确是妖孽

让我觉得震撼的不是漫天的箭雨,而是小克拉苏那数千(5千?)冷兵器时代的联合作战集群让苏来拿这个小诸侯的“私兵”在一个时辰(可能不到一个时辰)给干净利索地屠杀殆尽,还是不到一比一的情况下。

可能吗?真是妖孽呀。

所以总的感觉还是偏向楼主,罗马帝国的精锐之师在卡莱被打得落花流水,毫无反抗能力,单靠帕蒂亚的自身力量是不太可能的,以当时的世界局势看,感觉只有汉军有这样的实力。

但是,从后勤,史料记载等方面看,又觉得两万人马的汉军远涉数千里确实不太可能,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两万人马啊。

所以啊,我觉得还是退一步说,即汉军出动1-2千精锐人马,各兵种齐全,再带上足够的箭镞等各类兵器,进入安息后,汇合安息国王的骑兵进行演练,再来到卡莱,等候罗马军团的到来。1-2千人马,从后勤保障上还是较容易的,安息也是大国,驮兵器粮草的骆驼什么的还是有的。

家园 你的文法实在是先定结论再找论据!

据我所知,所有军队的弓箭队齐射时都是对天放箭,以密集来保证杀伤敌手,而不是精确射击。

在卡莱会战中罗马军队摆的乌龟阵只是一个平常的乌龟阵,即脚是没有盾牌防护的,不是后来的龟甲阵。对于这个乌龟阵,别人的描述是这样的:

现在,帕提亚轻骑兵的箭矢从四面八方射向罗马军的空心大方阵,这些箭矢来得又快又急,而且力道之大,扯裂了落下处所有的物体。帕提亚轻骑兵并没有瞄准任何目标,只是一边移动一边不断地往罗马军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张弓射出他们的箭矢,因为罗马军阵形排得非常紧密,所以不愁射出的箭矢打不中物体。

罗马士兵现在全都得一动也不动地躲在长盾后面以免被箭矢射中,虽然长盾面积很大,但不足以保护全身,越来越多士兵四肢中箭而倒下。

明显,这个描述符合作战常识,而不是你上文中的“称这几千弓骑都是奥运水平不为过”这种演绎。

对于人数,写的也远比你的详细:

普鲁塔克描述了克拉苏对这样阵型的安排,目前学者依普鲁塔克的描述,认为那时的克拉苏全军为七个军团共56个大队约28000名重步兵,再加上4000骑兵与4000名轻步兵。
就是说,对战时,克拉苏总兵力是36000左右,

苏雷那“能够用于战斗的兵力可能是重骑兵1000人与轻骑兵6000人”。

再看看这个描写:

普鲁塔克与迪奥都在著作中提到帕提亚人会在攻击前发出鼓声,与罗马人使用号角指挥军队不同,帕提亚人用战鼓声做为攻击讯号,这些战鼓用生牛皮做鼓面,边缘还挂了铃当,当用力敲击时,铃当和著鼓声就好像会吃人的猛兽所发出的怒吼,大量战鼓同时敲击所造成的恐怖气势,会让敌方士兵士气陡降。当罗马人听到骇人的鼓声而莫明其妙又害怕之际,所有帕提亚重骑兵全部脱掉批在外面的毛皮与批风,让金属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接著这些重骑兵在苏雷那带领下对罗马空心大方阵发动冲锋。

是不是帕提亚人都用鼓可以存疑。但苏雷那的第一波攻击是用重骑兵进行冲锋,虽然是1千对3万多的大方阵,这是符合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战术的。如果你再移步看看这个,老虎五:卡雷会战(七),明显会击碎你文中“小克拉苏5800人反击”所臆断的描述。任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老虎五所讲的是合理的。

至于为何有一少胜多的战例,请看老虎五:卡雷会战(九) (全文完)。这里讲的也非常合情合理,完全不用啥汉军千里远征来解释。哈哈

家园 愈挫愈勇

楼主精神可嘉。

家园 请看看另一个人对这段战斗的描写。不知你还会不会惊讶

老虎五:卡雷会战(七)

家园 应互补,而不是互灭
家园 楼主猜想的精神可嘉,可是辩解太离谱了

看看鄙人和楼主关于赵充国平羌的辩论就知道了。

赵充国平湟中,其实是临夏-西宁一线,离兰州距离近则80多公里,远则不过300多公里,而格尔木离西宁960公里,拉萨几乎两千公里。赵充国即便追逐西羌,及时搬上了青藏高原?

家园 罗马人的盾

是木框上蒙1-2层生牛皮,外侧再镶上一层金属板制成的,有点复合装甲的意思。防御能力应该远超过铠甲(铠甲要么是一层金属,要么由兽皮制成)。另外一点,即便射穿盾牌,箭并不一定能直接杀伤士兵:士兵的身躯离盾还有一段距离,但有可能伤到手臂。

家园 前两年不是有DNA成功鉴定甘肃罗马村吗?

所谓的‘骊靬’人被指认为公元前53年被安息俘获罗马人的后代。

整理出土汉简表明,‘骊靬’人早在此事件之前就已定居汉朝。

家园 当年也有比空气重的东西不能飞上天的说法

可现在这玩意到处在飞。

家园 骑兵下马不就是步兵了吗?

马上携行,马下使用足蹬弩不就行了嘛。

家园 河里的转帖,老虎五:卡雷会战,一些问题。

卡雷会战(三)

1、“这是罗马人第一次对帕提亚人动武”

不对。

2、“目前学者依普鲁塔克的描述,认为那时的克拉苏全军为七个军团共56个大队约28000名重步兵,再加上4000骑兵与4000名轻步兵,(共计3.5万人)。原本一个罗马军团是由10个大队组成,但前一年克拉苏调了14个大队约7000人防守新占领的城塞,所以每个军团平均都由8个大队组成。”

罗马军3.5万人的数目不一定对。

罗马古史作者关于卡莱罗马人数目的描述,

普鲁塔克没写具体数量,

迪奥是有名的无数据历史学家,

阿庇安提供了可怕的10万大军的数据。

问题一:BC54年克拉苏调了7000步兵,1000骑兵防守新占领的城塞,

然后才是BC53年,克苏拉7个军团,4000骑兵,4000轻步兵从叙利亚大本营出发。这7个军团很可能是满员的。如此,就有5万人。

问题二:罗马人不习惯把同盟军算入军团数,比如著名的坎尼,罗马军团只有8个,但是,加上意大利盟军,居然高达8,9万人。

如此,古史另一个更可怕的数据:阿庇安的《罗马史》:克拉苏10万大军是否更确切?

3、“小克拉苏的(5800名)部队停下一看,前方是苏雷那的1000名重骑兵,四周则被6000名轻骑兵包围。”

不对,虽然帕提亚大部去围歼小克拉苏了,

但是,老克拉苏那边还是有留下点帕提亚人牵制的。

如果只留几十人,几百人来牵制数万大军,也太夸张了点!

3、“4000名轻步兵中主要由标枪兵构成,徒步弓箭兵可能只有500人。”

这是最离谱的猜测之一,

卡莱之前,罗马人使用投石手对付骑兵已经好多年了,

如果这4000名轻步兵主要是由标枪兵构成的,

那么这一票罗马军官的集体智商不会超过50。

现在已经有学者认为当时的4000名轻步兵是由投石兵,标枪兵,弓箭兵组成的。

4、“安东尼还使用300辆马车载运重型弩炮增加远射火力,这让罗马远征军得以反制帕提亚轻骑兵的骑射战术”

安东尼在进攻阶段可能有用到重弩,(不知道依据什么史料,因为为了赶时间,安东尼将所有的攻城器械都留在后方辎重队里(包括一根24米长的攻城锤),带领部队日夜兼程杀进米底亚。结果在围攻米底亚的首府时,罗马人只好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筑起土堆来攻城,困于坚城之下,最后使得远征失败。安东尼这么赶,会把重弩带在身上?存疑)

但是,在撤退阶段,就是靠骑兵,投石手,飞镖手来对付帕提亚骑射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说不服咱就打服他
家园 给胡一刀童鞋续一刀

本来打算一直打酱油的,但看到此楼越盖越高,水平却在下降,太多的细节争论。于是鼓起勇气帮胡一刀童鞋续上一刀。

一。 几个必看的文章,当然你有兴趣可以再多看几篇别的文章:

1.河里老虎五的帖子链接出处,请同时对照看一下bcyybcyy的质疑链接出处

2. 帕提亚的历史外链出处,里面有和克拉克,安东尼之战的描述,还有些图片,请注意帕提亚人的军旗。

3. 一篇由大黄提供的英文文章外链出处,请注意大黄帖子里的红字链接出处

二。 几个观点和它们要面对的问题。

1.卡莱之战是罗马和帕提亚之间一场重大战役,没有汉军啥事。

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什么出现镶黄边的绸缎红旗(可以对照帕提亚人的军旗);为什么出现汉军才使用的军鼓;为什么出现当时只有汉军有的破甲箭(对照战前帕提亚骑兵改用特制弓的传言);更要面对的问题是以上三种拟疑汉军军械只出现在卡莱战役,以后就不见了。反驳时请拿出证据,不能光用口水。

2. 汉军参战,消灭了克拉克的罗马军队。

要面对的问题是:A.如此大规模的正规边防军远征,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有点说不过去。当时汉军是以斩首数记功的,如此多的首级战果再怎么保密也会露出风的。陈汤那次借调别国军队进行武装干涉都有记载。B.汉朝没有动机,打通丝绸之路之说太牵强。C.罗马没有亚洲面孔参战的记录。既然军旗战鼓都有描述,亚洲面孔这么大的特征不会忽略的。那张帕提亚回射的图射手并没有戴面具。

其余的如有关后勤的问题只会引起口水战,历史上这样长距离远征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还是不讨论了吧。

3. 就是以胡一刀和我为代表的酱油派意见:汉人传授技术,汉朝卖了武器给帕提亚。而且苏雷纳雇佣汉军教官训练和统帅自己的雇佣军,购置全套的汉军武器装备,打赢了这次战争。

但这明显是在八卦,而且我们这些酱油党是不会出大力气找证据的。我的建议是:以上两派如果不能解决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那还不如下力气解决第三种路线。

家园 严肃点,学术呢!

小心真的开烤了!

家园 B.汉朝没有动机,打通丝绸之路之说太牵强。

动机倒不难找-可能为了一个女人,皇帝宠信一个安息妹妹,她是素来家里的姐妹。这么就有了借口了。可以说这肯定不是一次大政策里的军事行动,否则该记录下来。但是木任何记录不是否定的理由,是质疑和寻找下一步线索的起点。不妨仔细的收集当时的民风和民俗,汉和阿喇拨的民间关系,也许就能找到一些从来未知的东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