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摘朋友的】使馆是干什么用的 -- 非

共:💬108 🌺200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转摘朋友的】使馆是干什么用的

以下的文字是我的中学好友写的,事情起源于去年中我另外的朋友去埃及旅游时候遭遇到使馆的恶劣对待,一帮人在论坛上痛骂后,我将链接转给我这个外交部的同学看后,他所写的回复。

今天又去翻出来看了一眼,不知怎的,满感慨的。想起河里有很多人在国外,而且还有很多免不了要喝使馆打交道的,就转贴于此共享。

比较长,但是,真的挺好看的。值得花些时间。

--------------------------------------

作者:余木头

O

9月19日,星期五。快下班的时候,打开邮箱,有朋友的一封邮件,内容是一个链接,顺藤摸瓜,就找到坛子里这篇不少人关注的贴子。

朋友要我的读后感。可能她觉得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外交部的,在外人眼里,应该是个局内人。

我想朋友的心情可能有点复杂。她是这个坛子里的一员,为此,还把常用的邮箱也换到了这里,所以她相信贴子里的经历的真实性,她现在人在国外,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她估计有些不忍心看我跟着挨骂,毕竟是一起长大的朋友,所以希望我出来说点什么。

这个朋友的要求我一直都是尽量照办的,这一回还是勉为其难地说两句。但先声明,我不是外交部的发言人,那得到司一级的干部才行。本人在外交部也混了不少年了,很惭愧,连个处级都不是,只是个小兵,没什么权,只能尽我所能,给大家泄点密。

关于背包客的经历,我了解得不多。我喜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很想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做个backpacker,无牵无挂地边走边看,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我在东南亚呆过几年,去过几个国家,但从来不是自己背着背包去晃荡。人在衙门,身不由己,连这么简单的愿望也很难实现。

有些东西对不了解的人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真正了解了,可能会发现与想象的相去甚远。譬如我对背包族的理解,就是那些独自背着包、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出没、追求个人内心体验、面有尘土之色仍坚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与心灵之间距离的一批人,那应该是一些诗意地生存着的人们。但我估计真要进到那个林子里,也会是各种鸟儿都有。

外交部也是一样。驻外使领更是如此。

看完贴子,得出的印象是,使馆好比一扇没有门的实墙,大家来了就会碰壁,只能痛骂一顿出出气但又无可奈何。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只能说我很遗憾,因为使馆的大门本应是向所有中国人敞开的。使馆应该是让在国外的中国人心里暖和,而不是心寒的地方。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驻外使领馆也基本上是这么做的。以我小小的工作接触面,虽然遇到一些提意见发牢骚的,但每年也都会见到不少的感谢信或表扬信。这没有什么特别,因为这是使领馆的职责所在。但鉴于骂人容易夸人难,我想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我回头想一想,使馆,包括我呆过的那个使馆会不会发生文中所说的情况?我很难说不会。我眼睛虽然近视,但还没到睁眼说瞎话的地步。问题是存在的,有的还比较严重。但我觉得一方面要看主流,另一方面要正视问题,查找原因,想办法解决,发牢骚并不解决问题。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实是个好词,但被人用滥就有点烦了,就象与时俱进一样。

我想先给大家说说使馆的设置。

一个主权国家的驻外机构有多种,包括大使馆、总领馆、领事馆、代表处等等,这些基本知识一般人都知道。但使馆的内部机构设置,却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所以这算是我泄给大家的第一个密。

一般中等馆的标准配置包括:政治处、经商处、文化处、武官处、领事部、办公室。大些的馆有科技处、教育处等,小一些的不单设文化处、领事部、办公室,由一两个人专门或顺便打理。再小一些的,如南太岛国之类,整个馆也就三五个人,就不必分得那么细了。武官处的头自然是武官,其它部门有的叫负责人,一般叫主任,配置高的有参赞或公参。

不同部门的人员,派出机构也不一样,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总参、国侨办等等,不一而足。目前向驻外使领馆派出人员的有30多个部门,我掰着指头数过,没数清楚。这些人,由大使统领,实行大使负责制,但由于不同人对不同的国内派出部门负责,实际上多少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况。好搅伙的还互相配合一下,有几个张扬个性的,使馆的内部管理就成问题了。所以,我老觉得,当大使看着风光,其实也怪不容易的。

政治处、办公室和领事部的人员一般由外交部派出,所以被称为使馆的嫡系。其中政治处更被认为是核心部门。使馆作为前线,担负着为国内制定相关双边或地区政策出谋划策的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形势,提出对策建议。因此,国内干部部门对政治处人员的配备一般都比较重视,大多数是被认作外交部 “业务骨干”的一些人。外交部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即外交正道是调研,所以,人们都想把外交八股写出点新意来赢得领导赏识,自我感觉也特好。但实际上,干活最苦最累(一名之立尚且旬月踌躇,可见动脑子的事属于杀人不见血的那种,深海无波下自汹涌,累得半死别人还觉得你要在闲庭信步)有点什么好处摊不上最不招人待见的也就是这些人。(我想很多单位都会看到这种情况,干活的是一些人,得利益的是另一些人,不足为怪。)

除研究分析形势给国内出谋划策外,使领馆另一大块职能,就是领事保护。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保护在国外的中国人(侨者,乔也)的利益,为中国人服务的。中国人出门在外的多,干什么的都有,事情自然少不了。加之中国这些年发展了,大家想出去,自然也有不少人想进来,签证量有点几何级数上升的意思。领事部一般也就两三个人,接活干活都是他们,工作量确实不小。这是一个应该告诉大家的事实。

是事实,但不是理由,更不能成为领事部人员态度不好或是不维护中国人利益的借口。领事部是一个窗口部门,代表的是一个形象,应该加强服务意识,为每一个中国人服好务,让大家满怀期待而来,心满意足而归,当然得是正当要求。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外交部也是这样要求每一个驻外使领馆的。但理想状态一般只能出现在理论上,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还不小。

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

工作的压力前面已经提到过。人在长时间的压力下,出现急躁焦虑,这种经历也许大家都有过。领事人员的工作对象也不尽都是一切尽量求己不求人的背包客,有偷渡的,有杀人越货的,有大字不识的。这些年世界上也没少出事,还得提防着点五毒分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心情是难以保障的,也就很难要求他们做到让每个人都如沐春风。这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职业病。前些时,陪一个公安部的朋友下去考察基层派出所,朋友说,基层警察都是要有些匪气的,跟成天跟些流氓小偷打交道,没些匪气镇不住,没有办法。于是就有群众就有意见了,成天一副马脸,态度不好之类。其实,警察也是人哩。在这里为警察说话,好象不受欢迎,赶紧打住。

其次,在国内的人都觉得出国好,实际上,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出过国的人都知道个中滋味,并不都是那么享受。只是一双漂亮的新鞋穿在脚上,旁人艳羡还来不及呢,你再硌脚也得忍着,要是胆敢哼哼唧唧的,绝对是你矫情。在使馆一呆就是三四年,中间只能回国一趟,这时候才知道什么叫祖国亲人。看不见孩子不是一月俩月的,得用年来计算。这几年改革,出国倒是可以带孩子了,但是非洲那种地方,带孩子过去,有病啊你。在使馆里,有五大纪律约束着,出门都得请个假,你可不是普通人,外交官哪。工作上,外事无小事,事事要请示,做好了是领导英明,做得不好挨点骂也不要有什么想法。说是特命全权,其实授权有限,在国外就更要谨慎。家里么,上有老下有小的,父母可能要生病,小孩可能要升学,你是不管不顾了,但不可能不挨点骂受点谴责。老婆不跟你去使馆吧,两地分居,跟你去吧,很可能工作就丢了,事业受影响了,人家也是大学毕业,凭什么为你做牺牲,不定跟你怎么别扭呢。同事间要能一团和气那是前世修来的福气,但使馆就那么几个人,成天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以我国民特性,给个不掐的理由先。当然也不尽如所说的这么暗无天日,只是一般人印象中干外交就是开着名车穿着讲究出席酒会觥筹交错,绝对是受人误导。外交工作是有风光有成就感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一些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的事。

人员素质也是一个问题。说实话,领事部并不是一个大家都争着去的地方。如今往美欧等地派人都不吃香了,何况一个条件一般的馆的领事部。大家宁可在国内守着,也不出去遭那份罪。现在讲以人为本,我不出去你只能做工作,我还是不出去你就没辙了。但外面的工作不能不做,只好从各地各部门借人。地方没有在外长期呆过的还是有人愿意出去的,但出去了后不后悔我不敢保证。我们都希望这些地方来的同志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外交政策,但他们要是有点私心杂念出现点短期行为,我也能表示理解。

还有一点,领事部门还是有点权的。权力这东西是很容易腐蚀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权力。作为领事部门,我可以给你发护照,发签证,领导侨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且天高皇帝远,缺乏有效的监督,再严密的法律都有空子可钻,何况使领馆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前两年的时候,在欧洲的一个总领馆,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到馆里,非法贩卖了不少护照,很大的一件案子。馆里人少,小伙子人挺能干,是干活的主力,做照发照都是他。最开始据说是一个女人抱着个小孩,当然是非法过去的,一下跪在他面前,泪流满面,痛哭哀求,要护照。年轻人哪里见过这阵势,心一软就给发了。后来,发现有利可图,手头也不宽裕,好多事还没办呢,胆子也渐渐大了,终于出了事,把自己给毁了。

最近国家机关都在学习十六大,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宣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上的人对此不感兴趣,认为是走形势。其实还是有很多真学真抓落实的,至少大家现在结婚不用单位开介绍信做婚检了吧。所以只要能给大家带来实惠,就不应一味排斥。

外交部当然要学,还搞了个大讨论,让大家解放思想,广开言路。现在年轻人多了,什么都敢说了,提得最多的就是待遇问题。

待遇问题在外交部是个大问题。当然待遇对谁都是个大问题,我只谈外交部。去年什么时候新浪上有篇文章,提到一个北大小王,研究生毕业,分到外交部,一个月拿一千多人命币,没有房子,没有票子,要泡码子,还要面子,说是他的同学去了外企拿到的比他多五到十倍以上。文章发表之后,据说外交部有些领导很有想法,说是这么一宣传,以后谁还报考外交部呀,招好的毕业生可就难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让我想起今年春天,非典刚出来那阵。当时也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拼命捂着,也是担心,说这可不敢让别人知道了,知道了谁还来呀?结果终于还是没捂住。据说北京市对境外记者采访最开始是控制得很厉害的,后来就无所谓了,想去哪里都带你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行了。用北京市的话说,裤子都被人脱下来了,还有什么不能让人看的。这样一来,反倒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对北京市的工作和形象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外交部人的收入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没什么好遮着捂着的。感谢近年来几次涨工资,现在大学生入部就能拿到一千多了,我当初入部那会儿才拿六百多呢。据说,当到处长就可以拿到快两千了。这一千多可都是实打实的,绝对没有虚报,也没有什么灰色的黑色的隐瞒不报的。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住房是没戏了,公务员涨工资讨论过两次,一片反对之声,也不作指望了,反正所谓涨也就是百十来块,解决不了大问题,要是被在公司的同学们知道了,笑掉了大牙还不知该让谁出药费呢。有些人对北京的一千多块钱可能没有什么概念,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数字,北京三环边上的房子价格大概在5000元以上。

那么,这么点工资,靠什么过日子呢?据非官方调查结果显示,来源有三,一是靠常驻时的一点积蓄坐吃山空,一是靠家人或对象资助,一是靠兼点小职翻点东西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前几天碰到一个朋友刚从常驻联合国团回来,问起他在那边的开支情况,他说采取吃光、用光、花光政策,感觉还是可以的,但外交部象他这样潇洒的人并不多,所以常驻一任回来多少会有点积蓄。有多少,我后面再讲,总之,这座所谓的山,吃不了多久。至于靠家人或对象资助,堂堂外交官,说出去总归不太好听,而且长此以往,腰杆自然直不起来,以后到外面要代表我泱泱大国的形象,要想一下子就直起腰来风流潇洒指点江山折冲樽俎,得有很好的情商才行。兼职属地下行为,会影响到正常工作,不鼓励,这里就不多讲了。

中国近些年发展了,国际地位上升了,对外交往的事也多了,世界并不泰平,一会儿这儿政变,一会儿那儿打仗,一会儿伊拉克,一会儿朝核,一会儿恐怖分子,一会儿日本鬼子,一会儿台独,一会儿法轮功,外交工作的压力也在与时俱进。近些年,外交部招了不少年轻人,这些人以后怎么办,是一个问题。国内待遇虽低,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但要请女朋友吃几次饭看个电影什么的,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至于车子房子,想想还是可以的,表过不提。外交部内还是一派详和,反正大家也差不太多,只是一走出那扇森严的大门,外面就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不得不去面对。

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有。第一个办法就是出国。

出国的收入会好一些。能好多少?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一个大学生毕业到外交部,如果两年内出国,去一个整体环境好一些的国家,所谓的一类馆常驻,他每月的工资和补贴加在一起可以拿到600美元出头,但这些国家的消费支出自然会相应高一些。如果结了婚,还会有一点配偶补贴。但结婚一是不够晚婚年龄,二是也会带来一系列相应的问题,前面已略略述及。如果去到一些艰苦地区,还会有些地区补贴,去战乱国家还有点战乱补贴。外交部把所有国家按艰苦程度分为六类,最艰苦的六类馆有一个,玻利维亚,高原,空气稀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被称为外交官的坟墓,每个月能多拿300多美元。有多艰苦我没去过,不知道。但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馆员的夫人去探亲,第二天早上,这个馆员就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了。具体原因不说大家也能想得出来,高原对人消耗大,加之空气稀薄,不适合剧烈运动。这件事是当故事来听的,没有证实过是否确有其事,我希望是杜撰出来的。

但有些事绝对真实。一是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二是几内亚比绍大使半夜遭歹徒袭击,三是驻尼日尔使馆95%以上的馆员得过疟疾,驻坦桑使馆90%以上馆员打过摆子,四是驻中非和驻几内亚各有一位大使在任上生病谢世,五是一位老哥在南太岛国基里巴斯负责建馆,一个人,从采买材料到树升国旗的旗杆都是自己做,过着鲁滨逊式的生活两年多,七是今年7月,驻几内亚使馆17名馆员14名病倒,血检只有一人正常,八是东欧地区核污染严重,乌克兰馆员体检大多数发现体内有放射性物质,九是前南联盟地区贫铀弹的影响仍然还在,馆员常会得一些不知名的怪病,十是……这个数字我可以一直加下去,但没有什么意义。要是往我的工资单上加数字,我可能会更有积极性。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每年九月份左右外交部会把北京医院的医生请到部里来,给大家做一个例行体检。西欧司的一位同志照片子时,发现肩部有个黑影,几个医生一会诊,把那人叫到一边,问他受过伤没有?说受过,24年前,驻乍得时,也是发生政变,年轻气盛的他准备带着使馆的人冲出去,刚打开门,一排子弹扫过来,打在耳朵上,就被放倒在地。一直没在意肩部,以为是摔倒时受的伤,阴雨天时倒是有些酸痛,也没有引起重视。结果这块弹片就在体内呆了24年。Btw,这个人现年45岁。

驴友们也喜欢往第三世界去,寻找一份冒险的乐趣和属于自己的体验,回来还可以写本书什么的。但外交官就去过的国家写点什么的却很少,尤其是艰苦地区,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在其中浸淫的时间太久的缘故。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何况他们也不是看风景去的。背包族们有权选择去哪里,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断断不能去,心里多少还是有本账的。但作为外交人员,他们没有这么多的选择。当年周恩来总理兼外长要求外交人员做“文装的解放军”,于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服从就成了大势所趋。也许等有一天我们解决了台湾问题,有些馆就可以少派或不派人了。现在世界上没有实现统一的国家没几个了,台湾总是中国人胸口深深的痛。历史原因,但一说起这个,就对美国鬼子有气,但现在人家是老大,有什么办法?

扯得有些远了。外交部年轻人一般第一次出国都要求去艰苦地区,艰苦地区的情况大抵如是,虽然钱会多点,但却是以青春、健康甚至是生命去作为交换的。而且这时候往往也正是爱情爬坡的时候,E时代的爱情有多少能经受得起或是愿意去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呢?割舍一份付出多年的感情,有人经历过,他们告诉我,不是普通的痛。等到几年之后再回来,花儿都谢了好几遍了,伊人的孩子或许已经能朗声叫你叔叔了。另起炉灶吧,可能此心已如莲子,只含一个苦涩的秋了。

所以实际情况是,外交部里的年轻人,除非万不得己,都宁可在国内守着。一方面期待着爱情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期待一个好一点的机会,还有一个不敢抱太多幻想的希望,那就是希望国外的工资能涨一点,再涨一点。因为我们的驻外待遇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实在是不太相称,更不要谈什么与国际接轨了。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离开外交部,另谋高就,去寻找一个更好的天地。

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真的很好。没有人做过统计,也不会有人做,但我估计,外交部80%以上的人动过这样的念头。发言人孔泉在回答新入部大学生的提问时说,他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大多数人没有走,选择了留下来。原因是多样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事业的追求。

我不敢确定在这个人为物役,身为心劳,熙熙攘攘,物欲横流的年代,谈什么理想和追求会不会遭人耻笑。但我要说的是,进外交部的人基本上都还是一些有追求的人。做一名外交官是很多人,尤其是学外语的人的一个梦想。每年毕业生进外交部都要经过层层考试,千挑万选。这些人如果不是最优秀的,也是很优秀的一批人,他们如果离开外交部,也许不会比你们当中80%的人混得差。他们为了一个理想到了外交部,当理想与现实产生落差时,他们会痛苦犹豫,他们会挣扎,用信念去支撑。也有撑不住,最后放弃了的。外交部每年有大约50人选择离开,我想他们离开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会以怎样的一种心情去回顾在外交部的那段经历。我碰到过离开外交部的同事,但大家都很有默契地避开了这个问题,讳莫如深。放弃一种追求,破灭一个梦想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对那些离开的兄弟,我在这里祝他们顺利,对他们我充满尊敬,就象我对那些拜倒在美女石榴裙下的兄弟充满尊敬一样。人有追求过更好的生活的权利,如果有人说他不喜欢金钱和美色,我一定会怀疑他有毛病。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关键看你认为哪些代价可以付出。但对那些仍在坚守的兄弟,我仍有着更多的尊敬。因为,做人,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

七八年前看《闻香识女人》,Al Pacino演的那个退休老军官最后在学校听证会上的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刻,原词我记不确切了,大概是:I know what the right path is, I always kno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Because it’s so damn hard. 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不敢说选择外交生涯就是the right path,但我可以说,it is so, damn, hard。当然,很多人都活得不容易。Life itself is not easy.

在这里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外交部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在干着怎样的一些事。近年来已经很少听到奉献这个词了,但外交部里也许有一批还在奉献着的人们,他们做着的也许是一些很有意义的事,当你们看新闻联播时,那些国际新闻的背后也许就有着他们的身影。这些年来,中国的外交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虽然也有骂娘的,但骂娘只能表达一种情绪,不能解决问题,外交需要的是理性。外交部里的人也都是一些普通的人,他们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社会更多的认可。

我们都知道美国一个总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别问你的国家能给你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外交部的人从一开始接受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思想。但是,如果给外交官以更好一些的待遇,也许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队伍,他们也许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中国高薪养廉还是一个被搁置的问题,但我相信适当地改善待遇在外交部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回到贴子中来。

女孩拽拽想必最终还是去了巴基斯坦的。那是一个对中国很友好,被称为“全天候的朋友”的国家,希望在那里的行程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不知她先去的那个国家是不是XXX斯坦?个人觉得,为国人去别国旅游提供方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提供书面的东西涉及面较大比较复杂,可能还要核查护照什么的,但打个电话应该可以。但我说过,我说了不算,这种情况以前很也少碰到过,现在讲依法行政,政策规定缺失,操作起来肯定会比较犹豫,必要的谨慎应该可以得到理解。但我还是要对使馆那位女同志的态度表示遗憾。还有那句多炸几次使馆的话,我希望是女孩拽拽编一时生气编出来的。如果真是使馆的那位年轻同志说出来的,我要表示更强烈的遗憾。99年时,我在驻外使领馆常驻,听到炸馆的消息时,整个使馆气氛凝重,大家只能无语凝噎。作为一名使馆的工作人员,多炸几次使馆这种话都能说出来,还他妈是中国人吗?这哪里是良心未泯,简直是丧尽天良。

比较有趣的是那个打电话的女士,应该是中兴公司的吧?据我的了解,中兴公司在国外一般都会在使馆挂个号并与使馆保持良好的关系的,这也为她打那个冒牌电话提供了可能。对此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就当我不知道。过了这么久,我希望女孩拽拽的气已经消了,生气会伤身体。但如果因此就要嫁个老外,换个国籍,就没有必要了。我并不反对嫁给老外,老外也是人嘛,我与他们不少人打过交道,其中也有很不错的。虽然我认识的几个挺优秀的女孩要么嫁了老外要么出了国(嫁给老外的潜在可能性比较大),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中国人有一种心理,觉得受外国人的气我就忍了,受中国人的气绝对不行,一生气就要跑到国外,我对此一直不太理解。我认识一个人,曾经在美国使馆当过中秘,说使馆的海军陆战队员对那些落在他们手里的美国公民可是往死里打,所以嫁给老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在这里倒想到一个比较馊的主意。我认识不少外交部的青年才俊,除了钱少点没有什么太多的毛病,如果有人有意向我可以给你们牵牵线。这样,你们与使馆也算是有关系了,下次去到哪里也应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我呢,也算是为外交部作了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来人来函联系订购。

中国改革开放才25年,中国人自己背着包出去旅游也就是近些年的事。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也需要大家多一些理解。本人人微言轻,不能改变什么。但我希望过几年之后,大家会发现驻外使领馆的工作会有些改进,那我这一堆厥词也就没有白放了。

看看原贴后的回复,好象不是直接针对在外的经历,而是源自什么广州警察捉放小偷的事。不愿掺和其中,所以把这个回贴做成一个单独的贴子。欢迎大家来顶。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我只是外交部一介草民,谈不出什么东西。因为朋友要我的读后感,所以就罗里罗嗦写了这么一篇东西,不知能不能算一个交待。如果还有网友坚持看到这里,我对他表示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如果一些人正在使劲拍砖时,突然有人站出来说,你们不要拍了,后果可想而知。中国人喜欢看打架(鲁迅先生的年代是喜欢看杀人,一个世纪过去了,还是进步了很多),如果有人胆敢站出来劝架,或是说两句公道话,很可能会被围观的人痛扁一顿。我没有受虐倾向,所以过了几天才敢贴这个贴子,但还是欢迎大家拿砖来拍我。武王伐纣时,先派人去打探消息,探子报,商朝民怨沸腾,怨声载道。武王说,还不能打,再等等。过些时再探,回来说,商民已经不抱怨了,一潭死水。武王那厮说,行了,可以打了。所以,大家还在骂娘,并不是什么坏事,说明大家还关心着,还抱着希望。朋友要我的回应,我想也是为了维护我。我希望过几年,还能听到骂娘声。

好象背包族把自己称为驴行一族,不知有何典故。在我的家乡话里,我的姓和驴字一个音。可能因此,走在路上,我总能认出那些驴友来。周末去爬狼牙山,路上看到一个长得不错的背包MM被一个青蛙一路纠缠着搭讪,心里挺不愤的。想想背包族,也挺不易的,还得受这种骚扰。当然如果过两天在网上看到有贴子把这事当轶事来讲,我就只好满地去找眼镜了。但到了国外,真的就可能什么事都会遇上,为了安全和愉快考虑,我这个外行想提几点小小的建议:

一是做好计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事先想得周全一点总是会主动一点,也不至于出现太多的不快。而万一碰上计划之外的挫折,也要以平常心化解之。

二是加强交流。孤星书系是西方背包客的圭臬,我看过,确实详尽,但也有些不实之处。此外听说背包客们严格遵循书中建议,哪天走到哪里,住宿何处,均不敢有所越池。以我愚见,这与批发式的跟团旅游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追求个人的体验应当有一定的空间才是,不可亦步亦趋,得来的全是别人的东西。中国的背包客们这些年走的地方也不少,写的东东也挺多,有没有人可以编个自己的背包手册,譬如驴行指南什么的?要是创出名牌,会很有市场的。有人做的话,可与使馆文化处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

三是搞好团结。不知驴友们有没有自己的组织。我知道留学生都有自己的社团,有的搞得很好,西方也有YMCA之类的组织,为同道中人提供便利。驴友们可不可以也做一做这方面的工作?

外行人的建议,到不了点子上,不妨一笑置之。

回答:使馆这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元宝推荐:神仙驴,抱朴仙人, 通宝推:presario2200,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顶,虽然没来得及看。
家园 感谢非和您的朋友

在下不是外交官亦非政府官员,却多多少少知道些外事部门的疾苦。希望外事部门要提高对国民的服务,也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他们的苦衷。

还有两点看法:

1.当前我国外交从“为国”服务中加上了“为民”服务,这是不小的变化,也在逐步落实。这样海外赤子们受使馆官老爷气的情况相信会大幅改善。最能表现出大国自信的,其实是在对本国公民的态度上。

2.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的外交官们应该要更活泼一些,不要只是注重上层建筑,其实在给普通受众留下良好印象和建立良好关系上,还差得很多。

呵呵,您这文章,驴子真想补充进外交十记的驴注中去。

家园 至少他报的那个工资数字是不对的

我知道上海的公务员工资的准确数字,比他报的翻倍有余。此外还有不少隐形的福利。此人笔锋厉害,不知道是不是衙门里磨练出来的。但任你再雄辩,我们只需看事实。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对公务员趋之若鹜,全用理想解释之,嘿嘿,我怎么有些不信?

家园 钱这东西够用就行了,干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歪歪唧唧算什么英雄好汉。

顿顿有肉吃。注空调房。跟民工比比看呢!难不成生来就必须是个富贵命。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主席专门教训外交部的

家园 谢谢驴子

我正是看了你的外交系列后,才想起把我同学这篇文章翻出来的。

但加驴注无妨。

家园 当事人的话绝对可信的,因为我当年也是公务员

同样是公务员,工作的地域以及工种不同,工资就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说,当年我做公务员的时候,我的月工资(所有的加起来)最高的时候将近是我这同学的九,十倍,你相信吗?但,这是真的。他在文章里写的工资水平是真实的,即使是上海,也有公务员的月工资只有一两千的。看什么行业部门了。更别说北京了,那么贫富悬殊的一个地方。所以,他说,业余时间还有些兼职工作的,做些翻译什么的。在国外的时候,补助会高些,很多普通的外交官都是在国外的时候把这些补助积蓄下来的。另外,我也要申明,这篇文字是他去年9月份写的。之后的变化我并不清楚。外交部内部,并不是别人眼里认为的天堂,神仙驴所说的那里很多外交子弟是没有错的,官场上关系也是极其复杂的,倒是那很多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就进了外交部的,确实有一些是相当出色的人。或者说,是有理想的人。

我的这个同学可以算是与我自小一起长大。他有很好的才艺,擅笛箫,是乒乓球,网球,台球高手。一直是高才生,毕业后就分配到外交部,军训完后就去了东南亚一个国家的使馆。回北京后,去年底又派驻到欧洲一个国家做了大半年。他个人没有什么很硬的背景,在外交部这样关系复杂的体系里,他是个心思很温和的人,至于他的文笔,我都是自愧不如的。

所以,如果小筑自己是外交部成员,确实知道自己的工资,而来怀疑我同学的诚信的话,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只是拿不同地方的公务员的工资来做个类比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我认为这种怀疑是不妥的,因为没有事实根据。

得罪,见谅则个。

家园 呵呵,教训得好

只是这事情是有前因后果的,所以我同学的回复也是有针对性的。

前因后果说起来就太长了。

转载这个,也只是因为我个人认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很多烦恼或许也就豁然开朗了。

家园 谢谢高级巡警捧场:)

西西。西西。

家园 好啦好啦,我认错吧

虽然那个贴子发出之前也想过了一下。我知道公务员工资有地域和部门差异的。从地方上来说,好像上海和北京差距应该不大。从部门上来说,我所举的那个数字来源的部门不算太黑,只是小有油水。所以我当时想应该不会有那么大差距吧。

不过被非这一较真(我觉得有点拉偏架诶),我到底不敢坚持下去了。毕竟我举不出正面的反例。而且,京师那个地方没有根基确实居大不易。

总的说来,我举的论据不过硬,随之的论点就此撤销。

顺便说一下,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换位思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善于和愿意从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所以,非的努力未必有效。冲突总是会有的,随它去吧。

家园 莫非有个故事?

"我的这个同学可以算是与我自小一起长大。他有很好的才艺,擅笛箫,是乒乓球,网球,台球高手。一直是高才生,毕业后就分配到外交部,军训完后就去了东南亚一个国家的使馆。回北京后,去年底又派驻到欧洲一个国家做了大半年。他个人没有什么很硬的背景,在外交部这样关系复杂的体系里,他是个心思很温和的人,至于他的文笔,我都是自愧不如的。"

通常一个女孩这么称赞一个男孩,背后都有个故事,快快从实招来!

家园 这么长的帖子让我一路坚持看下来不容易

我是一边看,一边使用着非的换位思考方法去体谅原帖作者的心境。与任何其它帖一样,这样的帖在原处一定惹来不少板砖,虽然帖主一再强调只是应朋友之意而写,但肯定还是有人说他就是为官方所写。帖主自己也说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不了解帖主发帖前所知道的其它帖的信息,但我认为帖内内容还是很有针对性的,于情于理都无可挑剔。其实,外事部门与其他国家/国营机构还是很相似的,但驻外工作人员的处境却更糟,因为在外,任何一个外事人员都可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事事处处都得小心。平时有5条纪律约束着,基本上没了常人的自由。要出去还要事先请假,这是内部对你的限制;你出门后,说不定当地情报机关还盯着你呢,把你当间谍一样访着呢。

像帖中说的一样,我很多年前的一个同事的老公在外做参赞,她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很艰辛的。当时私人出国还没有现在这么自由,所以,很多人羡慕她,但她不以为然,因为她那时的现状没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她老公几年后终于回国了,就在北京工作,而她也调过去团聚去了。现状如何,不得而知,因为再没联系过。

从帖内遣词造句看,帖主的语文功底不弱,另外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网络流行用语,相信帖主也是一个经常在下班后上网打发时光的人。

谢谢非及这位朋友。

家园 切~~~~~老人家就是复杂!

老人家就是复杂:)

这同学素来待我不错的,自初中到高中,我们向来是互相吹捧的啊:)我赞人赞得坦坦荡荡的呀:)

懒厨话里有话,我明白DI。

那我也明白来说,有些人,你可以欣赏,但不代表你会选择其作为伴侣。这个,你明白DI?:)

再说了,年少的时候,故事不叫故事,那叫青春,就是你这种老人家用来两眼放光,而我这种老人家用来闭目养神的东西。呵呵:)

家园 谢谢齐大哥:)

认真码了这许多字:)

我要求我这同学回应的帖子是在新浪驴坛以外一个小的论坛发的,那个论坛集中了很多驴坛的新旧斑竹,以及一些名驴(名副其实的驴,嘿嘿),都是些不错的朋友,大家还都在一起玩过的。起因就在那个坛子里的几个人的国外之旅所遭受的不好待遇,还有驴坛里一个叫女孩拽拽发的在国外受中国使馆气的贴。大家一时激动说了很多冲动的话,包括炸使馆之类的。我也不便插嘴,因为我多少知道些我同学在国外使馆工作的不容易,所以很想听听他的意见,也是有希望他自己出来说说的意思,但在EMAIL里其实我只给了他一个链接,什么话都没说,应该是他确实有所感才令到他码了这许多字。

他的帖子在那个论坛回复后,得到很多人的理解,我觉得满高兴的。因为很多时候,发生事情了,大家总是在埋怨这事情怎么就发生了,但很少人真正去想,这事情为甚么会发生呢?会不会,事情的真相并不就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当然,这不是说,一定就有个好坏是非之分,我只是觉得,多一种思考方法,没什么不好罢了。

家园 这叫想象力,不叫复杂

要是让我编故事,可以编得很浪漫的。

譬如说这样开始:从小在一个大院里长大,自幼青梅竹马。。。。想象的空间几乎无限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