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23 气候模型 -- 橡树村
Jones may submit a correction to his 1990 paper – Keenan respond
能改还是好同志。
在录像的声音中,你可能听到一个英文单词,就是:"criminal offend“,中文就是犯罪行为。
很难想象这样的话能从比如说一个物理学家或一个数学家口中说出来:“你不就是要挑我的错吗?那我干嘛要给你我的资料?”可是科学就是在互相挑错中前进的啊。难道一个数学家可以声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却以别人只会挑他的错而拒绝公布证明?这将会滑天下之大稽。
如果这居然就是IPCC相关各学科的“standard practice”,我对这些学科达到结论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这些学科的其他科学家如果不能对这种说法表示强烈反对的话,那么他们自己的研究遭到怀疑也就是咎由自取了。这是应该由学术规范来规范的事情,如果不能自律到要由法律来规范,本身就是件可羞耻的事情。几个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质疑对IPCC报告的信用造成的破坏的严重程度,将远不及这种学界“团结和谐”的态度的作用。
居然都混到教授了么?
在我做过的东西里面只有中微子观测中日本人喜欢藏着数据不给公布,然后某老外在文章后面还不满的说:发表的东西应该让别人可以重复。
这种言论一出来,所有的他的工作就都不可信了。不知道IPCC里面有多少这种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不是还在被引用。
另外就是俺连不上文字版的网站,俺在大陆,科技网。
嘿嘿。。
这不是数学证明,每一步都可以拿出来公示的。论文里很多图表都是处理过后的数据,比如最常见的归一化处理。这种数据拿出来没什么问题。
Prof Jones 那句话没个前因后果,也许是多次回复之后失去耐心的气话也未可知,单独拎出来不妥。
他的“研究”在我看来都已经一钱不值。当年贝尔实验室的肖恩假造结果,学术生命结束,又被他母校取消博士学位,这老兄还好意思要打官司,说他后来写的文章的结果是假,可博士论文的结果是真的。岂不知这其实和博士论文的结果无关,这只和一个科学家的学术信用有关,而信用是整体的。
我关心的是他所在的学界的态度。科学的信用不能被这种败类玷污。我始终认为,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公众应当信任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而这种信任正是基于科学界的严肃的学术规范,从而使科学界作为一个整体有着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有更强的纠错能力。而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则不应因为某观点是主流观点就盲目相信。专业人员必须具有怀疑精神,因为他有怀疑的能力,也正是这种怀疑,使得一门科学学科不会固守旧的结论,而是不断进步。任何破坏这种怀疑精神的因素,都破坏了此学科的可靠性,从而破坏了公众信任的基础。
如果与此最相关的气候学界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清理自己的门户,该清理的就不止那么几个人了,因为这影响的是作为整体的科学的声誉。英国物理学会、化学学会、统计学会都出来严正反对这种所谓的“standard practice”的说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希望看到更多其他科学专业团体的声明,无论是否和气候学相关。
大家默认的还是相互保持基本的信任,这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份信任是值得付出的。但是当有质疑的时候,公布原始数据以及详尽的处理方法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上述信心的来源。个人无法想象科学界可以有别的途径解决合理争端。
从结论的严格性来说,当然不能相比,就算是物理结论也无法和数学结论的严格性相比。我们不能强求气候学的结论同数学结论一样可靠。
但是从学术规范来说,却是一样的。数学论文中同样可以引用别的文章,甚至是还未出版的预印本的结论。但是在别人要求这些文章的时候你不能说这是NSA数学家的秘密文章是国防机密,你不能看只有我能看。同样地,论文里是处理过后的数据,这当然可以,也不可能在论文中附上所有原始数据。但是你必须能够在别的专业人员要求原始数据的时候,给出原始数据。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困难的,尤其是现在的数据都是电子化的。
其实对于科学研究可靠性的担心,我更担心的是相反的情况:作者把论文和数据都公布了,可是没人愿意去挑错验证,因为吃力不讨好:发现是错的,你也没啥光荣;发现是对的,光荣属于别人。但是一般这样的结论不会有很多应用(学术上或实际上的),如果其实是错的而因为没人验证结果大家以为是对的,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后果。
而IPCC的报告是什么?它的错误结论会造成什么后果?居然有人愿意挑错验证都不愿给数据。
象我那时候搞的项目,公司的funding,nasa的funding,等等,原始数据是绝不外泄的,别人要也绝不能给,除非能通过内部评估。
我刚才看了看那个教授的论文,其实无关全球变暖的主干,都属于喜马拉雅冰川那种小枝干,对整个结论无影响。目前对邮件门的炒作是很诡异的,完全超出了科学本身。
不是科学,属于技术。技术的话当然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我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配方,哪怕我没研究出来呢,我知道怎么做不会成功的信息,都不能泄露给竞争对手。但是这样的话我也就无权要求公众和同行相信我的研究结论。
信息学中有个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是七十年代两个美国数学家提出的,如今我们使用https网站,客户和服务器就会进行这个交换协议。这是一个非常巧妙和漂亮的想法。结果后来有个英国情报局的人员说他在那以前几年就想到了这个算法,但是作为机密不能公布(后来直到90年代才公布)。现在大家说起这个算法,仍旧以Diffie-Hellman命名,并认为是这两位美国数学家首先提出的,那位英国情报人员最多被顺便一提。
我前面就说了,要拾回公众信心,首先要清理门户。清理了门户,小枝干完蛋了,可全球变暖理论的主干还能保持信用,气候变暖怀疑论者还得费力攻击其他方面。如果不能清理门户,还觉得那种研究方式是“standard pratice”,那岂不能不让人怀疑其他的结论也是被如此炮制出来的,只不过暂时没被抓住痛脚或者因为数据不足痛脚无法被抓?
做气候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日常的气象资料的数据,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从卫星资料到常规雷达,到探空等等基本的观测数据,再到模式分析场,最后是模式预报结果,一天之内全球产生的数据量都是以 TB 为单位(我估计的)来衡量的,而且格式、获取的渠道都非常复杂。举个例子,整理好的分辨率一般的全球分析场资料,一年就可以达到 TB 量级。而没有整理过的真正的原始观测资料,来自于全球上千探空和雷达站、上万个地面站、几千个因不同原因投放到大洋深处的浮标、各种因各式各样原因参与观测的船舶与飞行器、百十个太阳同步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为它们服务的规模庞大的卫星地面站网络……这些数据,质量高低参差不齐不说(从最先进的卫星成像设备到上上个世纪就已经在使用的水银温度计/表……),连数据的格式都精彩无比。专业人士究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明白其中十分之一,我真不知道这样的超“原始”数据让普罗大众看懂要到哪一辈子。
公开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估计也别做其它事了,钱和时间全花在存储和带宽上(这还得感谢日新月异的 IT 技术),也仅仅是开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目前为止,只有 ncep 向全球开放了部分的资料( ncep 事实上是目前在这一方面工作做的最有成效的机构)。用通常意义上的词汇,那人家不是一般的有钱(或者说是烧钱……)。
但即使有钱如 ncep 也无法做到让公众有效的利用这些数据。缺乏相关描述文档、数据格式与观测标准的不统一、各种数据分发手段与渠道的不一致都在制约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利用。而且 ncep 提供的这些数据也不是“原始”数据。
事实上一般比较“民科”的应用,像国内一些人自己转的模式,大都是以 ncep 提供的各种数据为基础的来驱动的。很多讨论也都是基于 ncep 提供的数据的。但那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众”有兴趣并且可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