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冬奥会 -- 吹西门的雪
这两年过年都要去温哥华,无他,因为隔的近,开车2小时就到,而且温哥华的好中餐馆实在是西雅图不能比的。但是今年没有成行,因为冬奥会,订不到旅馆了。本来请不了假去看,等请的到假了又买不到票了,所以只好作罢。去大快朵颐肯定是要排长队的,所以只好猫在家里看NBC。
NBC这几年似乎是美国的奥运转播专业户,北京的,温哥华的都买断了,所以只有跟着它看。据说伦敦的也即将买断,这么垄断下去,未必是好事。好在是高清晰频道,看得还比较有视觉冲击力。比没有强,比ESPN还有NASCAR的1024还是差点。
NBC转播的特点,一是主持人请的都比较有专业水准,一般是一个固定的体育频道主持人,加一个退役的相关专业运动员,这个搭配和中央5差不多,区别就是主持人说的不多,但能说到点子上。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主持人的一个共同毛病就是话痨,严重干扰观众对体育比赛的欣赏。这个传统大概是从宋世雄传下来的。可也是,人要保持那样高的语速和亢奋,就要不停的说,不停的没话找话。什么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各位刚刚打开电梯的观众晚上好,什么运动员的体重,年龄,三围,反正车轱辘话转着圈说,就是嘴不能停下。一停下,那语速就不能达标了。结果往往是嘴比脑子快好几拍。大家都知道韩乔生大嘴,其实从宋世雄以降,这些体育主持解说没有不大嘴的,连黄健翔都染了这毛病。可我这人爱琢磨,我就有点不明白,为什么非得保持这么高的语速啊?谁规定的体育解说就非得宋世雄那样的语速?难道体育解说就不能从容一点。激情可以,但是不能以胡言乱语作代价。
NBC转播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美国人不得金牌的项目除了非常好看的一概不播。这点两年前京奥的时候就让人恨的牙根痒。好在那时候美国能拿金牌的好看项目还是很多的。这次就不同了,美国人女子速滑项目不行,所以就很少转播,结果王萌夺冠就没看着实况,遗憾啊。但是花样滑冰是每次冬奥的重头戏,赏心悦目的项目,所以都播的很勤快,让我们大饱眼福。
我看体育节目除了骂中国男足(00年以来已经不骂了,因为不看了)从来没有投入过感情,但是这次我真的被申雪和赵宏博给感动了,我家领导更是靠在我肩上哭了个稀里哗啦,闹得我家两个小山猴子摸不着头脑:咱爹妈这是恁么了?呵呵。
这一对是真正的不容易。两人都是哈尔滨人,和我家领导还是同乡加街坊,好像申雪也是道里的。两人开始合作是92年。92年啊!!整整18年了,一代人啊。那时候申雪才14岁,老赵19岁,风华正茂,第一次合作就拿了全国大奖。然后就开始漫长的冰上爱情。什么奖都拿了,水平02年的时候就国际公认顶尖了,可惜就是没有拿过冬奥会的金牌。一次次的冲击,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了4次冬奥,一次退役,一次复出。最终修成了正果。37岁了,在花样滑这个领域,37岁那是老人了,早该当教练了。有勇气复出就已经很让人敬佩了,何况还最终毫无争议的拿了金牌?
从短节目到自由滑,申赵都演绎得那么炉火纯青,每一个让人心跳的动作都拿捏得妙到毫巅。他们没有了长野冬奥那时的青涩和大胆,没有了疯狂的抛转四周跳,技术也许不如后来人了,但是那表现力的纯熟才是让人感叹的。那是岁月酿出的醇香啊。
其实,为什么要说表现力呢?这个冷冰冰的技术词汇简直就是对这对冰上伉俪倾尽心血的艺术的亵渎。你看他们每一次的抛接,每一次的回眸,每一次的抱旋,每一次的小配合,都是那样心有灵犀。只要一个眼神就足够了。在那短短的不到10分钟的表演中,他们已经融合成一个人,他们那样彻底的忘掉了成败得失,18年的岁月在他们的旋转中飘过,18年的爱情在他们的舞蹈中升华。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一次一起在赛场上携手,金牌和评分已经没有了光彩,只有酣畅淋漓的对自己追求的艺术化境的演绎,对自己付出的青春的献祭。
赛后面对德国记者要求他给索尔科维什么建议的提问,赵宏博这爽直的东北汉子顿了顿,腼腆的笑着说:“不要等到37岁才拿金牌”。这看似幽默的自嘲,饱含了多少岁月的无奈,多少大器晚成者的辛酸。
当申雪和赵宏博最后定格在结束动作的时候,NBC的主持人在静默了5秒钟以后低低地叹出一声长长的WOW.是啊,WOW----.
这个晚上属于他们,这个冬奥属于他们。我为他们18年的付出感叹,为他们最终得偿夙愿高兴,为世间有这样的爱情喝彩!
人生阅历不够的人,是绝写不出这种文字的。我读着,竟然有鲁迅忆旧而写下的那些名篇的感觉。
楼主有空的话,应该写写自己的小史。呵呵。
有机会一定把自己的那点子不丰富的经历写一写。
那时没有图像,全靠解说员嘴不停地把比赛场面说给听众,宋世雄就是电台转入电视体育解说的,把原来的习惯也带了过去。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解说基本都是宋的弟子系,即便不是弟子,如果风格不同业呆不长。
除了话唠外,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解说还有一个特点:男生的音质都不好(最近有改善),声音尖细或者音质粗糙,时时摧残观众的耳膜。
好象只有NBC一家有这个视频。
申、赵夺冠视频外链出处
作为电视观众,光靠哨声和喧哗无法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就要靠主持人来填补空白,除非棋类项目,我个人是更喜欢话痨型主持风格的(当然,是其他音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
比如央视播西甲,除了国家德比,一般都是让贺伟一人主持,他的风格我很喜欢,但一个人解说,又是深夜,难免有时候几分钟不发一言,再精彩的比赛往往也会因此而扣分。
反观nbc、abc播的nba比赛,我真的怀疑他们解说员的合同里有规定,超过5秒不说话就要扣工资。但紧凑的发言(有时完全是离题的闲聊)确实能让比赛进入沉闷期时一定程度的缓解观众无聊感。
国内的体育解说好的太少了,东方体育的足球嘉宾刘越口才与专业水平都不错。央视的主持人贺伟解说的也还可以,倒是广东那边的一些粤语解说都不错,找一些退役的口才出众的运动员当嘉宾。
有点类似农家的母鸡,不是一个窝的容不下,呵呵
收视率高的时段捞不着出镜
看得真是酣畅淋漓啊
抗议铁手歧视冬奥会
应该给一个冬奥版面
宋世雄 那个速度,主要是因为广播电台的需要。我记得小时候还听过他的广播,很精彩,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讲的快我估计主要是因为广播不能有太多的沉默,必须保证一直有声音。后来电视普及了,这个速度就没有太大必要,因为大家都能看到了。
申雪和赵宏博,我后来在NBC的网站上看了,的确很棒。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他们的音乐和他们的动作配合的非常好,非常入味。另外一队则给我一种技术很不错,但是对音乐理解似乎不够,有点动作和音乐表现不合拍的感觉。光有技术是不够的。
NBC上可以看比赛录像,速度经常慢,但是将就还可以看。
这个广播电台转电视的说法非常有道理。我小时候是从“看”体育比赛长大的,“听”体育比赛的体验还真没有过。
铁老大说的对,申赵对音乐的理解很棒。花样滑这个项目对艺术素养的要求是很高的。技术很炫也只是技术分高,最后还是要加上表现力分。这大概就是十几年的积淀和追求了,这种微妙的不同很难体会和表达,但是又很明显。
常见的体操、跳水等,正式主持人都不一定需要,技术解说把关键点说出来,让观众明白就行了,有些需要背景音乐的,甚至可以不发一言,最后才总结,毕竟也就是几分钟的事,但是球赛,个把小时呢,解说员要是来个静默,那就是重大失职!别说足球几十分钟才有个把进球,篮球这样的,整整十分钟不进球也是有的,这中间,要是解说员业务水平不足,对于战术、动作不能理解,也就解说不出来,观众不可能全程都盯着看的,很多时候就把精彩部分漏过去了,我看央视的篮球比赛就是这样,明明是个难度很高,很精彩的上篮,解说员毫无反应,明明只是一个普通传球,只不过传球的人是某国手,就大声喝彩,听这样的解说,能舒服么?而那些更沉闷的部分,比赛实在乏善可陈,优秀的解说员往往能妙语连珠,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次一等的,无话找话,把球员资料背一遍,也还有点作用,要是只听到哨声球声喘气声,谁能受得了啊?
竞速比赛算是时间适中,也没有什么技术要点可言,大家拼命冲就是了(一般而言,象短道速滑、中长跑之类的还是有很多策略的),可是,谁见过一言不发的竞速解说?就说这次的短道速滑,要是没有里面“语无伦次”的杨扬,恐怕会失色不少吧?100米跑,解说员就算不说话,只是“嗷”个十秒钟,观众的情绪也跟无声相差很远的!运动需要激情,看运动也需要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