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 wqnsihs
中国以前是,现在也有不少国家是。北欧?德国?日本?俄罗斯?北朝鲜?
我认为现在教育的问题主要是供过与求。
为例,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但一个人同意,就可以执行。汤敏建议教育产业化也是这样,反对一大堆,当时一人同意,就可施行。当然这人现在不认账。
你连和领导的关系都搞不好,还想往上爬?做梦呢?
做芯片的是什么?没有芯片,你说的那些全是空想。做芯片最关键的是切割和打磨。这样的工作母机要求超高精度的加工。做不了这种精度的加工母机,脖子就在别人手里。所以进步的后面还是那些老技术。
更多是后天因素。尤其从小培养的领导意识,管理意识,潜移默化。我想我也得益于此。从小长辈有意无意间就会表现出来那种期许,那种你长大就是去领导别人的假设,那种言传身教怎么组织,怎么煽动,怎么指挥,已经渗透到你的血液里,形成一种本能。
的确如此,名牌大学学生质量高得多,同样的问题,二本三本的学生几乎没有能够回答清楚的,相反名牌大学的能够具有条理进行分析,尽管可能他也没有相关知识,但是至少有一个成型的思维方式,思维框架,不像那些完全是浆糊脑袋。我想你一定要多与这些二本三本学生交往,你才会发现那些那大学是如何把正常人变成傻瓜的。不是所文凭制胜,而是这种二本三本大学培训出来的学生实在是成材率太低。
听一个非常可靠的老人讲,中国到神舟五号上天时花在航天上的全部钱还买不了一架航天飞机。
对,我也认为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供过于求。
对于教改这东东,从扩招到现在差不多12年的时间了,我的看法是前6年正确,后6年傻跑;
而对于高校体制,院士评选,科研这方面,那就是乱七八糟。
不过把责任归咎教改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没有扩招,按原先的规模发展,大概也满足不了今天的人才需求,而且前赴后继的高考独木桥确实惨烈;
但是假设扩招到了某个适当的平衡点,正好满足了人才的需求呢?
剩下的学生会怎么样?忙总说的报社不要二三流的本科生,现在没文凭的还是不要;血汗工厂,家境好些的是肯定不愿意出,家境差的可能会去。
就业问题呢?我认为解决的余地不过是从大学生就业变成青年人就业。90年代就一直存在的问题,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本质变化。只不过有一点好处,大学生,教改后是要花费家庭巨大的成本,心理落差比较大,而且舆论力量更强;高中生以下,那就是社会青年,一个是社会不是很在意这批人,另外就是家庭没花费太高成本,本人心理期待值也不会太高。
网易上有一组20岁左右农村青年的图片,装束打扮已经和城市青年无异,他们是新的一代,生存条件要远远好于父辈。父辈的艰辛前进是不愿意再干了。
我也是80后出生,当年父母叫我出国,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我很清楚,我已经不具备父辈那种艰苦精神。当年我这个省份是偷渡大省,在最穷的时期,大家看到了国外的美好,出国的成功的往往都是苦力工人。但到了今天,除了全家移民的朋友外,大概出国留学的大都还是回到国内了。
中国人民在同等条件下可能会比印度人民更有上进心,更吃苦耐劳;但是在条件一代代改善情况下,人的惰性也是在一步步增长的。
这个说法有商榷的地方,不能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
评论一个东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他的本身条件和投入。央企与民企的条件相差太大。
有些成果,如高速铁路,恐怕说是一个很大成功都勉强,何况初步结果都还没有。
.........
条件,他也就成为央企了。例如华为,现在国家能给的资源都给了,你说他是真正的民营企业?升级本来就是靠资源来完成的,民营企业没资源,升什么级。不能说因为我是民营企业,我要升级,所以国家得给我资源吧。我从来都只以成果论英雄。至于央企效率低,法国、英国的国企效率比我们还低。
靠这句话,或者说是借口,是没有办法发展的。
要说人情关系,国外也有。在国外跟领导搞不好关系,也会被歧视穿小鞋。但如果你已经混到了类似8级技工这个级别的本事了,要是哪个小领导再敢轻易给你小鞋穿把你气走了,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这不是跟老板的腰包作对嘛,呵呵。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假,如果这个国情对中国发展有利就应该坚持(比如说计划生育,声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等),如果对发展有阻碍,这个国情还是早些不要的好。
盒子(这是决策者一言可定的事情),哪来今天这么多麻烦。这个板子是一定要打在当时签字画押执行的人身上的,就像三年不建火电站这个板子也只能打在签字画押执行的人身上一样。至于这些建议者当不当替罪羊,则是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