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其实当时匈奴,或者其他草原上的群体,想的就是和农业区搞搞——有机会的时候抢一把,没机会的时候搞互市。那种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梦,其实“原生态”的游牧民族是很少做的,他们就想弄点东西回去。所以秦汉时代的少数民族更多是对北方地区老百姓的安定生活造成威胁,对于中原地区政权存亡的威胁不大。
其实,后来真正那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要么是首领自己就是汉化程度很深了(比如鲜卑慕容家族),要么是有投靠他们的汉族士人大力鼓动(比如蒙古、女真)。
而且,当时草原上各群体没有统一,要把他们拉拢过来,就要和很多头头脑脑搞关系,否则人数太少,对时局不会有太大影响。
这话是跟皇帝说的,不是写报纸上糊弄老百姓的,应当比较准确,至少不会倒过来。
汉朝开始对匈奴守势就如你开个饭馆,有流氓来捣乱,如果没警察你大多会交点保护费,不是你打不过流氓,是和他们耗不起。匈奴和汉朝比就是流氓无产阶级,如果不能一棍子把他们打死最后被拖死的只可能是汉朝,汉武帝的几次大会战其实就是发动全国人力物力满大漠剿匪,真找到他们老巢了,不用多少人就可以抄家。后来唐朝打突厥也是这样,几千骑兵一个冲锋西突厥就灰飞烟灭了
不完美的准备工作
听鞠武老师说太子要跟自己商量国家大事,田光先生也很痛快的应承了下来,马上动身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丹在接见田光先生的时候,并没有摆未来领导人的架子,很是谦恭,不但亲自出来迎接,而且还倒退着为田先生在前面引路。
双方落座后,太子也不敢摆主人的谱,而是避席。避席是怎么回事,参见易中天先生的汉代风云人物窦婴篇。
把无关人员清理出去后,太子丹很虔诚的向田先生请教该如何对付秦国。
田光先生推说自己年纪大了,已经不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没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不过,田先生也没有让太子殿下绝望,而是向他推荐了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年轻人,荆卿。
看着腿脚已经不利索的田老先生,太子丹也知道,指望他去玩儿邪招是没戏了。
听田光说还有一个荆卿,太子丹总算保住了心头的一丝希望,他希望田先生出面,帮自己联系一下荆卿。
田先生答应得也很痛快。
正事谈完了,田光先生告辞,前去联系荆卿,太子也很有礼貌的把他送到大门外,临别之际,太子丹的一番话,暴露了自己的小家子气。
太子丹告诫田先生:我跟您讨论的都是些国家大事,千万不要走漏风声啊!
你叫人来商量国家大事,又怕别人走漏风声,什么意思啊?!
就太子丹这德性,他的器局一望可知。
听了太子的这番告诫,田老先生笑得岔儿气,一个劲儿的说,知道,知道。
田光提到的荆卿,就是荆轲。
荆轲,卫国人,跟前面的吴起、商鞅两位牛人是老乡,祖上是齐国的庆氏。
荆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杀手,他也是个读书人,捎带着练习了一下剑术。
荆轲学习的专业,是战国末期的热门专业,法家学说,精研法家三派中的“术”。
学成后,荆轲也曾经游说过本国的领导人卫元君,可惜,卫元君并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离开卫国后,荆轲开始周游列国,从此荆轲放弃了自己所学的第一专业,开始钻研自己的第二专业,剑术。
来到燕国后,荆轲感觉当地那些杀狗的,很对自己的脾胃,也就在这里停下了流浪的脚步。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也许荆轲就不该读那么多的书。
除了这些屠狗辈,荆轲还结识了一个音乐家,善于击筑的高渐离。
天生好酒的荆轲,每天就跟这些狗屠打成一片。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情到深处,或放声大笑,或痛哭流涕,权当周围的人就是空气。
看到荆轲这么一个大知识分子跟自己主动搅和在一块儿,这些狗屠很是感动,不称呼他的名姓,而是尊称他为荆卿。
都城蓟来了这么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当然瞒不过时刻关注各种形势的田光。
田光先生虽然是地头蛇,但是并没有欺生,反而是对荆轲相当友好。
接受了太子安排给自己联系荆轲的任务后,身躯已经佝偻的田光马上找到了荆轲。
田光把自己跟太子见面的情况,向荆轲做了一下说明。然后,田先生要求荆轲去见一下太子。
荆轲也没有犹豫,马上点头。
看到荆轲这么实在,田光先生也很欣慰,劝荆轲快点儿去见太子:快点去吧,见了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再也不会说什么了。
太子丹的临别赠言,深深的刺痛了老先生的心,为了让太子殿下彻底放心,田老先生的面前只有一条路,死。
见到太子后,荆轲告诉他,田光先生已经死了。
听到这个噩耗,太子丹痛哭流涕,我那么样说,只是为了将来的成功,田先生用死来表达不会说出去的决心,岂是我的本意啊!
不管你的本意如何,那番话一说出来,对方摆明了没有更好的选择,有什么人的嘴比死人的嘴更严呢?
逝者长已矣,活着的,生活还要继续啊。
当时秦国已经吞并了韩国,张着血盆大口面向东方各国。明眼人都知道,天下的局势,已经不可逆转的操控在秦国手中了。
太子丹就是要逆转这个趋势,面对着荆轲,他拿出了两个方案。
最优方案,劫持秦王,迫使秦国吐出侵占的各个诸侯的土地。
太子丹的这个方案还是能够找到历史依据的,公元前681年,鲁国的曹沫,就曾经在鲁国和齐国会盟的时候,劫持了齐桓公,迫使齐国退还了侵占的鲁国的土地。
这个方案极端不靠谱。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一直不怎么守合同讲信用,当时答应退还诸侯土地,事后反悔又不退还,怎么办?
当年的齐桓公也不是不想反悔,只是当时天下还有其它有足够实力的国家(晋、楚等)在看着他,齐桓公只好接受管仲的建议,吃了个哑巴亏。
时间到了公元前230年前后,还有什么力量,能够迫使秦国必须守合同讲信用呢?
太子丹还有B方案,杀掉秦王。当时秦国的大将,如王翦等人,都率领着重兵在外折腾赵国,一旦秦王政出了意外,秦国非乱成一锅粥不可。其它诸侯趁机合纵,一举搞定秦国。
这个B方案,还多少靠点谱。
当时的秦国还能不能再出现另一个穰侯,真不好说。没有一个强势人物坐镇,为了秦王的位子,秦国的王族成员,极有可能会再来一次血染的风采,比七十多年前那一次更加惨烈。
至于秦国内乱后,东方各国能不能讨到便宜,那就不好说了。
听了太子丹的这两个方案,荆轲沉思了半天,还是没有拿出舍我其谁的气势,反而是一个劲儿推脱,这么大的事儿,我可干不了。
荆轲也是故作姿态,在听田光通报情况的时候,他应该约略能够猜测出自己将要做什么事儿,这个时候推脱,纯粹是为了要高价。
太子丹就荆轲这一根稻草了,只好死命的抓住,头叩了无数,好话说了几车皮。
一看太子丹这么诚心,荆轲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荆轲点了头,太子丹也给了他足够的待遇。
尊荆轲为上卿,这是政治待遇。
住高级别墅,这是物质待遇。
太子每天都来拜访荆轲,供应太牢(最高祭祀规格)的食物和器具,这是精神待遇。
时不时地,太子还给荆轲来个惊喜,送上各种奇珍异宝。
宝马香车,美女成群,这都是日常生活待遇。
这么说吧,只要荆轲高兴,在燕国,他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
司马光说太子丹豢养荆轲,虽然用词有点儿不厚道,但也基本上算是实事求是。
就这么着,太子丹伺候荆轲,溜溜伺候了一年多,荆轲似乎沉浸在幸福生活中了,丝毫没有前往秦国的意思。
公元前228年,王翦攻陷了邯郸,俘虏了赵王迁,秦军的前锋已经来到了燕国边境,易水边。
燕国的面前,再也没有防火墙了。
一看这样,太子丹坐不住了,找到荆轲,秦兵分分钟就能渡过易水,我就是想永远这么伺候你,秦国人也不答应啊。
看着急吼吼的太子,荆轲说出了自己稳坐钓鱼台的主要原因,手里没有能够让秦王心动的东西,没法接近秦王。
荆轲向太子丹开出了自己的价码,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督亢地图。
看着荆轲的这两个筹码,太子丹犹豫了,后一个倒没什么,反正又不是真的送给秦国土地,再加上十张地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让太子丹舍不得的,是樊於期: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儿,去伤了他的心,你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也许,樊於期就是太子丹那个B方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果侥幸能够杀死秦王政,以燕国的国力,也很难在以后的各国联合中讨到什么便宜,说不定就是为人做了件嫁衣裳。有个来自军力强大的秦国的将军,多少也能够提高一下燕军的战斗力,为以后的分赃增加一点儿砝码。
荆轲考虑不了那么多,他的目的就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所以他自己直接去找樊於期:秦国那么对待你,你打算怎么办啊?
怎么办,凉拌,知道怎么办,也就不在这里瞎耽误工夫了。
樊於期仰天长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荆轲开始循循善诱的启发樊於期,现在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除燕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又能够为将军你报仇雪恨,想不想听听啊?
没什么意外,樊於期对这个办法很感兴趣,迫不及待的问道,什么办法?
荆轲大气不喘的说出了自己的办法:由我带着你的人头去见秦王,只要秦王接见我,我就当胸给他一下,所有的一切都将结束。
樊於期一听,扼腕长叹,这么多年,总算遇到明白人了。
听说樊於期自杀了,太子丹开着快车赶到了现场,哭得死去活来。
是太子丹在表达自己对樊於期特别深厚的感情,还是太子丹对B方案的落空极度绝望,我不知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是搞暗杀,那就不能在大街上,拿着凶器乱晃悠,要把杀人的家伙,藏在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就把凶器藏在谁也想不到的鱼肚子里。
前辈成功的经验就在前面,太子丹也不用多费脑子去想什么奇招儿,找到一件趁手的匕首就OK了。
匕首不是核武器,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也不是什么禁止扩散的武器,一国的太子稍微用一下心,就搞定了。
找到趁手的家什儿后,为了增加这次行动的成功指数,太子和荆轲又对匕首进行了升级,用毒药反复淬炼匕首。在接下来的人体试验中,效果相当良好,基本上做到了见血封喉。
接近秦王政的筹码有了,置秦王于死地的利器也有了,太子丹又给荆轲安排了一个副手,秦舞阳。
秦舞阳,一个狠角色,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杀人了。
太子丹认为万事俱备,也不欠东风了。
荆轲认为还差点儿东风,他在等另一个人,也就是说,荆轲认为秦舞阳不合自己的心意。
等啊等,这个人死活就是不来。
荆轲等得很有耐心,太子丹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直接找到荆轲实话实说:你到底还想不想去啊,再不去的话,我就让秦舞阳先去。
太伤自尊了,荆轲也挂不住了:此次行动,去了回不来的,是笨蛋!我之所以迟迟不动身,是在等那个能够跟我一起回来的人。既然太子认为我在耽误时间,那我马上就出发!
所有知道此次行动的人,都穿着丧服前来为他们送行。易水边上,音乐家高渐离击筑,歌声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这是燕国唯一的一次慷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荆轲在等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这个谜题困扰了我很久
你说太子丹好吃好玩好伺候的招呼了他一年多,要说是为了等时机到来——燕国真抗不住了——绝不是假装——秦国不会怀疑求和的诚意,要早找帮手的话,这一年多就没做点准备吗?结果等临行要出发了,才等人来。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战国时候秦国到底允许使臣走到离大王多远,尤其是进献的物品是转呈还是亲自递上来。当时的人,包括之后不远的司马迁可能觉得这个是常识,但是也许这个细节就是关键。想想荆轲肯定不能冒自己到时候被命令站在台下的风险。
如果,这个风险真的存在的话,那么荆轲等的那个人就是用来消除风险的,我猜。。。
你行过周公礼了吗?
面对暴秦,以暴易暴,是个好汉!
燕昭王使乐毅将五国之兵破齐,下齐城七十又二。
但以后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田单的故事了
成功or失败?
来到秦国后,荆轲等人并没有马上受到秦王政的亲切接见。
这会儿秦王政忙着呢,没闲工夫搭理那些闲散事务。
等着秦王政把燕国也忙活完了,荆轲这一趟算是白来了。
荆轲也不等不靠,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荆轲找到了秦王政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希望他能够在秦王面前说两句好话,让自己尽快完成出使的任务。
荆轲选人选得相当到位,中庶子,秦王政的身边人。这种人不一定能掺和什么重要决策,但是他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老板的某些态度。
空着两手,红口白牙的去请人帮忙是不行的,怎么着也得带上仨瓜俩枣,礼尚往来嘛。
去找蒙嘉的时候,荆轲做足了功课,钱和物都准备的相当充分。
看在这些黄白之物的面子上,蒙嘉也愿意替荆轲给秦王政带个话。劝老板尽快接见外国使节,并不算什么违法乱纪,自己还能捞点儿外快,于公于私,都是大好事儿。
蒙嘉没往别处想,就去找秦王政,替荆轲说明了此次前来的意图,燕国这会儿没有什么想法了,即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中央政府纳税,也没二话,唯一的希望就是保存住先王的宗庙。
接着,蒙嘉把燕国使者带来的礼物,向秦王做了简要的汇报,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
当时,秦王政还没有把手伸向遥远的燕国的打算,他家门口还有一摊子事儿呢,三晋中的最后一个,魏国,依旧坚挺得很。
看到燕国这么识时务,秦王政很欣慰,再听说有那么两件礼物,更是高兴坏了,动用了最高的礼节(九宾),欢迎来自燕国的使者。
我认为让秦王政动心的,不是什么地图,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燕国早晚都是秦国的下酒菜,一份儿地图算得了啥啊,真正让秦王政兴奋不已的,是冤家樊於期的首级。
看来,樊於期真的是秦王政心中的痛。
巍峨挺立的咸阳宫。
空旷的大殿。
身穿黑色秦人服装的秦王政,冷冷的注视着前方。
丹陛下面。
秦国的大臣,分列在两侧。
静。
死一般的静。
没有声音,没有动作。
所有的人,比雕像还安静。
宫殿外。
两个人沿着长长的黑色台阶,一步一步向大殿走来。
在巍峨的咸阳宫映衬下,这两个人只是两个黑点。
荆轲。
手里捧着装有樊於期首级匣子,走在前面。
秦舞阳。
手里捧着督亢地图,紧紧地跟在荆轲的后面。
咸阳宫大殿。
沿着长长的通道,两人来到丹陛之下,拜见秦王政。
从咸阳宫外,到丹陛之下,秦舞阳感觉自己走过了一个漫长的人生。
咸阳宫大殿里坟墓一般的寂静,终于摧毁了秦舞阳最后的一丝心理防线。
秦舞阳肝儿颤了,脸上的五官都不在该在的地方了,整个身体也不听使唤的哆嗦起来。
一看燕国的副使这个德性,雕像一般的秦国群臣,也产生了一点点骚动。
荆轲回过头笑着看了一眼秦舞阳,上前向秦王解释:小地方来的,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太紧张了。希望大王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让他好歹完成自己的使命。
秦王政也没有多想别的,反而很大度,那就先把秦舞阳的地图拿上来吧。
让秦舞阳快点儿完成他的任务,帮他卸下心理上的负担。再磨叽一会儿,万一这孩子在大殿上出个好歹,算怎么回事儿啊。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一步来到秦王政的案几前。
慢慢展开地图。
图穷……
匕首见!
荆轲左手抓住了秦王政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冲着秦王政的胸口就去了。
不好!
就在荆轲抓住自己衣袖的那一刹那,秦王政本能的扬起了自己的右手,身体顺势往后一倒,挣断了衣袖。
生死关头,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躲过荆轲的第一波攻势,秦王政条件反射的去拔身上的配剑。
关键时刻掉链子,死活就是拔不出来。
倒霉就倒霉在秦王政过分喜欢面子工程,把配剑铸得太长啦。
身上带着一把长剑,看上去很有面子,也很威风,但是在关键时候,管不管用就两说了。
越忙越乱,秦王政握着剑鞘,一个劲儿的着急。
荆轲也很忙。
他知道,要是让秦王政的剑出了鞘,后果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荆轲越过案几,趁热打铁追了上去。
剑拔不出来,进攻是没戏了,面对手持利器的荆轲,空着两手的秦王政想积极防御也比较困难。
幸好咸阳宫大殿里有不少柱子,这些柱子还够粗。
秦王政只好绕着大殿中的柱子,躲来躲去,跟荆轲玩儿起了躲猫猫。
看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戏剧性一幕,秦国的群臣也傻眼了,朝堂之上,乱成了一团,哪还有刚才那些人模狗样的规规矩矩、庄严肃穆啊。
不过呢,看着杀气腾腾追着领导玩儿的荆轲,这些大臣也只能干瞪眼,他们身上连拔不出来的剑都没有。
秦国的法令规定,那些在秦王大殿上呆着的人,身上不能带任何杀人的家伙。
这些大臣没有黄继光的觉悟,没有一个上去舍身堵抢眼的。
眼前这些手无寸铁的大臣是指望不上了,秦王政唯一能够指望的外援,就是大殿外那些拿着杀人家伙的警卫人员了。
秦国那严苛的法令,又把秦王政的唯一指望挡在了大殿之外。
这个倒霉的法令规定,没有老板的命令,殿外的警卫人员不得进入大殿。
这会儿秦王政满脑子琢磨怎么躲开荆轲,哪还有闲工夫给外面的人下命令啊。
法制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也有变质的时候。
秦国那些精巧严密的法令,制造了一架战无不胜的战争机器,在这一刻,他也制造了一群优秀的打酱油的大臣和做俯卧撑的警卫人员。
在秦国法令的密切配合下,荆轲放心大胆的跟秦王政玩儿起了老鹰抓小鸡。
任何外人都指望不上了,秦王政只好自己动手,不是求得丰衣足食,而是保命。
此时的秦王政,就是一个人在战斗。
虽然没有拔出配剑,秦王政并没有一味的消极退却,偶然还勇敢的展开了反击,攥着拳头跟荆轲干一下,玩儿一下空手入白刃。
荆轲的匕首是进行了升级的,即使刺不中秦王政的要害,只要能够让他流点儿血,也够秦王政去摸阎王爷的鼻子的了。
大殿之上,除了秦王政那把拔不出来的配剑,再也没有其他能杀人的东西,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的东西。
太医夏无且手里正好有一样东西,自己的药袋子。夏无且把手中的药袋子丢向了荆轲,给秦王政争取了喘一口气的宝贵机会。
这会儿,大殿上的群臣也回过神儿来了,扯着嗓子喊:王负剑!王负剑!……
震破屋顶的嘶喊声,也让大脑一片空白的秦王政,多少有了点儿意识。
扬眉剑出鞘!
一寸长一寸强,冷兵器时代,你手里的兵器比别人的长,就预示着,你比别人拥有更多活下去的机会。
荆轲手里的匕首,跟秦王政的配剑相比,差不多就是手枪跟冲锋枪的差距,杀伤半径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左腿被秦王政斩断后,荆轲才把手中的匕首当飞镖投向秦王政,可惜准头差了一点儿,射中了秦王身后的柱子。
荆轲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临死前荆轲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想活捉你。
荆轲的最后这句话,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很可能。
从图穷匕首见到荆轲被斩断左腿,用文字来描述,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大篇,用影视镜头来展现,也能花上半个钟头,但是真实的过程可能就几分钟。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秦王政的大脑固然是一片空白,荆轲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只能忘我的按照既定方针办。
需要注意的是,荆轲迟迟不动身前往秦国,就是因为他想活着离开秦国。也就是说,荆轲的原始想法是劫持秦王政,而不是杀掉秦王政。
如果荆轲不是这种想法,而是直接奔着秦王政的性命去,以后的历史进程会走向何方呢?
一切只有老天爷才知道。
荆轲失败了,历史依旧在既有的轨道上运转。
不能说荆轲没有一点儿贡献,荆轲刺秦为今天的影视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直接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有的人把荆轲描绘成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有的人又把荆轲演绎成一个为了天下主动放弃的和平使者。
是是非非说不尽,高歌一曲送荆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失败了,太子丹逆转历史走向的努力,也化成了一场梦。
梦醒时分,燕国也就不可避免的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躲过一劫的秦王政,如果就这么放过燕国,广大的秦国人民群众也不答应啊。
秦王政命令正在赵国的王翦,先把手头攻击代郡的事儿放一放,去给燕国一点儿颜色看看。
荆轲失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陷燕国的都城蓟,燕王喜逃亡到了辽东。
秦将李信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率领数千秦军,紧紧跟在燕王喜的屁股后面。
这时候在代郡苟延残喘的代王赵嘉,给燕王喜出了一个不馊的主意,杀掉太子丹,这样秦王一高兴,说不定就放燕国一马啦。
此时的太子丹,藏匿在衍水边的某个地方,瞒过人生地不熟的秦军没什么问题,但是要想瞒过老爸就不靠谱了。
燕王喜派人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送给了秦国。
因为太子丹死在衍水,后世也把衍水改为太子河,就是今天辽宁省境内的那条太子河。
之所以说代王赵嘉这个主意不馊,是因为太子丹的人头为燕国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五年。
所谓五年是连头带尾的五个年头,正经算来也就三四年的时光,公元前222年燕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这纯粹就是扯淡,即使荆轲不去刺杀秦王政,燕国的下场也是这个德性。
秦国要搞定东方六国,是老早就打定的主意,跟燕国怎么对待秦国没有半点儿关系。
在这里,我想到了《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从前,一只狼在溪流喝水,看到一只小羊在下游喝水。
“那是我的晚餐,”狼想,“我要找一个借口吃掉他。”
于是,他恶狠狠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搅浑浊了我的水?”
“我没有,先生,”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喝水,怎么能搅浑浊你喝的水呢?”
“那么,”狼见此计不成,又说道,“你去年的今天为什么说我的坏话?”
“不可能,”小羊说,“我现在才只有六个月大。”
“我不管,”狼说,“如果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
说完,他就冲向小山羊,把他吃掉了。
小羊并没有因为否定了狼的各种借口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给秦国提供任何借口的燕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假借口的萨达姆,同样也改变不了自己命运。
地球上,从来都是爪牙锋利的去主宰别人!
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也是人间的法则。
弱者要想不成为鱼肉,几乎是没戏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强者的嘴脸有点儿不一样而已。在暴力时代,强者连马甲都不穿,赤裸裸的鱼肉弱者,在所谓的文明时代,强者穿着各种马甲,打着各种好看的幌子,前去鱼肉弱者,仅此而已。
弱者通过正常途径反抗强者,这个基本上很难,不是哪一个国家,都有打持久战的韧性和底气。为了活下去,弱者玩儿点邪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把炸弹直接扔向不是军事政治人员的普通民众,就有点儿下作了。
荆轲的行为,放在今天也是也是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但也是中国所不需要的。
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强者,不是比依靠荆轲更好吗?
太子丹和荆轲胡搞一通,逼着秦王政提前把燕国这道菜端了上来,但是秦国并没有痛打落水狗,反而放了燕国一马。
这里面有太子丹那颗人头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秦国本身的缘故。
秦王政秉承了秦国历代领导人的实用主义作风,不以本人的好恶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干什么,都是服务于服从于自己的既定战略。
此时,对躲在墙角的燕赵残余势力,秦王政都懒得用眼角的余光去扫一下。这会儿,他的目光正注视着自己的家门口。
那块绊脚石,该清理掉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秦王并不是一个人战斗。
群臣以及夏无且的举动客观上还是干扰了荆轲的行动。
个人觉得行动失败的真正原因还是荆轲的应变能力不足。如果他箕踞时说的是实话,这次行动的第一目标是“欲生劫之”,且不提这个目标的可行性如何,单从失去秦舞阳的援助后,操作难度已加大不少。荆轲没有及时把劫秦改为刺秦,已差了一着。看来在燕国的那段潇洒生活使荆轲能力下降不少,他与屠狗辈玩得那么铁,应该通晓街战技巧。如果直接左臂夹住嬴政的脖子而不是攥袖子的话,老天也救不了秦王了。再加上运气不佳碰上豆腐渣王袍,荆轲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记得以前郭沫若老先生写过一本关于高渐离继承朋友遗志的剧本,夏无且还出场了一回,一段忽悠就把老高给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