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应州之战 -- 安东定南

共:💬3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应州之战

这个帖子,本来是在花农兄的《明朝那些事的那些事》链接出处 里头的一个回复,结果被误发成了主题(不知道是手误还是人品不好),现在发现了,就干脆把本来的那个内容修改过来吧,省得原来那个回复看起来太奇怪。以下文字是对当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里头为正德皇帝翻案的“应州大捷”的内容的讨论,看过这本书的应该不会陌生。如果有对花农兄的帖子感兴趣的,请点击本段落第一行的链接。

明月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据《武宗实录》记载“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亡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但是双方参战人数据说约10万,刨掉点水份和后勤,就算只有5-6万人吧,这么大规模的群殴,还殴了好几天(《剑桥明代史》说是1517年10月16日开始,10月20日黄昏时刻结束),只死了这几个人,有点说不通,而且后面也说蒙古人也不敢来了——这就说明,皇帝被黑了。

但是,这就定论了说是大臣们黑皇帝,那这个数据未免黑得太过分,造假造成这样,分明是告诉天下人他们在造假,他们写的时候,完全可以同时修改一下双方参战人数的。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其实这次进犯,也不过就是蒙古小王子练练兵顺便打打秋风,根本就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所以一看对方打算负隅顽抗,计算了一下成本收益,转头就走了的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只是我的主观臆断,不排除说明朝的大臣里头就有这种死不开窍把常识推理不放在眼里的。但是我们再来看看别的资料。

关于“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这句话,一定能保证是在记载应州之战的后果?另外,这个“后岁”,是指的多后呢?如果只是指1517年的后岁,那么,与正德皇帝作战的那位小王子,就是达延汗(大元大可汗,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1474~1517,正德初年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设左右翼三万户),大家从这位名叫巴图蒙可的小王子的生卒年月中看到了什么?——这位蒙古小王子之所以不再犯边,是因为他回去就死翘翘了。

如果这个“后岁”指的是往后几十年,那么达延汗死后不久,鞑靼就陷入内部分裂的境地。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三子,达延汗在位时作为蒙古副汗控制右翼三万户)次子、土默特万户俺答汗控制了右翼三万户,与大汗(达延汗的继承者,明人通称为小王子,左翼三万户的控制者)明争暗斗,进而吞并左翼一些部落,在1542年左右迫使汗庭东迁义州(今辽宁义县)边外。俺答汗崭露头角以至分庭抗礼的年代,大约在1520-1542年之间,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蒙古人也是懂的,所以,忙于内斗的蒙古人,那几年根本就没心思来管明朝的这些事儿。从1542年开始,俺答汗平定了内乱,就开始挥兵南下,直至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搞出庚戌之变。

所以“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这句话,用来作为正德皇帝应州之战大捷的证据,根本就站不住脚,不过是截取了史书上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句话,而没有管这句话本来是个什么语境。大臣们根本就不是什么留下了“破绽”或者“抹黑皇帝的证据”,而是如实地记录了一下后面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实际情况而已,谁叫你要lenovo呢?至于正德的战果(杀敌人数)有没有被缩小,这个我没有证据,不好乱说。

总结一下,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历史小说,也可以写得很好看,比如《明朝的那些事儿》。但是真要正儿八经地钻研历史,还请走正道。我不反对说这本书写得不错,但是如果有些人一定要认为这就是正史——唉唉,我咋就突然想起了四姑娘的粉丝们呢?

以下为误发的回复内容:

窃以为,说的时候,把具体证据摆清楚更好,省得以为小说就是正史的人说咱说话没根据。但是你那个东西写得大,摆这些内容就有些琐碎了,所以我就过来补充明细。

再说了,不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咱可不也成了完颜家族的一员?虽说我的确不是汉族,但是也不姓完颜啊。

补充,抹大宝可以,但是要抹得有根据,象这种明显与史实不符的,就不用着墨太多了。就好象女孩子化妆,淡妆清爽怡人,浓妆妖艳诱惑,这都正常,但是刷粉底的时候不管五官肤色场合着装如何,啪喳就是一斤雪白雪白的粉盖上去,那就过了。

家园 刚刚看见了花农兄那个帖子的终章

好家伙,果然是图穷匕见,一点不假。这家伙真是大大的狡猾,不知不觉之间,一刀捅得这么深。

  • -- 系统屏蔽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