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很不喜欢把知青归为一类来说。从58年到78年,全国可以归到知青这一类的应该上亿了。有插队知青,指的是从大城市到农村去落户的,有回乡知青,指的是家里有亲戚在当地的,还有下乡知青,指的是当地城镇居民到周边农村的,最后还有返乡知青,是说当地农村孩子学校毕业以后回村劳动的。可以说只要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农村人都可以放在知青这一块里。把这么多人放在一起说实在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儿。应该说,当人们后来说起知青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插队知青和回乡知青为主体的。最早知青上山下乡的应该是邢燕子,董加耕他们那一代了。具体年代记的不是很清楚,应该是58年左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是那个时候的口号。那时上山下乡的知青应该是以自愿的为主。不过也有一些家里成份不好的人,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牵连而去上山下乡的。这些人虽然当时出于各种考量而报了名,可后来摇身一变大叫当时受迫害不得不去农村也给知青上山下乡抹了不少黑。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全国开始的时间也不一样。北京是从68年开始的。最早的应该是老初三,老高三的,多数是去山陕插队。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还是有很多人是自愿的。很有一些人是存着和老区人民打成一片,在当地安家落户的想法去的。很快,人们就知道了老区的生活是非常苦的。于是,当后两届的毕业生面临毕业的时候,支边相比于插队就变成了较好的选择。而在支边中,以兵团为首选,农场也是比较好的去处。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拿工资的。不管怎样也比农民强。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是拿工资的,所以不能算在知青这个范围里。69年是北京第一届按时毕业的学生,也是最后一年大规模的支边和到外地插队。70年北京市区的中学毕业生(初中,当时没有高中)基本上没有插队的。71年北京市开始恢复高中,当年的毕业生除了上高中的以外,基本上全都去了北京郊区插队。在这个前后,应该是李庆霖写给太祖的那封信的时间,一些关于知青的政策出了台。所以在72年以后的北京下乡插队的知青基本上以集体户知青点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下乡的年代不同,大家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别的地方不是很清楚,只能用北京来做例子。68年老三届的下乡支边还是很有一些很狂热的报名者的。一些当年的老红卫兵是拿上山下乡做党的考验来接受的。也很有一些当时家里成份不好的孩子用这个方法来脱离自己家庭的影响。当然,也很有一些是被迫不得不去的。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毕业分配这个词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基本上是只能接受的。69,70两年以后,很多人已经知道国营大厂将主要从在农村呆了两年以上的知青中招工。加上当时的集体户的实行,插队已经基本上不存在扎根的问题了。所以,大多数人宁可先去农村呆两年也不愿意直接留城,因为当时直接留城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一些街道的小厂。以当时一招定终身的情况来看,还是先去农村插队要多一些选择。特别是从农村再上来是招工而不再是分配,所以如果单位不好,可以简单的回家躲几天。不参加招工就是了。

说到知青的生活,二十多年的政策,上亿人卷在里面。想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未免有些太简单化了。平心静气的说,当时国家对这些知青还是有很多政策上的照顾的。别的不说,当时这些知青下乡按人头算,每个人都有八百块的安家费。所以很多农村人还是很喜欢接受城里来的知青的。因为可以用队里的房子,家伙来换这些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上算的买卖。每个知青第一年都是吃商品粮的。国家每个人每个月还给十二块生活费。后来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青点,基本上是集体用这个国家给的钱,队上派个做饭的,新老交替,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

对于68,69年插队的老三届来说,因为一开始比较乱。队上把安家费贪了的,知青去了没地方住吃不上饭的不能说很多,不过也没少听到过。至于说女知青被强奸的也时有听说。不过从李庆霖给太祖写了信以后,当时的女知青基本上就是高压线。一个朋友讲当时队里的民兵队长很喜欢和女人动手动脚的。结果不知怎么和当时一个女知青吵了起来,好像还动了手,那个女知青吃了些亏。结果同屋的人一生气就报到公社的知青办了。当时好像正在风头上,知青办的人带着公安的人就把这个民兵队长给带走了。这个民兵队长家里还有个什么人在县里是个有些权力的人,结果等到那个亲戚找到法院的时候,发现那个队长已经给枪毙了。而且罪名还不是刑事犯而是现行反革命,破坏上山下乡。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个罪名等于把一家子都害了。所以基本上72年以后,很少听到有女知青被强奸的事儿了。不过,这是在北京,天子脚下。其它的地方就不好说了。

对于知青生活,最准确的估计应该说是:绝大多数下乡后生活水平都有所下降,可无论到那里的农村的知青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都算是过的好的。对于那些极力宣扬知青苦难的人,只能说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不公平。天下没有道理说生在城里就天生有权力比农村人过的好。

至于说知青因为去了农村就被耽误了大好青春,或是说没能做出什么贡献等等。也不过是托词。不管在那里,也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有贡献的,有出息的永远都是少数。现在大学扩招了。硕士博士比当时的大学生都多。也没见多少人有出息有贡献。一事无成的大学生绝不比当时一事无成的知青少。大批来自城市的知青进入农村和大批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普遍的意义上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这是不能用那些人做了什么事来衡量的。知青带到农村的不是某件事,某种工具或是某个成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用一个或是几个标准来衡量知青的作用是被功利驱使的一种短视。

通宝推:石狼,回旋镖,阴霾信仰,桥上,yxwsjh,beiba,xiaobailong,独立寒秋HK,戴口罩的画眉,隔路山贼,隔墙有耳,韦红雪,wage,strain2,唵啊吽,烟动午夜,秋末冬初,洗心,醉寺,纹石,物格修齐,大熊甲,邻居大哥,hwd99,

本帖一共被 9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写的比较客观。

家园 送花,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一事无成的大学生绝不比当时一事无成的知青少。大批来自城市的知青进入农村和大批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普遍的意义上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这是不能用那些人做了什么事来衡量的。知青带到农村的不是某件事,某种工具或是某个成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用一个或是几个标准来衡量知青的作用是被功利驱使的一种短视。

对于那些极力宣扬知青苦难的人,只能说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不公平。天下没有道理说生在城里就天生有权力比农村人过的好。

小时候感觉到城里并不比农村好多少,烧饭的东西农村就是现成的,而住城内的倒要花上不少工夫去寻了!城内只比农村多个电灯(路灯)城内很多居民与农村一样点油灯,医院商店工厂是城内值得骄傲的地方。

家园 知青其实是当时的一种生活现状
家园 中肯,花之
通宝推:葡萄,
家园 很客观的一个说法,花之

不过这也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当年上山下乡归来的知青,后来很有一部分在各行各业干出了一点名堂的,他们的话语权比农民可是大得多了,于是各种各样的知青文学就把各种各样的知青生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有几个农民能在有广大读者受众的媒体上弄篇文章出来让大家都看到,呐喊一句:凭什么你们城里人过这种日子就是吃苦,俺们农民就该活受着?

对于那些极力宣扬知青苦难的人,只能说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不公平。天下没有道理说生在城里就天生有权力比农村人过的好。对于知青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立场,他们在自己的作品或者回忆中为自己这边说几句好话,或者倾向于自己这边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最后感叹一句:话语权的重要性啊。

家园 【呵呵】这么一场波及上成千上万个家庭殃及上千万青年

持续近20年的祸国殃民(对于绝大多数亲历者而言)的大事件就这么着

被客观了

挺难接受的,但是细想一下也确实差不多。

难怪现今有人还推崇秦始皇、法西斯,因为残暴若秦,在当今的历史书里也占不了几行。

至于沉默的大多数所遭受的苦难就更没人提起了.

感谢互联网吧,让普通人也能出声。

家园 如果让我当知青我估计也不愿意。

我本来在城市里过的挺好,吃香喝辣的,该上大学该搂着姑娘花前月下的。好么,您老一个指示,俺就广阔天地里翱翔去了,生活水平下降很多,也没学可上没姑娘可搂,只能看马牛什么交配。更别提以后小平上台政策又变了,许多人回城但各方面都给耽误了,后来碰上下岗什么过的也很惨。

不过这个事情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俺还真说不清楚,毕竟那会儿占中国绝大多数的还是非常贫穷的农民,他们就该天生在乡村里受穷?我个人敬佩为了理想奋斗的人,虽然我觉得那会儿许多人包括老毛的理想有些乌托邦。

家园 补充一点。

  南京是老三届一起下的,初一、二、三、高一、二、三。不同的是初中生每个班有十几个升学的,大约能占班上人数30-40%

  各地政策可能有点不同,南京的政策是老三届除初中升学的以外全部下乡,不过我们走时这个具体政策还没出台,也就相差一个月吧。印象中在十二月出了个毛主席讲话鼓励知青下乡,老毛的鼓励在当时也就是决定了。南京老三届下得很快,我们是十月二十三号走的,到十二月份内蒙又到南京要一批,我姐姐也报了名,但因剩下的学生人数太少而没成,她后来升学了。

  南京的69、70、71三届所谓新三届,全部留城。不过留城也不一定有好工作。我弟弟分配到饮食服务公司,那时可能是因为备战要求各地物资尽量自给,于是我弟弟到了饮食服务公司开的煤矿当车前工,就是在板车前面的工人。此矿一天大概能挖出两板车煤,不与外来煤混起来还点不着,于是许世友把南京各煤矿按到徐州组建了个煤建团,我弟弟到那里开了两年钻机才回宁。

  我们的安家费是四百元,包括冬装费(南京的棉衣到内蒙过不了冬,参见九兵团,所以给我们发了棉衣棉被,到内蒙后又给做了光板羊皮袄)、建房费(120)、第一年的粮食和零花钱,零花钱发多少不记得了。

  完全自愿下乡的知青不是很多但是有的,俺当年为去内蒙写过血书,俺LD是我们去后第二年和几位同学瞒着家长把户口拿了自己跑去的。早去的比晚去的多,越往后越不愿去,到七三、四年许多人只是把户口迁下去,除了去交钱取口粮以外人从来不去。

  农村肯定是比城里穷(一百年以后不一定),知青的下乡生活肯定要比在城里艰苦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了机会知青会回到城里,但这不表明下乡没有自愿的,因为你一点也不自愿完全可以把户口留在农村,自己回到城里混日子,吃父母饭,已经吃了十几年再多吃几年又何妨?农村又没有人看(第一声)着你?出门也不需要路条。俺在牧区时经常到其他知青点串门(那里路远一出门就得几天),有一回得到队长表扬:“xx出去知道打声招呼了”。

  要说城里的好处,这不包括劳动的轻松。当时整个中国机械化也不多,许多工厂还是靠体力劳动,事实上我在工程队的劳动强度比在牧区高得多,而且在工厂里不请假就外出是要算旷工的,日子多了要被开除。

  另外,苦不苦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生活条件,二是个人感觉。前一个是个人没法改变的,第二个完全是个人的心态。如果你相信年轻时吃些苦有好处,再对比一下农民兄弟的生活,心理就会开朗得多。

通宝推:洗心,南京老萝卜,醉寺,起于青萍之末,达雅,邻居大哥,kmy1810,
家园 【有的是把自己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实现乌托邦】有的则是把

别人的脑袋(成千上万人的脑袋)别在自己的裤腰带上去实现自己脑袋里也不清楚地乌托邦。

不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因为看不顺眼,也有没有机会把自己的脑袋别在别人的裤腰带上就投蛋的。

家园 花是你的,宝是我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但是知青去农村也是和农民争食

当时农村的劳动力已经富余,再弄知青过去分一部份粮食,对农民也不利。我生也晚,记事的时候知青都快回城,那段时间村里偷鸡摸狗的事情可多了,但是等他们回去后就没人偷鸡了。

家园 这俺就不清楚了,不过看别的一些文章,知青下农村

好像并不能简单说就是和农民争食吧,积极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家园 不同地区貌似不一样

我父亲的回忆里他们和农民的关系就不错,而且他们自己养的猪杀了之后带回城里算是给家里改善伙食了,这可能和当地相对要富裕一点有关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