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发现一个趣事:关于海外和国内生活水平的比较 -- 晨枫
欧洲和北美的情况很不一样。比如德国很多人都不买车或着是基本上不用私车的。德国很多公司也有食堂,对员工价格是有优惠的。
整个空调的控制器上,就没有OFF这一项。
你可以控制选择暖风还是冷风,选择想要什么温度,然后风扇可以选择是自动还是长开,如果风扇在工作,那么前面选的暖风加热或者冷风制冷就工作。就是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把这个空调彻底关掉,难道美国意识里就没有要关空调的想法??
现在她只好“手工”关空调,做法是把风扇设到“自动”,然后天冷的时候选择“加热”然后把温度调到特别低;天热的时候选择“制冷”,然后把温度调到特别高,这样空调就不工作了,真是让人无语啊。。。。
DEL
不讨论汇率,讨论的是数额和实际消费力
不能用兑换率来算,人民币和美元、加元的实际购买力不是兑换率能反映的,1:1高估了,但6.5:1肯定低估了。
别的地方不是很清楚,可在美国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通常的算法是三分之一的税后收入用于住房是最常见的。从山某在北京的几个朋友来说,住房应该没有占这么高的比率。
至于说到车的问题。在美国,除了纽约以外的其它地方没有车是根本没有办法生活的。当年在德州,离我最近的商店4英里多一点。开车要十分钟,走路一个小时都到不了。以我一些同事的话来看,美国人通常认为在路上花一个小时左右是正常的。极端的也有。在加州的一个同事,每天上下班115英里(180公里)单程。每天5点从家出来,晚上好一点也要8点左右到家。以我知道的在北京买车是为了方便,这和买车是必须不是一个概念。认真的说,下班以后在路上开一个小时的车有时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本人最极端的一次是开了一天会,完事后开车回家。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记得过去的二十分钟是怎么开的车。当时吓的一身冷汗。虽然离家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也还是不敢再开了。下了高速找了个旅馆住了一晚。
日本的上班族估计想都不敢想了。全日本包括做老板的在内这个比例在2%以下。
不要以为“在国外的朋友”体会不到,他们啥都能体会到
我说的都是身边的事。各有各的难处吧。
我是吃不完的。以我最近一次的菜单为例:采购猪肉10元(13元/斤),青椒1.2元(4元/斤),鸡毛菜1.6元(2.5元/斤)。调料以蒜瓣和小干红椒为主,葱的话买菜就会有送。这些调料每次采购2元可供4-5顿烧菜使用,平均每顿5毛。以上两个菜我一个人可以吃两顿,再算上米饭油盐酱醋也远远不到20元,剩的钱还可再炒个鸡蛋。猪蹄、排骨等也应该差不多(我很少吃这些,我的厨艺只能对付一般的炒菜=。=)。至于牛肉、羊肉、海鱼、非时令蔬菜等我一般是叫上几个人下馆子吃,因为做起来麻烦,AA的话价钱也不贵。水果、啤酒的话我是另外计算,不打入餐费的~
比房价,国内多数城市的工薪阶层现在不用考虑,根本买不起。您的朋友除非买的早些,或收入高。房价收入比数据很好查,您比一下就知道了。
车的事,国内发展很快,尤其城市建设非常快。以北京来说,过去15公里基本是出城办事了。现在是很近的距离。交通问题自然更突出。在北京有很多人是被逼买车的,不是摆阔。一个朋友,买车时两口子也就7000多的收入,老婆怀孕时也买了。那是个很节俭的人(为攒钱结婚连肉都不舍得买)。
现在比过去肯定好了,可有句话“富人和穷人的距离,就是一场病”。其他就不多说了。
出国在外肯定不容易,不过大家都不容易的。
是关于治堵的。据统计,开车还是比公交快很多。所以北京公交系统改造还会大力进行。
不过油价涨了,好些人选择公交了。也说明买车人经济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