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六章 西域都护(三) -- 阳光不锈

共:💬27 🌺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六章 西域都护(三)

西域都护之日逐投汉

平定羌人叛乱,充国最担心的就是匈奴与羌人合兵。在充国平定羌乱之后,匈奴的大军终于来了,虽然晚了点。为啥这么晚,原因很简单:虚闾权渠单于身体不适,不是一般的不适,而是相当不适。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秋,匈奴虚闾权渠单于率领十几万骑兵沿汉朝边境围猎,企图乘隙侵入汉境掳掠。正巧有个叫题除渠堂的匈奴人投降汉朝,报告了此事。汉宣帝就命后将军赵充国带领骑兵四万在北面防备匈奴。双方僵持了月余,虚闾权渠单于病情加重,吐血,不得以领兵返回。为防备汉军乘隙进攻,虚闾权渠单于使出缓兵之计,派出题王都犁胡次向汉朝请求和亲。求亲的使节出发不久,虚闾权渠单于就去世了。

历史上没有记载虚闾权渠单于的遗命,但是新单于应该是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挛鞮稽侯狦或者日逐王先贤掸,尤其是日逐王深得民心。日逐王的父亲是左贤王,且鞮侯單于去世后,应该成为新的单于,但是他让位给狐鹿姑單于。狐鹿姑單于曾经答应传位给日逐王的父亲。现在先后两位单于都已经过去了,日逐王的父亲也不在了,也该轮到日逐王。

虚闾权渠单于遗命掌权贵族郝宿王刑未央召诸王前来,册立新单于。这个时候,匈奴历史上第二位颛渠阏氏闪亮登场。

虚闾权渠单于继位之后,就贬黜了颛渠阏氏,让她与自己的儿子过活。原因我们说过,这个女人太热衷权力。颛渠阏氏当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就与右贤王屠耆堂勾搭在一起。用汉人的观点是勾搭,也许匈奴的观点就是很正常的恋爱。总之,二人结成了同盟。神爵二年五月龙城大会的时候,虚闾权渠单于就已经病入膏肓。得到消息的颛渠阏氏就暗示右贤王不要远行,右贤王部就破例随单于本部一起行动。

虚闾权渠单于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颛渠阏氏的弟弟左大将且渠都隆奇、右贤王、郝宿王刑未央等数人。在诸王未到之前,颛渠阏氏、左大将且渠都隆奇和右贤王发动政变,胁迫刑未央拥立右贤王为握衍朐鞮单于。随后,郝宿王刑未央被一脚踢开,鸟尽弓藏,由且渠都隆奇取而代之。

右贤王屠耆堂成为新单于之后,立即进行了一轮清洗。两位可能的备选单于立即成为首要攻击目标。挛鞮稽侯狦就跑到老丈人的乌禅幕部落避难。日逐王没有这样的好去处,自己这一万多人又无法与单于抗衡,思来想去只有投汉。

日逐王归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汉匈在西域的态势。为此郑吉调动西域各国共五万人马来迎接日逐王,以表示郑重其事。随后,日逐王所部被安置在黄河拐弯处的地方,也就是河套地区的黄河北岸。日逐王也改了称呼,变成归德侯了。

现在,匈奴被彻底驱逐出了西域,童仆都尉正式下岗。汉朝紧锣密鼓调整了在西域的布置。首先郑吉在轮台修筑乌垒城,作为西域都护府的驻扎地。同时把在渠犁屯田的车师民众又迁回故地, 所谓故土难离,车师故地也是战略要点不能废弃。在西域南路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屯田点:比胥鞬,在南路汉朝的控制就延伸到了莎车的附近。

自此汉朝总领西域,控制西域南北两道。西域都护府正式开张。

西域都护之开业大吉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单位。从性质上看与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西域都护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因而权力也更大。

那么西域都护府管什么?当然是西域。西域的范围可就大了去了。广义地说出了玉门关以后,能走到的都是西域,西域都护府都有权去处理。但是在西域都护府直接控制之下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西域三十六国。大概现在有玉门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这一片区域。当然,此时乌孙还没有还没有正式划入都护府治下。这一地区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王包括国内的许多官员都佩戴汉朝印信,或者是有质子在长安,这也是接受汉朝管理的一个标志。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完全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了。那么汉朝的丝绸之路到底怎么走哪?在西域境内丝绸之路南北两路起点都是楼兰,终点都是疏勒,也就是现在新疆喀什。从长安出发,经河西四郡出阳关到达楼兰,之后经西域南、北道到达疏勒,然后经大宛出境。西域南道始于楼兰,经且末、于阗、莎车到达疏勒,西域北道则经渠犁、乌垒城、龟兹、估墨到达疏勒。

汉朝出兵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断匈奴右臂,使匈奴在对抗中衰落下去。现在这个战略目标基本达到了。虽然匈奴还在大草原上苦撑,估计也为时不远了。

那么,都护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哪?郑吉原先是负责保护西域南路,现在连北路也归郑吉管,所以叫都护。可以从中看出汉朝对这两条路是何等关注,甚至超出了对匈奴的关注程度。那么一个问号就很自然的出现了:为什么?

是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虽然当领导的要高瞻远瞩,站在小山村,放眼全世界,估计郑吉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些;是为了往来使节畅通无阻?也是也不是。

虽然汉朝在西域有不少屯田据点,粮食基本可以自给,整体上西域都护府还是需要政府补贴的,属于扶贫对象。汉朝花费大量钱粮护路仅仅是为了保证往来使节畅通无阻,有些不可思议。考虑到这两条路的名字,背后的真正原因应该是贸易。

别瞎说了。汉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怎么能为了贸易而护路?而且,汉朝与西域的贸易是通过朝贡来实现的。不错,这些观点都对。但是朝贡贸易能有多大量,能满足从西域到罗马之间这么多人的需求,在世界上整出这么大动静?

这个量有多大?属于商业机密,估计现在肯定查不到。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同中国的丝绸交易花费巨额资金,已经引起了罗马当局的注意。

听起来有点匪议所思,在汉朝重农抑商外衣下有着这么急的暗流。汉朝从建国伊始确实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只是短暂的一瞥。秦以前是战国七雄并立,各国之间都有关卡,走一道得交一道税。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封而建之,割据一方。汉朝一统天下使中国商人真正享受了货同天下、畅通无阻的好处。所以在抑商下面反而是商业的快速发展。

西域都护之丝绸之路 (一)货通天下

当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就揭示了当时商业的这种独特情况。提倡农耕,说农民是老大哥,是国家栋梁;压抑商业,把商人列入贱民的行业。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农民生活困苦,商人生活富足,与法律的本意是大相径庭。

汉高祖给商人立了很多规矩,不允许干这个,不允许干那个。事实上根本执行不下去,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已。当时就有谚语: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舆论导向可见一般。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把一些重要的产业变成国营企业,铁盐公营,执行这个政策的却是两个大商人和一个商人后代: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和桑弘羊。

桑弘羊是洛阳商人的后代,十三岁的时候就以侍中的身份来到汉武帝身边。十三岁的孩子再有能耐毕竟是一个孩子,不可能通过考试得到这个机会;商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不可能得到官员举荐的机会,那叫官商勾结,总是要避嫌的。那么,很可能是花钱买来的。这都能做还有什么不能做?

当时的商业活动也是非常活跃,市场里的小商小贩就不用说了,随便倒腾个针头线脑的也能挣点零花钱。北军那是堂堂汉军的主力部队,有一个高级干部胆大,把北军的围墙打开做了个集贸市场。当然这个干部的最后结果就是被了砍头。这也说明经商的观念已经浸透到国人的骨髓。更加吊诡的是上级对这事没啥反应,下级军官胡建在部队列队的时候果断出手。斩他的理由也不是经商,而是不应该损坏围墙。

这些都是小买卖,看看大买卖。单单在大都市每年制造的运输工具,船加起来上千丈长,竹竿上万个,轺车上百乘,牛车上千两,这个量是非常大。现在汉军控制了西域,通向远方的财富之路大开,很难想象汉朝的商人会缺席。这方面的资料却少的可怜,只能从考古学家的成果里寻到些许蛛丝马迹。

有另一个信息也或多或少透露了当时的商业状况,那就是钱。从汉武帝开始在上林苑制造五铢钱,五铢钱的发行量很大。到汉平帝的时候,总共发行了二百八十亿万,考虑当时的生活水平,这个量是非常之大。钱是干什么的?贸易,没有发达的商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钱。

现在看看丝绸之路都通到哪。你在大海的这一边,我在大海的那一边。丝绸之路连着两个巨无霸:汉朝和罗马。这两大国家从未谋面,不是不想,而是被中间的几个国家隔住了。这里面包括沿途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走一路是交一路税,层层加价。这些国家是大赚中转之财。还有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国家就是印度。这条路就是从西域沿克什米尔南下到印度,然后走海路到罗马。当然还有一条到印度的路就是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这是早已经知道的。四川毕竟也是丝绸产地之一。现在丝绸之路才刚刚开通,远远没有发达起来。

丝绸之路嘛,主要销售的就是丝绸。那么,当时汉朝丝绸的年产量有多大,可以满足大量出口的需要。统计数字是不可能有了,只能猜一猜。

西域都护之丝绸之路 (二)绫罗绸缎

一提到古代中国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万事不用求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自己种地、自己种桑、养蚕、织布。电视剧里也有不止一个皇上的老婆也要亲自织布的镜头。皇后是不必要自己亲自织布的,亲自做是为了以身作则。农桑乃立国之本,领导老婆都不起带头作用,下面就会更离谱了,另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的贤德。

在那个时代女红、纺织都是女人必备的手艺,不会这个哪能嫁出去?肯定得当剩女,正经人家是不敢要。所以即使是豪门命妇、皇后娘娘,也都会这一手。有个大事小情拿着自己家生产的东西送个礼,也是挺体面地事。就像现在,聚会的时候拿着一篮子自己家后院产的水果,那是倍有面子的事。这里面包含的意思大了去 了。首先说明居住条件比较好,不住楼房,属于成功人士;虽然是成功人士,不是满脑子里铜钱,比较有生活情趣,志趣比较高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刘备不也种过菜吗?

实际上皇后确实不必要自己亲自织布。皇家有自己的服装公司专门负责四季的服装。西汉的时候皇室在长安设有东织室、西织室,在陈留郡襄邑、山东临淄也都设有三服官,专门负责为皇家生产衣服。这几处也就是西汉时主要的丝绸产地。

自汉武帝登基之后皇家服装厂的规模是逐渐扩大。从织布、印染到剪裁,各道工序都有员工数千人,每年的活动经费都要超过五千万钱。生产能力当然也是很强的,当年汉武帝巡游北方一路下来光赏赐用的丝绸就达一百万匹。不能不说是十分惊人。

当然这些东西再多也是给皇家用的,属于非卖品,最多只能通过赏赐这个窗口进入流通领域。真正为销售而生产的是私人织室的产品。

据《西京杂记》记载,当年大将军霍光的老婆霍显就以一万钱一匹的单价从巨鹿陈家买来二十五匹超豪华的散花绫。这个东西不是黄金包装,也不是随赠奇特物品,更不是炒作,而是本身就值这么多。一匹丝绸一般是四丈长,二尺二寸宽。一般情况下,一个织工十几天就能织出一匹,而像这样的产品一个织工花费六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匹,自然价值不菲。巨鹿陈家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一个私人织室。能生产出这么高档次东西的地方,规模一定小不了。

至于价格方面,产地不同、花色不同也不一样。价格从数百钱到上千钱不等。比较奇特的是丝绸是按斤论价,同样一匹丝绸越重的价值越高。这也可以理解,重的自然是织数多、密度高,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至于霍光家买的万钱一匹的宝货,就不仅仅是重量的问题,还包括独一无二的花色设计,属于名设计师的产品。所以说,有传言在罗马一磅丝绸就等于一磅黄金,想来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中国是丝绸的产地,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享受的,属于奢侈品。普通老百姓用的是布。这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衣服费用才是三、四百钱,还不到一匹丝绸的价格,怎么享受得起。要不是奢侈品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费尽心机地千里迢迢运到欧洲去。当然,汉朝从丝绸之路得到的也是同样的东西:各种各样的奢侈品。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西域。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通宝推:风中乱发,
家园 保证贸易的最佳途径是战争实力展示

丝绸之路打通,西汉和罗马之间距离上万里,但贸易却能顺利进行,沿途大小国家部落确不敢骚扰这条路线,那么合理解释是有一支军事力量对沿途各国进行过震慑,使他们基于畏惧而不敢动这些丝绸的主意。

从东方史料看,前60年西域都护正式设立。从西方史料说,凯撒穿丝绸出现在元老院是常见说法,是在这个时间之后。而卡莱战役是前53年,西方有资料讲罗马军在这次战役中第一次见到了丝绸。镶嵌金边的赤色丝绸军旗是罗马人第一次见识丝绸。所以,我就对卡莱的苏来拿私兵说很怀疑。一个部落私兵不但拥有远超罗马的强弓和海量弓箭,还有大量丝绸军旗,不合常理。

前53年乌孙分国已经完成,如果汉军是武力消灭乌孙亲匈奴势力,扶植解忧之子当大昆弥,那么前53年之前战斗应该早就结束,但正好有几个校尉的军队在赤谷(今天比什凯克附近),前54年秋克拉苏罗马大军越过幼发拉底河进攻安息,如果这时候安息王向西汉求救,西汉已经完成干涉任务的军队从比什凯克出发到卡莱(今天土耳其哈兰镇)并不太远,比从那回到长安近的多,路也好走的多。3校尉的军队(1.5-2万人)沿着当年波斯大流士修的帝国道路几个月就能从比什凯克到达土耳其中部。毕竟当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从西向东来到过比什凯克。前53年1月或者2月出发,6月9日克拉苏被杀,行军时间4个多月,也正好合适。

汉军秘密救援安息击败罗马主力以后并没有马上走,关于丝绸之路的很多问题双方可能还要谈条件,可能还要勘察道路,引领商队什么的。安息(帕蒂亚)肯定会答应西汉的条件,确保丝绸之路的顺利开通。这样安息王子到了前51年的时候,才能腾出手来反攻罗马叙利亚行省(不然前53年大胜后乘胜追击才合常理)。只是安息军的战斗力和西汉军的战斗力差距太大,3校尉(1.5-2万)的西汉远征军可以在一个下午就把克拉苏的11个罗马军团的10万大军击溃。而安息王子率领的大军,确被卡莱逃走的卡西乌斯用1万罗马军就击溃了。

家园 鲜花。

这个就有点揣测了。

实际上丝绸之路刚刚开通,有多大的能量还很难说,能通到那也不确定,汉朝未必有意愿为此万里远征。

不过还是要花。

家园 这个只是个假设

但从罗马,汉书和伊朗历史3边来看,这样解释很合逻辑。

尤其伊朗方面,指挥了超越汉尼拔战绩大战的将领就算被安息王杀了,他的事迹也会流传下来的。而不会是像现在,伊朗历史学家想考证到底苏莱娜是谁都很难。跟随苏莱娜的部队,他所在的部落,怎么可能不记录颂扬这一伟大胜利。但是,伊朗的历史,传说,史诗,神话里都找不到这个一个下午击败克拉苏的苏莱娜。尤其不歌颂击败罗马主力的事迹,这个不合常理。

罗马的记录里,所谓的苏莱娜私兵是击鼓鸣金,用金边赤色丝绸军旗,箭的数量海量,穿甲效果罗马人丛没见过。铁骑盔甲轻便但小克拉苏的高卢骑兵的矛无法刺穿。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五·王礼考十记载,“汉初节旄纯赤,武帝以卫太子持赤节,乃更节加黄旄。”

史记 《韩信破赵之战》

韩信使人闲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闲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这个金边丝绸赤军旗巧合的可能性太低了,安息就算能买来丝绸做军旗,但做成一个样式概率太小。再综合所谓苏莱娜私兵精良的武器,优秀的合成作战和指挥能力,所谓的苏莱娜私兵有可能是谁,就呼之欲出了。

家园 金边丝绸赤军旗?

很久不回帖了,不过看到您老人家这番言之凿凿的论断,还是忍不住出来说两句。

请问你这个金边丝绸赤军旗语出何典啊?没文献出处难道有实物证据?

,“汉初节旄纯赤,武帝以卫太子持赤节,乃更节加黄旄。”
人持一赤帜,

请问你老人家知道节、旄、帜的分别吗?知道这都指的是什么吗?还有丝绸做军旗?又是语出何典呢?

好好琢磨一下细节总不那么难吧,不要总是想当然好吧?遇到不懂的词翻翻古汉语字典就不会出这问题了。

其实你对狂王被刺分析的很不错了,可惜很多细节你没弄清楚,尤其是地理环境和你实际想要的行军效果差距太大,导致很多不错的想法出了偏差。

预研究中亚历史,先研究中亚地理变迁,这是中亚研究绕不过去的课题。你离开了实际的地理限制,就很容易变成穿越了。

家园 前53年1月或者2月出发?

问你个问题,请问一下汉军什么时候翻越葱岭?从哪个山口出去呢?至于其他在新疆的行军路线和时间,我就不问了。你能把这个时间自圆其说,我就佩服你。给你个提示,请注意地形、气候还有当时军事政治的结合,综合考虑一下。

还有就是你所说的贸易畅通,你仔细看看丝绸之路的变化,然后延伸一下看看汉代以后的情况,也许你就有新看法了。

丝绸之路并不是从张骞才开始的,在之前,这条贸易之路就存在了,蜀锦已经在中亚很受欢迎了。而丝绸在中国有过泛滥的时间,只是因为中亚商人需要,发现可以用它换马匹玉石等需要的东西,丝绸才变成官方管制的重要物品,丝绸技术成为商业秘密。而这,也不是在汉代才如此的。

想当然的认为希腊人第一次见到丝绸就等同于中亚第一次见到丝绸,那是很没意思的臆断。

3校尉的军队1.5-2万人?汉代校尉能掌握多少兵,去看看汉书关于兵制的研究再说吧。

家园 你关于丝绸贸易一段有点问题

郑吉时代,丝绸是否到了罗马还是个疑问,如果前53年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丝绸,那丝绸最大的客户应该是波斯那地方。

那个朝贡是很可笑的,仔细看看朝贡的频率,你就会发觉很多使团都是假的。

西域到底有多大,汉书有明确记载,三十六国都是哪几个,地理怎么判断,问题都不大。肯定一点的是,没有你说的那么大,还有乌孙不属于西域都护府的地盘。

家园 先回答你丝绸旗的出处。

资料出处,是大黄网友发现的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34747

As they charged the Romans with their drums sounding, they unfurled their banners. These were of a gleaming, shimmering material such as Roman had never seen before, brilliant in color, embroidered with gold. Shining like fire, the banners spelled power and invincibility.

这段描写非常的具体。这本书应该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吧,反正是欧美人写的。

节、旄、帜的细节就不争论了。如果将来有西汉军旗实物出现,就解决了。卫太子叛乱的时候,旗帜符节一类的都很全,你们就是愿意扣字眼说只改了旄就是旄吧。让在几天巷战中的双方士兵打着完全一样的军旗,穿着一样的军服冲锋去吧。

中亚地理,您老去过没有?新疆是新疆,中亚是中亚,新疆不好走,未必中亚就难走。难道因为秦岭蜀道难,所以长安附近就都是山路了?关中平原就是高原了?

家园 好,这个看你能不能挑出错来。

先上图。

[IMGA]点看全图

[/IMGA]

军队从玉门或者都护走北路或者南路到疏勒(喀什)。然后从喀什经过吐尔尕特口岸(东经75°23′,北纬40°30′,海拔3795米)过葱岭。图上的红色部分是这条路海拔最高的部分了。3795就是高点了,过了口岸,进入吉尔吉斯斯坦以后,海拔迅速下降。黄色部分都是2500米以下了。整个道路基本平整,过天山都有山谷。(经过伊塞克湖后要在2边的红色山谷里走上百公里,赤谷的名字应该来源于此)。

整个道路难走的就是境内从喀什到口岸那段,老口岸附近1,2百里最难走,海拔最高(但路途都平坦)。如果你用googel earth, 沿着吉尔吉斯的A365公路,上边的照片很多,过了口岸以后,很快就是草原了。环境大大改善,路上还经过几个河谷城市(At-Bashi,Nayrn 纳轮, 泰莱克等)。可以说,这条路,出了今天的中国国境,再走个几十里就是海拔不超过2500,的草原行军了。

贴几张路上的情况照片。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校尉

将军以下的中级武官称校尉,相当于郡一级武职;其次是都尉,相当于县一级武职。

这是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 上的说法,您老要推翻他,我欢迎。

米兰遗址(伊楯), 汉代水浇耕地45000亩,级别就是都尉,居延也是都尉。陈汤4万军队分六校尉。那么3校尉军队您老认为大概是多少?

至于丝绸,中亚之类的。我关心的是金边丝绸赤军旗的形制,不是丝绸本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按照汉书记载明确不属于都护府的

“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

家园 抠字眼?

既然说到抠字眼,那就再抠一次。请问泉畔,这个人记述的哪个字眼指名说这是汉军的旗帜的?

旗旄不分,你怎么研究旗帜形制?拜托,这两种是有明确定义的好吧,你以为换个旄就是加了金边,你还真敢说啊。

中亚我没去过,新疆基本转遍,中亚好走不好走我不敢说,不过可惜的是所有前往中亚的中国人绕不开新疆,绕不开葱岭,你解决不掉这段路程的困难,你怎么奢谈进军中亚和西亚?难道你飞过去?

家园 请问这个山口在过去没修通公路的时候哪个季节通行?

我先不说古代走不走这个山口了。就问你这个山口在有公路之前什么季节能走?要多长时间通过?

中亚你不谈丝绸,就谈丝绸军旗,难道你以为中亚在公元前53年前没有过丝绸?丝绸只有中国人有?

中亚有丝绸就有可能有丝绸军旗,这个逻辑你应该不反对吧。

家园 后面应该还有关于乌孙的

乌孙属不属于都护府是有明确记载的,后世考证也很明确的。这段历史得把关于西域的所有历史人物和地理对上才行

家园 汉军应该是早就在赤谷的。

汉书 券96

。。。。

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耆国。还为谒者,尚未知名。

这段说明汉军在乌孙打过仗是毫无疑问的。就是战争时间和规模的问题。常惠的3校尉在西域传里出现过2次

常数千骑往来守车师,吉上书言:“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公卿议以为道远烦费,可且罢车师田者。诏遣长罗侯将张掖、酒泉骑出车师北千余里,扬威武车师旁。胡骑引去,吉乃得出,[COLOR=red]归渠犁,凡三校尉屯田[/COLOR]

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留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从西道以击匈奴。汉许之。于是汉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车师王得近汉田官,与匈奴绝,亦安乐亲汉。后汉使侍郎殷广德责乌孙,求车师王乌贵,将诣阙,赐第与其妻子居。是岁,元康四年也。其后置戍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

这一段很有价值,常数千骑往来守车师,兵力规模有了。

归渠犁,凡三校尉屯田。常惠率领酒泉张掖的大军“出车师北千余里,扬威武车师旁”。然后3校尉军队屯田渠犁。

"汉使侍郎殷广德责乌孙,求车师王乌贵,将诣阙,赐第与其妻子居。是岁,元康四年也。其后置戍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

这里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元康四年是前62年。如果是汉军大举屯田渠犁,然后再派"殷广德责乌孙,求车师王乌贵"是比较合理的。乌孙交出乌贵的时间就是前62年。戍己校尉屯田车师故地的时间也应该就在这1,2年。后边前60年,匈奴日逐王投降

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这段和前边的引用合起来以后很能说明问题。神爵二年是前60年。如果这时候常惠的3校尉军队并没有撤离渠犁,那么加上车师(吐鲁番盆地)戍己校尉,莎车(喀什)屯田校尉,米兰遗址(伊楯都尉)。 西汉在前60年这个时间点上,新疆地区的兵力部署就是5个校尉加至少一个都尉。这个兵力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很有可能驻军规模超过了3万人以上。

考虑到郑吉在忙于安置日逐王,那么汉朝到前59年以后,开始策划进行解忧刺杀行动是比较合理的。我感觉解忧刺杀的时间点应该是前59-55 之间。 刺杀失败后,郑吉,常惠都到了赤谷,汉朝西域三巨头(加解忧公主)凑齐了。

元康二年(前64年),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原聘马、骡各千匹。”

使长罗侯光禄大夫惠为副,凡持节者四人,送少主至郭煌。未出塞,闻乌孙昆弥翁归靡死,乌孙贵人共从本约,立岑陬子泥靡代为昆靡,号狂王。惠上书:“愿留少主郭煌,惠驰至乌孙责让不立元贵靡为昆靡,还迎少主。”事下公卿,望之复以为:“乌

孙持两端,难约结。前公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竟未得安,此已事已验也。令少主以元贵靡不立而还,信无负于夷狄,中国之福也。少主不止,徭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之,征还少主。

这里一是乌孙求婚是前64, 而萧望之这个四十余年。这句太有用了。解忧出嫁是前100年,四十余就是前50多年。“少主不止,徭役将兴“ 这句话里战争的味道已经很浓了。当然,儒生们是最讨厌打仗的,后边肯定是一堆大道理。这里还说明一个问题,狂王登位的时间应该是前60以后。

后边就是解忧刺杀了。刺杀之后汉朝先是送医送药的安抚,又是"坐知狂王当诛,见便不发,下蚕室".那么合理解释就是解忧刺杀在匈奴大内战爆发前,当时汉朝有所顾忌,所以采取了安抚为主的政策。匈奴大内战后(前57年),那么汉朝内部处理季都等人的同时,汉军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前57-55年之间展开的。

从汉朝前边的作战规律看,郑吉在解忧刺杀失败后赶到先解围,然后屯田积谷。后边的夏天常惠的3校尉军队,屯田校尉,戍己校尉,伊楯都尉等地方的西汉屯田军主力可能会陆续通过吐尔尕特口岸开赴今天比什凯克附近地区(吐尔尕特口岸官方主页上都有历史上是汉朝重要口岸的介绍)。辛武贤的1.5万人是预备队,可能是因为汉军西域军主力长时间逗留中亚,朝廷担心新疆东部空虚所做的军事调动。复为破羌将军也能说明问题,汉军的将军名字普遍以作战目的地命名(比如贰师将军,浦类将军,度辽将军等),如果辛武贤是攻打乌孙的,赤谷将军一类的更合理些。

那么时间顺序也就理顺一下。解忧刺杀 前59-58年发生。 狂王泥靡刚被亲匈奴势力推到王位上,屁股还没做热。汉使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是假,按照宣帝密旨,刺杀泥靡是真,本来打算趁泥靡立足未稳,刺死他然后让元贵靡继位。结果行动给搞砸了。

前59-58年, 郑吉率领军队解围赤谷。这期间汉朝采取安抚策略,刺杀被说成是解忧公主的个人行为。揪住解忧公主的头发做样子给乌孙人看也是宣帝的意思。当时匈奴威胁还在,汉朝还不想大动干戈。但有2手准备,屯田和增兵已经开始。

前58-57年,赤谷屯田,后勤准备。

前57-56年,匈奴大内战开始后。汉宣帝决心彻底解决乌孙问题,政策转向。奉旨慰问安抚狂王的使臣基本都杀了。常惠率领汉军西域军主力开赴楚河平原地区,汉军兵力规模可能4-7个校尉左右(2.5-4.5万人)。加上亲汉的和效忠解忧公主的当地乌孙兵力,军事优势就有了。战斗打响,辛庆疾立功了。

前55-54,大规模战斗基本结束。乌孙亲匈奴势力撤退到山区打游击。汉军兵力不足,难以彻底剿灭。这时候分国方案就出笼了,双方肯定要讨价还价一下,上甘岭一类的小战估计也难免。辛武贤1.5万人在前54年作为预备队被部署到敦煌,也是用来威吓乌孙抵抗力量的。

前54年夏秋,双方谈判完成,乌孙亲匈奴势力接受战败现实,自请小昆弥。冯瞭亲自回长安朝见汉宣帝,盖章,办手续。这个时候,安息的求救使节也来了。也许安息求救使节就被冯瞭带回了长安。

前54年秋,克拉苏11个罗马军团大军越过幼发拉底河,罗马东征安息战斗打响。罗马顺利占领大片安息土地,安息军队没有像样的抵抗。

前54年冬,宣帝秘密下诏书给赤谷汉军远征军,救援安息。乌孙分国正式方案暂缓公布(担心方案公布引发反弹)。

前53年冬春,赤谷汉军2-3个校尉部队秘密西行(应该还有2-4个校尉的军队留守赤谷),前53年1-2月,汉军开始6-7千里的行军。行军路线先经过西域属国大宛,接着进入安息境内。在木鹿(Mary)被安息东部诸侯苏莱娜家族的人接应,进行几天休整,更换服装等做些掩饰工作(所以木鹿有木鹿造武器击败克拉苏的说法)。学习欺骗罗马人的少量安息西部语言(卡莱战斗中的顶不住了,快跑一类的),其后在苏莱娜引导下在3-4个月时间里抵达卡莱。6月9日,罗马11个军团在一个下午的正面战斗中被1万所谓苏莱娜私兵彻底击败,克拉苏战死。

前53年夏秋,宣帝得到战报后公开乌孙分国方案,让冯夫人回赤谷宣布。解忧之子掌控6万户,控制赤谷。原亲匈奴势力4万户。

前53年秋冬-前52年,乌孙亲匈奴势力对分国方案不满(有所反复。汉军远征军返回后又进行了一下弹压行动。(悬泉汉简里有冯夫人不停换马往来的记录,应该是形势有变,再回长安汇报)。

前52-51年

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

因为分[COLOR=red]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COLOR] 元贵靡、鸱靡皆病死,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

汉朝彻底处理了乌孙问题(可能又发生了比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亲匈奴势力的主力被彻底歼灭,亲汉势力也遭遇了重大损失,所以后来致支单于崛起的时候,乌孙就没任何抵抗力)。解忧公主的使命完成,请求返回。

前49年,公主回到长安。汉军远征军主力,应该也撤回了。

家园 你说了半天,还是没回答我问的问题

什么季节翻越这个山口?就按你所说,汉军已经驻扎到葱岭以西了,那么传令人什么时候越过葱岭传令的呢?即便是使节前往传令,也得有个时间翻越这个山口吧。我就问你这个问题,你先解决掉再说。

更别说你的驻军位置对不对了。

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啦,你的那一套理论已经根深蒂固了,多说也没用。另外,我退出史话了,这是最后一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