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继续整理】汉代的空间与行军速度 (不做任何分析) -- 老芒

共:💬92 🌺1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劝您老一句,博学之后,就是审问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博学以后,是需要审问的。 今天孔雀河和汉朝的孔雀河的流域差距是巨大的

家园 我有说过没区别吗?

我问的可都是当时如何啊,我什么时候说过现在走如何如何啦?我所有前提都是当时如何如何,难不成我在陪你穿越不成?

我都说啦所有你的前提都承认啦,你怎么还在这浪费时间呢,赶紧去划线吧,划好了线您老那伟大行军不就成立了嘛。您还有时间在意这些?这在您看来不都是不可承认的东西嘛。

不要再回我的帖子啦,您划好线开新帖说明您那伟大构思就成啦,我这都是错误,哪能耽误您宝贵时间呢。

家园 韩琦死了快1000年了,不会告你诽谤

就算你转进到宋朝是个坏朝代,也不能改变你根本没看宋史相关篇章,就在柏杨胡说八道的基础上(可能还是从网上其他文章看的)添油加醋,对所谓的“韩琦七策”进行歪曲评价的事实。

错了就是错了,文过饰非只能让人看笑话。

家园 你这个数字是不可能的。

你以为30公里只是“也就”?你自己走几天就知道了。

有畜力也不一定快,马稍微快点,但长时间长途行军与人步行差不多,区别也就是人没有步行累,还可以多带点东西。马是种很娇贵的牲畜,如果侍候不好还不如步行。好象是中国农运会,10公里越野比赛就有几匹马累死。

  马车、牛车比骑兵就慢多了,当时的马车也是木轮,木轴、木轴承,全凭上了油硬磨,速度快了车轴很快就会磨坏,你看到那电影上战车冲锋只能持续很短时间。牛车俺在插队时赶过,就更慢了,一天能走20公里就很不错了。

  说汉军的机动能力比PLA强是没有根据的。

家园 现在您明白我为什么不屑给他拿证据了吧

此人完全以颠倒黑白为目的,证据对这种人是没有作用的。

居然连那么荒谬的“汉军的机动能力比PLA强”都能说出来,您觉得我还需要以常理来对待他吗?

家园 开玩笑,飞碟这种落后的东西也好意思拿出来说。

人家是走次元门的,ok?

做飞碟太掉价了。

家园 照你这么说,长征是假的。

 

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一年时间,准确的说370天时间,行军加打仗,25000里,平均每天67.56里,这还是在蒋委员长的重重包围和不断战斗中实现的,还要翻雪山,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红军就是靠2条腿走路的不是?

你说牛马娇贵,那一天30公里,按一天行军8-9小时算,时速3.5公里左右,3。5公里每小时能把轴承磨坏了?人正常行走的时速大概是5公里小时,有负重慢点,长途走再慢点。但平原行军,一天30公里要是都不可能,未免太慢了点吧。战马不驼人,人员辎重基本在车上,牛车,马车一小时走个3.5公里可能否?

河里有没有家是农村,家里有马车,牛车的,介绍一下一天大致能走的里程把。

另外蒙古骑兵的攻击速度能达到一天90-95公里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 远距离行军加上超机动性,难怪蒙古军队能席卷亚欧。

当然,你可以说游牧民族有优势,但是汉武帝时代的军事策略就是,“寇可往,吾亦可往”。就是说匈奴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汉军深入漠北,主动寻歼匈奴主力,你要是跑的比人家慢,那人家只要和你兜圈子,你就永远找不到人家。当时汉匈大战的客观实际,要求汉军具备和匈奴军队同样的机动性,不然怎么深入人家地盘打仗?

通宝推:风中乱发,
家园 直线带来的问题

图片里边标出了五原和乌兰巴托,两者直线距离720公里

我的计算采用的数据是:

五原, 41.12N,108.28E

乌兰巴托, 47.92N,106.92E

计算所得大圆距离是:763km,相当于汉里1835里。

【汉里我是按一步六尺,一里三百步算的。即1汉里=1800尺=23.1cm*1800=415.8m。也就是1汉里 = 0.4158km, 1km = 2.405汉里。】

土拉河紧贴乌兰巴托市南缘流过,城市中心到河流的距离,连5km都不到。

注意,1835汉里是大圆距离,根本不考虑任何地形,至于水源等,也不在考虑之列。

按照这个直线距离,是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您的想法才具有可能性:

1)光禄塞必须位于五原到乌兰巴托大圆一线上,距乌兰巴托约333km(800汉里)的地方。

2)大圆线所经过的地方,草原不能有不适合人类马匹通行的沼泽,戈壁不能有不适合人类马匹经过的乱石滩,沙漠不能有高低起伏大的沙丘,非草原戈壁沙漠的地方,地形也不能有较大的高低起伏。否则,里程必然要延长不少。

3)汉军必须配有和GPS相媲美的导航工具。

4)水源必须较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旁。

您可能觉得这些条件可以同时满足,我可能性非常小。这些条件都是由“直线距离”带来的,任何不能满足直线的情况,对您的观点都是一种削弱。

另,丹余吾水就是余吾水,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证据?

最后,我建议,在相互讨论的过程,若可能,最好不要把别人称为“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有不同意见,可以用事实和逻辑来表示。就是称呼对方一百次“那帮中国专家”,我觉得并不能为自己的文字增色一分。您觉得呢?

家园 行,那我把这七条收回行不?

既然你说韩琦没说过,那我收回行不行?但我对宋朝的看法不变。

不过,貌似无风不起浪,虽然我没查到宋史细节,但

外链出处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他对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韩琦最终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这是十分可悲的。同样,在对外关系上,韩琦一改从前的强硬立场而日趋软弱妥协。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韩琦上疏神宗,认为宋在边防策略上主动进攻,积极防御,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以换取边境安宁,求得暂时苟安。

看来,有七事致“契丹之疑”这个说法是存在的,只是细节是否准确了。

另外,好水川之战后,人家西夏人也写了诗投射到宋境来了,怎么写的

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十分猖狂,使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

家园 长征可以说是在逃命。

走到最后减员了超过90%,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疲劳而减员的。而且不是所有长征部队都走了两万五千里,是其中走得最长的有两万五千里,只占走完全程的少部分。

  我只说马娇贵,没说牛娇贵。马短时间可以很快,但连续行军十几天以上比人快不了多少。一天三十公里是太慢了,但这是在现代条件下,至少得有砂石路面的路,汉朝可没现在这么好的路,还没算遇上雨天。

  牛车一小时走不到3.5公里,也就是悠闲地散步的速度。

  这些牲畜不象汽车,只要有油有水就能开。牲畜还得一天喂好几次,中途得休息,还不能太累了,与人一样十几天就得休整。

  我在牧区赶过牛车,在牧区和铁路工程队都跟过马车,这些牲畜的能耐我很清楚。

  蒙古骑兵每人都有两三匹马,当然速度快,就这样蒙古

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
排过这个时间马就得休整,实际上就是放出去养肥,这一养就得半年以上。

  

  举个马娇贵的例子,我们单位有一人,他父亲生前是PLA干部,他借此联系部队马场支持他骑马周游国境线。骑的都是部队军马,骑疲了就换,沿途都有部队战士陪同支援,就这样陆地边界走下来死了四五匹马。海岸线没走成,因为没法解决马的后援、喂养问题。

家园 但中央红军两万五还是可信的

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到陕北吴起镇,中间四渡赤水一类的周折很多,2万五还是可信的。

30公里一天,还是可以修整,喂养的。而且汉武帝那么重视马政,就是因为知道马的好坏和重要性对战斗的决定意义。所以汉军才会2人一马,4人一车的编制,后勤队伍里的牛车可能不比战马少多少。步卒步行,骑兵乘牛车(2个骑兵一车,车后边栓2匹战马),步兵的装备和军队补给放在其他牛车上。在低风险区域大部分士兵不披甲,只有少量警戒部队披甲,斥候骑兵对周围进行不间断侦察。接近战区后,骑兵牵着马前进,步步披甲。队伍阵型调整,放在车上的弓弩刀枪全部在士兵手上。

行军过程中,汉军后勤分队提前到前边去准备草料水源等,沿途属国(大宛),受援国(安息)必须提前准备好大军需要的各种补给。以当时汉军刚差点灭国大宛不到50年,安息面临罗马灭国之战的形势,汉军沿途获得比较好的补给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行军时间一天8-9小时,3.5公里/小时,中间吃饭,休息,喂养牲畜2小时。中亚地区比什凯克纬度比较高,接近北纬42(北京39.5), 它12月22日的日照时间应该小于9小时,但1-2月份也会有接近10个小时左右。而杜尚别,木鹿等中亚地区,北纬37-38,2,3月份日照时间会有11个小时左右。

家园 指出一点,长征的两万五千里不是自己走出来的,是被打,

被追击出来的。江西的瑞金到陕西的吴起镇并不需要走两万五千里(才能到)。

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的长征转战,自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出发时8.6万人,到1935年10月进入陕北时部队只剩6000人。
这样的行军,除了逃命,是不会被正常的军事将领选择的。(和自杀有区别吗?)要知道,如果一个部队在战斗中减员超过半数,一般就称为没有战斗力了,是要被换下了休整的。当然长途奔袭可接受的损失率可以更大些,但像长征这种损失率(90%),到了目的地还能打原来预想的仗吗?

家园 中央红军1935年10月进入陕北时是两个军团加中央纵队。

  另还有两个军团与四方面军在一起,这也有几千人,所以到那个时候一方面军和中央纵队大约还剩下一万人左右。

  但长征途中一方面军也在不断地招兵,我原所在单位的院长就是在贵州跟上红军的,所以一方面军在整个长征中损失率应该在90%以上。

家园 这句话证明了您对宋史的了解

“宋朝如果真的这么好,那么好,就不会老出陈世美,西门庆,高衙内,潘仁美这些老百姓口中的奸佞”

真是高

家园 再次证明你的历史知识是野路子来的

有空去看互动百科一类的东西,为什么不直接看宋史韩琦传?很难找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