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9) -- 唵啊吽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不求甚解地打个马虎眼,这一章意思大概是这样:居功自傲还不如没有功劳,恃能逞强终不得长久。金银财宝都是身外之物。富贵而骄没有好下场。功成身退才是福气。
《道德经》著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史记》记载老子出函谷关,被守关的关令尹喜敲他竹杠,非得要他写一篇文章留下才放行,于是有了这篇《道德经》。按照《史记》的这个说法,《道德经》倒是官场腐败假公济私敲诈勒索出来的伟大著作了。百度百科说“老子”似是《道德经》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也就是说《道德经》出自许多不同的作者。而老子原来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春秋时期霸主挟天子以另诸候,朝廷实际无事可做,有如今天英女皇一样,有仪式是被请出来点缀一下,所以老子有大把时间浏览古籍,这《道德经》或许是集先贤大成,博大精深而不免鱼龙混杂。前半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与前八章的古朴行文相衔接,后半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却忽然变成牧师布道劝世说教了。这忽兀的行文风格变化很可能是注释者或传抄者的痕迹,不过这只是个无法证实的网友的感觉和笔者的共鸣。
纸的规模生产发生在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以后。而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于公元1040年左右。所以,古代书籍流传以抄传为主要途径。古代也没有版权著作权之说,而公元前500年左右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字形没有一定规范,传抄添油加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今天通用的《道德经》版本是王弼(公元226-249)版,王弼是三国时代的人,距老子时代已经有700多年间隔了。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年代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应该在汉文帝刘恒之前,应为“道可道,非恒道”没有避讳。郭店楚简《道德经》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是现在保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书了。无论帛书版还是竹简版《道德经》这章的后半部都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但就算是竹简版《道德经》也是老子两百年以后的传抄本了,在春秋战国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传抄了200年,难免会夹入传抄者的注释,这一章前后两半有突兀的变化,后半像是狗尾续貂,很可能是抄传夹带。
按《史记》记载老子作《道德经》上下两卷,我估计是以前竹简卷起来,五千言得分两卷才方便。后人有尝试把上卷分为《道》经,下卷分为《德》经。或者说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这可能是把古代竹简编串技术的结果作为作者章篇布局的构思,如果把《道》和《德》分开的话,我们读到这第九章,就应该是《德》章,而前八章是《道》章。前八章反思《道》,这一章教化《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八章求善,这一章求福。这一章主题是知足是福,有趋吉避凶的指点迷津的味道。精神层面来说,求福与趋吉避凶的层次不如求善的层次高。这一章是讲洁身自好的行为,没有讲社会效果。只论怎样对自身好,而不论对社会是否有益。
――――马王堆帛书本《道德经》约公元前200年左右――――
(1)第壹章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 名天地之始也 有 名万物之母也
故 恒无 欲以观其眇也 恒有 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2)第贰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 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3)第三章
不上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4)第肆章
道冲 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兮 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5)第伍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 不如守于中
(6)第陆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其若存 用之不堇
(7)第柒章
天长 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8)第捌章
上善 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天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9)第玖章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葆也 金玉盈室 莫之能守也 富贵而骄 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10)第拾章
戴营魄抱一 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 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 能无疵乎
爱民活国 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毋以知乎
生之 畜之 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 是谓玄德
(11)第拾壹章
卅辐同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 当其无 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 当其无 有室之用也
故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2)第拾贰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 五音使人之耳聋 五味使人之口爽 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13)第拾三章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爱己身以为天下 女何以寄天下
(14)第拾肆章
视之而弗见 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 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 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一者 其上不谬 其下不惚 寻寻呵 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 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第拾伍章
古之善为道者 微眇玄达 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 故强为之容 曰 与呵 其若冬涉水 犹呵 其若畏四邻 俨呵 其若客 涣呵 其若冰泽 沌呵 其若朴 湷呵 其若浊 旷呵 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 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 故能蔽而不成
(16)第拾陆章
致虚 极也 守静 督也 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 曰静 静 是谓复命
复命 常也 知常 明也 不知常 妄 妄作 凶
知常 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殁身不殆
(17)第拾柒章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 亲誉之 其次 畏之 其下 侮之
信不足 案有不信 猷呵 其贵言也 功成事遂 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8)第拾捌章
故大道废 案有仁义 知慧出 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 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 案有贞臣
(19)第拾玖章
绝圣弃知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 以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20)第贰拾章
唯与诃 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 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 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 其未央才 众人熙熙 若享于太牢 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佻 若婴儿之未咳
累呵 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 惷惷呵 鬻人察察 我独闵闵呵 忽呵 其若海 望呵 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 我独顽以鄙 吾欲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21)第贰拾壹章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
道之物 唯望唯惚 惚呵 望呵 中有象呵 望呵 惚呵 中有物呵 幽呵 冥呵 中有请呵
其请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 以此
(22)第贰拾贰章
炊者不立 自视者不章 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 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23)第贰拾三章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视故章 不自现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几语才 诚全归之
(24)第贰拾肆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冬朝 暴雨不终日 孰为此 天地而弗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 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 道亦失之
(25)第贰拾伍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萧呵 寥呵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26)第贰拾陆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官 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
(27)第贰拾柒章
善行者无辙迹 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 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 而无弃人 物无弃财 是谓袭明
故 善人 善人之师 不善人 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知乎大迷 是谓眇要
(28)第贰拾捌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恒德乃足 恒德乃足 复归于朴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29)第贰拾玖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 神器也 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陪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太 去奢
(30)第三拾章
以道佐人主 不以兵强于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 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 不以取强焉
果而勿娇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不得已 居是 谓果而不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蚤已
(31)第三拾壹章
夫兵者 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 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 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铦袭为上 勿美也 若美之 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 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 丧事上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居之也 杀人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 以丧礼处之
(32)第三拾贰章
道恒无名 朴虽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俞甘露 民莫之令 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 猷小谷之于江海也
(33)第三拾三章
知人者 知也 自知者 明也 胜人者 有力也 自胜者 强也 知足者 富也 强行者 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 久也 死而不忘者 寿也
(34)第三拾肆章
道泛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35)第三拾伍章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泰 乐与饵 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 曰 淡呵 其无味也 视之 不足见也 听之 不足闻也 用之 不可既也
(36)第三拾陆章
将欲拾之 必古张之 将欲弱之 必古强之 将欲去之 必古兴之 将欲夺之 必古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7)第三拾柒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地将自正
--【德 经】--
(38)第三拾捌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 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扔之
故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而取此
(39)第三拾玖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谓天毋已清 将恐裂 谓地毋已宁 将恐废 谓神毋已灵 将恐歇 谓谷毋已盈 将恐竭 谓万物毋已生 将恐灭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 将恐蹶
故 必贵而以贱为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 侯王自谓 孤 寡 不谷 此其贱之本与 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 珞珞若石
(40)第肆拾章
上士闻道 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费 进道如退 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 道褒无名 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41)肆拾壹章
反也者 道之动也 弱也者 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42)第肆拾贰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 唯孤 寡 不谷 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 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43)第肆拾三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44)第肆拾肆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45)第肆拾伍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 大巧如拙 大辩如讷 躁胜寒 靓胜炅 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46)第肆拾陆章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恒足矣
(47)第肆拾柒章
不出于户 以知天下 不窥于牖 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 其知也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弗为而成
(48)第肆拾捌章
为学者日益 为道者日损 损之有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也 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 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9)第肆拾玖章
圣人恒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德善也 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 詥焉 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 圣人皆孩之
(50)第伍拾章
出生 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人之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
盖闻善执生者 陵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揣其角 虎无所措其蚤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无死地焉
(51)第伍拾壹章
道生之 而德畜之 物刑之 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也 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 畜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弗有也 为而弗恃也 长而弗宰也 此之谓玄德
(52)第伍拾贰章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堇 启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棘
见常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毋遗身殃 是谓袭常
(53)第伍拾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也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民甚好解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食而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盗夸 非道也
(54)第伍拾肆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 其德乃真 修之家 其德有余 修之乡 其德乃长 修之国 其德乃夆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兹 以此
(55)第伍拾伍章
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弗蜇 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耰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亡
(56)第伍拾陆章
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
塞其兑 闭其门 和其光 同其尘 挫其锐 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57)第伍拾柒章
以正治邦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夫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而国家滋昏 民多伎能 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 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欲无欲 而民自朴
(58)第伍拾捌章
其政闵闵 其民屯屯 其正察察 其邦缺缺
祸 福之所倚 福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悉也 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 兼而不刺 直而不绁? 光而不眺
(59)第伍拾玖章
治人 事天 莫若啬
夫唯啬 是以蚤服 蚤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氐 长生久视之道也
(60)第陆拾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 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 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61)第陆拾壹章
大邦者 下流也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 则取小国 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于大邦
故 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故 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 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 则大者宜为下
(62)第陆拾贰章
道者 万物之注也 善人之宝也 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卿 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 不若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谓求以得 有罪以免与 故为天下贵
(63)第陆拾三章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 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 为大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猷难之 故终于无难
(64)第陆拾肆章
其安也 易持也 其未兆也 易谋也 其脆易判 其微易散
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 作于毫末 九成之台 起于蔂土 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 故无败也 无执也 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 恒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若始 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 而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65)第陆拾伍章
故曰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也 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 邦之贼也 以不知知邦 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 此谓玄德 玄德深矣 远矣 与物反矣 乃至大顺
(66)第陆拾陆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也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 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非以其无诤与 故天下莫能与争
(67)第陆拾柒章
小邦 寡民 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邦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8)第陆拾捌章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 己愈有 既以予人 己愈多
故 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为而弗争
(69)第陆拾玖章
天下皆谓我大 大而不宵 夫唯不宵 故能大 若宵 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 故能勇 俭 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事长 今舍其慈 且勇 舍其俭 且广 舍其后 且先 则必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健之 如以慈垣之
(70)第柒拾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弗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诤之德 是谓用人 是谓肥天 古之极也
(71)第柒拾壹章
用兵有言曰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吾不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执无兵 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 无敌近亡吾葆矣 故乘兵相若 则哀者胜矣
(72)第柒拾贰章
吾言甚易知也 甚易行也 而人莫之能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 事有宗 其唯无知也 是以不我知 知者希 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73)第柒拾三章
知不知 尚矣 不知不知 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 以其病病也 是以不病
(74)第柒拾肆章
民之不畏畏 则大畏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 毋猒其所生
夫唯弗猒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 自爱而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75)第柒拾伍章
勇于敢者则杀 勇于不敢者则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战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单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76)第柒拾肆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民恒且畏死 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 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 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斫也 夫代大匠斫者 稀有不伤其手矣
(77)第柒拾柒章
民之饥也 以其上食税之多也 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 以其上之有以为也 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也 以其求生之厚也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贵生
(78)第柒拾捌章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月亘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曰 坚强者 死之徒也 柔弱微细者 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恒 强大居下 柔弱细微居上
(79)第柒拾玖章
天之道 犹张弓者也 高者印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故 天之道 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唯又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也 若此 其不欲见贤也
(80)第捌拾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胜刚也 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 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言云曰 受邦之垢 是谓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 是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81)第捌拾壹章
和大怨 必有余怨 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右介 而不以责于人
故 有德司介 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 恒与善人
――――郭店楚简《老子》约公元前300年――――――――――――
一、《老子》甲本
上
1.1.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屈,動而愈出。
2.1.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
3.1.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3.2.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3.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4.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下
4.1.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贌o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有乎屬:視素抱樸,少私寡欲。
4.2.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罪莫厚乎貪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4.3.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4.4.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混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4.5.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恒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4.6.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4.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4.8.道恒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4.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5.1.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忠病F浯嘁玻足病F湮⒁玻咨⒁病橹镀錈o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2.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3.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盜俣嘤小J且月}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二、《老子》乙本
1.1治人事天莫若嗇。天唯嗇,是以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之法】,長生久視之道也。
1.2【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1.3. 絕學無憂。唯與阿,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1.4.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驚】?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2.1.上士聞道,僅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類,進】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愉,大方無隅,大器慢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善始且善成。】
3.1.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侮。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來。
3.2.大盛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盛若詘,大直若屈。
3.3.燥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三、《老子》丙本
1.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
2.1.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3.1.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4.1.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郭店楚简《道德经》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几乎算不上是同一著作了,如果不是核心思想大体一致的话。看来理解《道德经》还真不能太注重字面的细节,大概差不多就行了,这也符合大多数人理解的《道德经》的本意。所以吽兄这篇上来就说
另外,吽兄提到不同的章节讨论的主题不同,有精神、社会层面的,也有个体层面的。但总体而言,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我有时侯愿意统一解释为“保持距离,淡化矛盾”。
这个是俺的感觉,俺是你的网友,俺是吽兄的网友这件事实有不少人能证实!
说笑说笑,往古来今,句读之间,笑话万千~!
吽兄一高兴把几个版本都搬上来了,这是俺没有想到的,不过今后讨论看着也方便了,谢!
再留个爪印在你贴里吧:读《老子》确实时有一些疙瘩之感:上下文不一致,或者重复罗嗦。。。吽兄点明,盖因两千年下来,传抄流转,夹带了不少读书感言之类,有的通有的不通,深浅不一。
例如 “智慧出,有大伪”六个字,俺咀嚼琢磨,深感禅意!越琢磨越有味道!然后看到“国家混乱有忠臣”等等演伸句子,俺,就像是被雷到了的说!
后来想通了:不要紧,老子是大家的老子,大家随便动手也是正当哈~ 都是同道中人,俺这个后辈末学农村长大的理工科小女子凭什么有意见呢?
俺一边儿稍息去了
吽兄漏字了吧?
倒是汉代黄老成了官学了,今版与汉代马王堆帛书版相差反而不大。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所求为何?人在道中,鱼在水中耳。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夫唯甫居,是以不去。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十 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 一 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眼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 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 三 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 四 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 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 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 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 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 十 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曰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 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于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只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 十 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青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着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 十 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好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进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蚤服。蚤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 十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四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古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七 十 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胜任被褐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 十 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