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 SkyWalkerJ
狼牙山和刘胡兰反正已经消失了,估计小学也没人学王二小了
鲁迅杂文要比《论语》中常见句要难懂。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是一看就懂的。
鲁迅的杂文,懂了很带劲,不懂很痛苦。而且,痛苦的是多数人。
和语文成绩好坏没多大关系。
至于说理科,基本上喜欢程度和成绩成正比。
那些文章描述的现象,放到今天的中国,简直小儿科,比那坏的多的事儿,数不胜数。
如果还留到现在的课本儿上,叫小孩儿当范文学习,还告诉学生说,“看看吧,书中描述的,就是万恶的旧社会。大家一定要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都是党的功劳。”不是叫人笑掉大牙吗?
现在的孩子,信息量大的很,知道的比我们当年多的多,一点儿都不傻。如果说这种文章算是描写旧社会的黑暗,那学生一句话就能噎死老师。
弄这样的文章上来,反而让学生觉得今不如昔,到了TG的时代,怎么比旧社会还黑暗?TG多务实啊,去掉这些文章,是为了避免自己扇自己的嘴巴子。
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不过是王朝轮回罢了。
造反的时候,又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又是“挑动黄河天下反”;又是“均田免粮”;又是“拜上帝教”;又是“驱除鞑虏”;又是“推翻三座大山”等等等等,这类口号,足够写一本儿书了。等自己真成统治阶级了,他还当这口号和理念是个事儿吗?
一样的道理,当年革命的时候,鲁迅成了一把利剑了,成了中国人民思想的导师了,成了伟大的革命作家了。现在好了,屁股坐稳了吧,天下已定了吧,原子弹也造出来了,老外也不敢修理我们了吧。鲁迅您老家伙当年的那些话,太不与时俱进了,太不和谐了,太折腾了,太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了。
那就对不起了,鲁迅您老还是该去哪儿歇着就去哪儿歇吧。
(小弟最近正在申请认证,能不能请老河友们帮个忙啊。)
到大家觉得开心的水平,肯定有利于提高成绩,提升兴趣,皆大欢喜啊。
我只是说明,对于鲁迅杂文的态度,和学习成绩好坏无关。
而其他学科无此种现象。
你觉得呢?
这种东西,应该像李敖在清华演讲所说,“列一个清单”,就是说“清单上写明,我要哪些东西”。
如果你用清单的方法对比,最后的综合成绩,应该是TG胜利,甚至完胜,这点儿,我深信不疑,毫无反对。但如果你分开去比,每一个项目,都去对比,那结果就说不定了。
这就是为何以前CCTV主持人去采访,朱棣文和钱永健,想通过华裔的血缘拉上点儿关系,最后叫人家一句给你顶回来的原因。不是谁都当TG是救世主的。
不是说“包身工”么?
那就比比如今“血汗工厂”工人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劳动和生活条件,和当年的“包身工”,如何?
甚至不要和“包身工”这种丧失了人身自由的案例比了,就和普通的纱厂女工比死亡率、比职业病发病率,如何?
……
还有什么单项需要比?
喜欢的科目,也不喜欢难度极大的内容,请别把自己做学生时的常识肆意地歪曲了。
1.带三个表的时候,已经偷换过了;
2.再早一点的时候,把知识分子塞到工人阶级里面,再用有知识的官僚偷换一下,就完成了。
理科的,数理化,学得最好的那些学生里面,以挑战高难度内容为乐的,我见过,而且不少;至于以理解鲁迅杂文为乐的,我一个都没见过。
当然我的经历可能并没有什么代表性,您也可以有您独特的经历,存异吧。
左派的文章应该进不了。
二十一世纪的整体医疗水平,吃饭条件,都和包身工那个时代一样的啊。
是这个意思吧。
BTW,你这个冷血小闹钟,不让俺看到也就罢了,看到了嘛,学习虎兄,每帖一蛋,给你做早餐。
确实没见多少过以挑战课本里难度大的知识为乐的。至于说挑战鲁迅杂文的,呵呵,实在是拔高了鲁迅杂文的难度了,如果换成老莎的戏剧还差不多。无它,以阅读难度为由剃除鲁迅的文章,恐怕和十五贯里娄阿鼠听不得油字的原故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