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 SkyWalkerJ
现在都培养文学的“人性”了,余秋雨大师不就含泪了嘛。
20多年前某大事件发生时,老师故意让我们重温《纪念刘和珍君》,《药》,记得老师朗读的时候很激动,眼泪止不住,我们当时莫名其妙,内心想笑又不敢,现在回忆起来,还真傻。
我一直以为缺省是从2010年您发帖那个时间开始的呢
真不如劝写中国矿业史那帮人一头撞死算了。
关于59年的矿难,我说的很清楚,我是听安监局说8卦的时候说了那么一阵,没看过救援的详细资料,您要有救援的详细过程和资料,特别是关于死亡人员都是那些人的资料,发上来看看,如果我说的不对,哪错了就是错了,没什么丢人的。
你不爱看就不看好了,我没义务让你满意。
取消鲁迅篇目的又不是我,和我较什么劲,吃饱了撑的。
“从新民主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现在的看法是这个步骤太急了。
这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而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否跳过。列宁的看法是可以,不过苏联的实践证明,至少苏联的跳过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实践,大家都很清楚,不多说了。
所以,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社会实现,至少现在还没有实证的证据,除非认为朝鲜、古巴那样的社会主义是有吸引力的。
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被时间一洗,情感体验自然会淡化的。
情感的淡化和外在表现上未必是一致的。同样的事情,可以因为情感去做,也可以因为理智去做。比如到烈士墓祭扫献花,可能是因为确实发自内心情感,也可以是因为组织的活动。请问,今天哪种更多一些?
这个呢,也是世界性的现象。几年前韩国抗议日本的某次活动,连小朋友都参加了。在电视上看,小朋友一个个开心得很,一点没有家国之恨的模样——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次集体活动而已。
再说个中国的例子,当年白毛女的演出中,有战士拿枪要打舞台上的黄世仁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很正常。今天再看《白毛女》,还有这样情感体验的大概很难找了。
谁都不会把今天和过去混淆。这么比方,是为了今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