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如何认识希腊式危机 (2) -- 万里风中虎
资本家,请问你这个资本家具体指谁?中国的资本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河蟹已经提前跛脚了,为什么啊?成就没多少,烂摊子一大堆,我想这也是大家都没料到的,河蟹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定位,我想结果一定是他们不愿意回首的。
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发达国家都一个不拉的出现过。
中国用几十年的时候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所以发达国家在上百年时间里依次出现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在中国集中在一起出现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虽然看这些东西很不爽,但是还相信这些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
再科普一回 朱載堉依黃帝舊法算十二平均律的時候還沒巴哈呢
所認識的 歐美一些專業藝術訓練出來的 場面鋪張沒錯 所謂家學底藴素質水平又不是土木工程沒啥標準 練習也刻苦不過天朝的業餘玩家 現在國內稍微可以的 父母長輩也都在課餘週末敦促孩子苦練這個修習那個唯恐72藝缺一樣
少年宫時代可的確是琴棋書畫芭蕾武術平價普及化的美好歲月呀
大多数中国孩子是没有什么音乐培养的。
这就是北上广为什么吸引人的一个原因。
我在一个地级市长大,该市经济水平长年在该省倒数。而该省在全国只在中下等水平。市区人口到近年才刚刚过百万。
或许和那时工作安排多是统一分配而且经费有一定保障有关系吧。现在回忆我那时的老师,水平还是可以的,少年宫里各种班也全,书法班,美术班和音乐班。包括当时的市图书馆,都有专门的少年阅览室。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这些好像都没了,那个少儿阅览室改成了音像厅(?)。再往后到00年以后,偶尔回家乡,看到少年宫的门面修得气派了很多,或者这时才有你说的要交很多钱才能得到的音体美教育。
少年宫的培训班后面也有隐含条件的。城市里面的孩子要家长送吧。如果家长忙这就不太可能。所以很多工人和个体户子女很少受这方面教育,很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和公务员系统的孩子去少年宫。
好吧我承认能上少年宫的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和公务员系统的孩子。那么照您的说法,“县乡以下的孩子是没有什么音乐培养的”。是不是能推论“县城和农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呢?
偷换概念,我说的是音乐培养,不是音乐天赋和感觉。唱歌跳舞是天性不需要培养,印度人、非洲人张嘴就来,有声就跳,草原民族也是这样,但是你能说他们是什么音乐大师?
音乐自从有宫廷音乐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体系,这种体系某种程度成了学科,需要一个体系培养。没有经过培养的是音乐感觉。比如你觉得交响乐好听,但是怎么欣赏就有说道。
钢琴等等乐器更需要大量的训练,没有训练手都不知道怎么放。
我想问题在于如何界定这个“音乐培养”的标准。
五年或六年制小学的音乐培养。和艺术类高等院校里的音乐培养。当然不是一个级别的。这里既然我们说的是音乐教育的普及成都问题,那么我觉得应该以最基本的水平为标准。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教学生们唱歌,应该也算最基本的音乐教育吧。
还有一部讲乡村小学的电影,忘了名字,里面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是每天早上,三个老师带全校十几个孩子们升国旗,奏国歌的乐器是老师的口琴和笛子。可以想像这样的条件下,老师们也是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培养的。
现实的例子,像阿宝这样的在民间大量存在的原生态歌手。必然有其土壤。这是不是也应该算“系统的音乐培养”呢?我觉得是的。
我承认音乐教育的条件是可以很高的,如钢琴,小提琴之类都很贵。通常条件下音乐教育也确实是衣食无忧时才有条件做的。对于应试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了。不过如果说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音乐培养,我觉得是不妥的。如果说只有系统完整的多种乐器演奏乃至合奏训练才算音乐培养。那我承认中国孩子普遍缺乏这样的训练,不过以此标准,恐怕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有条件对国民进行这样普遍的高水平的音乐教育。您说是不?
是说明中国人蠢还是什么?
既然有先进的经验为什么不学习?
还是说明人不够有能力和素质。
脱离实际问题,这些大而化之的格言式论述其实毫无意义。
如果一两个人在某个地方摔了跤,那自己经过的时候小心点可能会有用。如果几乎所有人都在某个地方绕了路,很可能那其实是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发展超越别的物种的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social learning,说白了就是别人的经验你要借鉴,借鉴不来,是不是某种意义上水平和能力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