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浙闽之间·田野记事· 泥鳅汤 -- 藏猫猫
若干年前在太行山上,曾在上党小驻,“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闽东北,下党。不知是否同样的释名。
道路网的神经末梢。公路到这里是尽头。每天两班车子从外面来到镇子,停留半小时,再原路回到外面世界。
公路在此结束,人的道路却没有终止。我们来这里看两座木拱桥,一座就在镇子的水尾,另一座还在更深的山中村里。
我们坐傍晚的一班车到达。夏天天长,离天黑大约还有一小时。于是打算立刻奔去远的那一座,明早起大早看镇尾的一座,然后赶在早班的长途车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路边找了辆北方俗称的“三蹦子”,开进去差不多要半小时。50块钱来回不讲价。哪有那么远?我和师弟直嘀咕,地图上短短的一段,也许是为了多收点钱唬我们的。
坐上车子几分钟就没有了柏油公路。碎石路的小道开不快,三蹦子跑进来路蹦蹦撞撞。俩人把20公斤的登山包抱紧紧压在腿上,还是被颠得脑袋嘭嘭地撞顶棚。一边屁股受罚,一边心疼包里的电脑。心里面真希望司机为了那50块钱谎报了路程。可惜我们错了。
抓紧在天黑前观察拍照,原路接近半小时的屁股脑袋受罪。
夜幕将至
路边的农家可以吃饭住宿。
50块一间,两间砍到90,老板娘痛快地答应了。被褥很干净,阳台上带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阳台外面就是峭壁江水。
阳台之外
山青水绿,不由得心情大好,下楼吃饭。几天跑廊桥,为了钻进桥身考察结构,在师弟面前秀了几手攀岩的身手,师弟于是嚷嚷着要拜师,从师弟转成徒弟,哈。
师父的身手
拜师当然要酒。老板娘端上山笋蘑菇,又取出家酿的红曲酒,浙闽山区的特色酒,用红色的酒曲酿成,煮沸了打进一个鸡蛋,最滋补解乏。
我不爱喝酒,尝尝新鲜,暑天跑路却缺不了茶,想起闽东北正是茶业产区,问老板娘镇上有没有卖茶的店。答自家就做茶,给你拿点就是了。
酒足饭饱结帐,只收炒菜钱,酒竟是送我们的。又装了满满一塑料袋茶叶,几乎扎不住口:不要钱,送你就是了。我和师弟对视,后悔住宿时不应砍价了。
早上7点半开车,于是6点钟就起大早去看水尾看桥。头一晚老板娘交待过邻家的小妹来带路,于是果然小姑娘已经等在门外了,见到我们蹦蹦跳跳地就往前跑。清晨薄雾未散。转过一道水弯,水角的巨石颇有趣味。“那石头有名字吗?”“没有,也许你可以给它起个名字”。"我管它叫五指山"。小美女咯咯地笑。
长桥就在眼前。爬下去却不容易,师弟落在最后,我这个攀岩的“师父”,却也被小丫头甩在后头。小红衣时不时地回头招呼我们,又倏地钻过石缝不见。
近四十米的跨度,这是我国目前所知跨度最大的木拱桥。
赶在发车前回到驻地,交给老板娘100块钱,不要找了。女人也笑吟吟地收下了,帮我们把零散的行李提上车子。小姑娘从邻家露了个头咯咯一笑,倏得又不见了。
晚上住到了县城,一壶红曲酒28块。似乎也不能算贵。但再没有下党的酒好喝。
先煮,再捞出来蒸,米汤里搁点油盐青菜
现在行了不?
找个好用的图床真不容易啊~
看来你的攀岩技术比我要高。
真是好文字!
照片要是能更好点,那就完美了。
镜头还磕过,还因为钻桥身蒙了一层灰....
口头下了好几次决心换相机、学摄影,
一直停留在口头而已....
前阵子在浙江,因为没时间去泰顺,在楠溪江漂流时转了转,有个袖珍拱桥
呵:
在你面前就是小儿科了~
在雁荡山,从所住的房间外面看去,也是雾气重重山峦如黛,
首站去的永嘉,之前就听说“永嘉人很实在”,去了之后发现“永嘉人是相当地实在!”有个善人免费带我们游景点,逃票,省钱..最后要给钱时竟然很腼腆地不好意思收..给我们留了号码下次去还找他,再免费逛一个类似水帘洞的地方..后来到了雁荡山风景区明显感到这边旅游机制毕竟成熟了,人的脑袋都削尖了,我们也应付地够累ˇ.ˇ
最后分享几段旅途中的记忆:
车行至楠溪江,窗外碧绿的一片,微风吹来,心里沁凉地舒服
始建于唐末的芙蓉谷村一景
神雕侠侣-雁荡山风景:
最后
亲娘啊你不是个姑娘啊(╯□╰)
不知这是否为中国古代木拱桥的标准结构。
一般如果说“中国古代木拱桥”,指的就是这种“清明上河图”式的结构。
确实浙闽木拱桥与清明上河图之间的联系,被学界普遍认同。
我的老师将将浙闽山区称作“网底文化”,就是说古代的文化,在其他地区渐渐消失后,但浙闽这一带可以像留在网底的鱼一样(或者说像化石一样)保存下来。
您若有兴趣,与此种结构相关,我前面有一个求教贴
又见那山水,无限想念~
只是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美国一学结构的华裔女生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彩虹桥感兴趣,于是学期的小论文就做这个。琢磨明白后,她做了个模型。最后还促成了在上海附近某一水乡小镇(不是周庄或同里)按她的图纸建造了一座木拱桥。在读那篇文章之前,我压根就没注意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那么特殊。
刚才GOOGLE一下,居然找不到出处了。等会儿再仔细找找。
......
桥找到了:应该是金泽的普庆桥。
此帖有误。参见更正。
普庆桥是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仿清明上河图设计的。
唐寰澄也是解放初故宫博物院初次展出《清明上河图》时首位注意到这种独特结构的人。80年代才在浙闽发现这种桥与《清明上河图》的相似(以前的桥梁学者都把这种桥当作普通的伸臂梁桥)。
唐先生在会议中讲述过他研究木拱桥的整个过程,我以前没有听说过普庆桥与美国学生之间有关系。
原以为是六七年前的事。找出来一看发现居然整整十年了。
Re-Creating the Rainbow Bridge, by Bashar Altabba, P.E., M.ASCE, (Proj. Mgr., HNTB, Boston, MA)Civil Engineering—ASCE, Vol. 70, No. 5, May 2000, pp. 32-37
您说得对,桥是唐先生和同济的杨士金教授设计的。文中只是提到一MIT的学生在参与此项目前,就已经做了一个模型。她是基于访问台湾时,在台湾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看见的1/4比例的虹桥制作的模型。我不知怎么就给记混了。我已在原帖中注明错误了。
普庆桥的建造是为了一个PBS记录片的拍摄。有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纪录片。
Youtube 上有:外链出处
PBS也有相关介绍:外链出处
我看的那篇文章是从工程师的角度介绍这一纪录片的拍摄经过。文中有些施工时的照片。我已扫描全文。如果您感兴趣,我给您发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