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 应侯范雎
关于你发明历史的问题,难道我的回复还不明确吗,阅读理解对你来说这么难?看来商榷是不行了,那我就来直接打脸:
1,
这个是不是你自己的观点?“1954年这场批判持续10个月。而那时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汗,老子汉奸儿坏蛋”,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可知”,是不是你的原话?“唯成分论提出来讨论,固然在十年之后的文革年代——但是,“某事发生”与“某事被讨论”是实与名的关系。从建国之日起,历次清算,哪个不是以出身论英雄,诛连家人的?”
以上是不是你的原话?你连自己说的话什么意思都搞不明白了?自洽自洽,你忘了自己的原文了?你的东西不都有出处吗,告诉大家那三本书里哪本引了副文革初的对联说明胡思杜在50年代中期的境遇的?
成分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胡思杜的成分在56年会是什么你知道吗?
2,
你的问题就是退一步讲,好家伙,你退了好几步,一下子退到了“文革初”,这样嫁接历史,把两段不同的历史拼凑在一起,你不是历史的发明家吗?
3,
历史事实是你想想出来的?你这种想象历史,不正是发明历史吗?
4,
又扯起杀胡令了?那个帖子你被打脸打得还不够吗?
5,另外告诉你一个常识,网络自己通常是不做新闻的,它的新闻来源是其他媒体和刊物,我给出文章的qq网站的地址是为了读者查看方便。以某篇文章被QQ网站转登了来否定文章很有意思。而你自己的相反观点,不是靠其他资料来否定我的资料,而是靠“仔细想想想“之类的考据手段得出的,这就更有趣了。
6,至于关于你的抄袭问题,我倒并没指控,是旁观者阅读后的疑问。既然你很关心,放心好了,在讨论清楚了你发明历史这个主题后,我会贴出你的文章和沈文的对比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没有水平评价2位谁对谁错, 你们的史学水平超我几条街。
只是针对你这个帖子来说,ifuleu的证据如果不充分,你完全可以直接驳斥。
以下两条...逻辑上是不通的。没有任何常理可以推断出“qq新闻/baidu信息不充分可信”, 而你又没有列出其他论据以证实
至于你说的
现在你抛出了论点“qq/baidu不可信”,而没有论据。给我这种不明前因后果的读者带来了“这个帖子内容不可信,这个作者满嘴跑火车”的心理暗示。我就轻易的被你从观点中立推到倾向于你的对立面..
另外,关于扯皮。 初入西西河时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争论居然真的有很多是有结果的;这里真的有很多人会说“我错了,受教了”的。这里真有实事求是的讨论的。
其实我废话一堆,只是想说,你这个帖子的讨论风格既不利于捍卫你自己的观点,也不利于西西河的讨论风气啊。
刚刚发现,对方好像还是个年轻人(?)。。。看他说啥子“红卫兵红卫兵”的,还以为是个糟老头子呢~
不过就是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个小年轻么~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你说咱还能怎么办呢?哎。。。
史料来源同样,行文就能高度相似?....
我开始还觉得惊奇,为何应侯范雎要替自己“可能的抄袭者”开脱呢?后来突然想明白了,原来这样一来,也可以为自己跟前人研究的相似性开脱。看来“抄袭”这个定义,被定义得极其严格,以至于得落实到句子了或者标点了?不过不知道其他读者们怎么看。
下文是王可的《我们那个时代》有关胡思杜一章的摘录,来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56741/
1948年12月几十万人民解放军已兵临北平城下,这时胡思杜却提出:“我要留在北平,不去南方。”胡适夫妇不胜惊愕,问其原因,思杜说:“我是普通平民,没有任何官职,再说,我从来没有得罪过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来了也不会把我怎样的。”经再三劝说也无用。其母江冬秀非常难过,不愿扔下自己的骨肉,但儿子毕竟已27岁了。她估计这以后将难有再见之日,就留下许多值钱的金银细软,再三叮嘱这是给他将来结婚用的。
1948年12月15日下午,一架小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匆忙降落,将胡适夫妇接走,这是国民党称为“抢救国宝”的措施。在此之前,中共也播出了对 “胡适先生的广播”,要求他不要离开北平,并许诺他继续做北平图书馆长。还派了北大的地下党做说服争取工作,但胡适的反应却是微微一笑,说:“他们要我吗?”胡适南飞了,把幼子留在了北平。
留在北平的胡思杜,不久就被组织上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主要是思想改造。解放初,追求进步的青年都以能进“革大”为荣,胡思杜能以作为“战犯”的儿子进去学习,觉得那是组织上的器重。当时曾是他父亲的学生,前北平市副市长何思源就是他的同学。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
胡思杜是1949年9月进华北“革大”的。去学习前,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皮箱细软和金银手饰存放在堂舅江祖涵(江冬秀的堂弟,北大数学系主任)家_堙C1950年初,胡思杜在“革大”学习结束了。他到江祖涵家取回皮箱,自己解释说:“我要参加共产党,党员不需要金银财物,我拿去上交给组织。”这是他的东西,江家不好说什麽,后来他果然上交。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说:“他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胡思杜还宣布要脱离父子关系。文章最后注明,这是节录他的思想总结的第二部分。该文在港台及美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胡适认为思杜是迫不得已的,他说:“我们早知道,共产主义国家是没有言论自由的。现在更知道,连沈默的自由,那里没有。”
此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因成分不好,他一直没交上女朋友,孤身一人过了好几年。但他一直乐观努力工作,还想争取入党。 1957年中央号召鸣放,胡思杜以对党的爱护之心,积极主动地给学院、部领导提了许多教学改革的建议,也提了些批评意见。学院领导把他定为“右派”分子,批判他时又把胡适抬了出来。胡思杜的精神崩溃了,最后自杀身亡,这一年他36岁。
“……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我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剩下的600多元(现金),公债券200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大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本文摘自王可所著《我们那个年代》)
下文来自凯迪社区,按照楼主的定义,估计也不算抄袭。因为既无涉及鲁迅的几句,更重要的是,那副“老子英雄儿好汗,老子汉奸儿坏蛋”也是没有的。
胡思杜少年时候患有肺病,时读时辍,所以胡适专门请家教辅导两兄弟,其中有一个家庭教师,就是胡适的弟子,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罗尔纲。罗尔纲当过小学教师,对付小孩子有一手,把两兄弟管教得服服帖帖的,其它老师教不了多久就要走人,罗尔纲一直教了五年,所以他对胡家也比较了解。胡思杜的堂兄胡恒立回忆他少年时,说他脸圆圆的,异常的活泼搞怪,常常妙语如珠,是大家的开心果。
但是胡思杜不怎么好读书,“善交朋友,好玩乐。”抗战开始后,胡适赴美任驻美大使,1939年胡祖望赴美到胡适母校康南尔大学就读。胡思杜则随母亲避难上海,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写信给胡适:“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
胡适在1941年5月安排思杜赴美,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胡思杜在美国一直呆到1948年夏,他回国的原因距罗尔纲说是在美国染上了吃喝的恶习,被学校驱逐。胡适当时对这个儿子有一点恼火,所以胡思杜回国后,胡适的许多朋友替他介绍工作,都被胡适以不可胜任为理由而拒绝。后来胡适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里面也含有要他多读书长学问的用意。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开展“枪救运动”,用飞机空动出陷在北京的专家学者。胡适作为国际名人知名学者,排在被“抢救”的第一批。但是胡思杜不愿意随父母南行,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胡适夫妇没法,留下一箱细软,乘傅作义安排的飞机飞南京,后赴美国,1958年定居台湾。直至老死,没能再上幼子一面。
1949年后,胡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部学习。胡思杜急切的想要融入的社会,想要被新的政权肯定。于是他主动上交了胡适留下的一箱财物,努力“改造”自已的思想,表现十分积极。他写了一份思想报告《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叛》,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这一举动得到了上层的赞赏,使他得以在毕业后能够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历史。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的这篇文章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引起了大陆,台湾,美国三方面学人的关注。胡适认为思杜是逼不得已的,“我们早知道,在共产主义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
胡适这么认为有他的理由。中国共产党对胡适采取的是争取和批判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批胡适对国民党“小批评大帮忙”,另一方面又频频向他挥动橄榄枝。在胡适南飞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广播台播出了“对胡适之先生广播”,要求他不要离开北京(当时叫北平),并许诺让他继续做北大校长和北平图书馆长,不仅如此,还派潜伏在北大的地下党当面劝诫胡适。胡适的反应是“微微一笑,说‘他们要我吗?’”结果胡适还是南飞了,政策也就由拉拢侧向于批判。1949年,香港左报纸刊出了《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给胡适的公开信》,文中说道:
“在三十年前,你是青年的导师。你在这是非分明胜败昭然的时候,竟脱离了青年而加入了反人民集团。你为什么不再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呢?我以为你不应当再坚持以前的错误成见,应当有敢于否定过去观点的勇气,你应该转向人民。“
以上是批评,下面则是劝喻,“我现在很诚恳的告诉你,你应该正视现实,你应该转向人民,翻然觉悟……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
对于此文胡适公开表示了鄙夷,他声称陈垣不会写白话文,这篇文章定是有人捉刀,他在1950年1月9日发表《共产党统治下没有自由》作为回应,说陈垣他们现在“没有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不说话的自由”,明确表示不可能在一条路上相见了。
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使当局坚定了大批判的决心。于是胡思杜的那篇文章被公开发表,(本来它只是一份普通的每一个人都写过的思想报告)其中有些文字是很伤人的:
“今天,我受了革命的教育,我再也不所那座历史上的‘大山’,敢于认识它,也敢于推倒它,也敢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天秤来衡量他对人民的作用。从阶级分析上,我明确了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的。一九三零年做北大文学院长以后,更积极地参加巩固加强匪帮的行动,成为反动政权的忠实走狗。这次出走,并在美国进行第三党活动,替美国国务院掌管维持中国留学生的款项(企图培养大批民主个人主义者,忠实于美帝的信徒)。这一系列的反人民的罪恶和他的有限的(动机在于在中国开辟资本主义道路的)反封建的进步作用相比,后者是卑微不足道的。”
胡适把那篇文章剪下来粘在日记上,当年10月,他写了《斯大林策略下的中国》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这又是一篇反X文章,促使大陆坚定了大批判的决心。
1951年11月胡思杜的文章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转载,以此为契机,大陆方面兴起了第一轮胡适批判高潮。
这场批判从1951年11月到1952年1月底,因为“三反运动”而搁置,其间许多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如汤用彤金岳霖马大猷朱光潜梁思成等等,都写了思想反省,表明立场。
胡思杜以为与胡适划清界线,就可以摆脱父亲的阴影,无所扯绊的投入新社会去了。他显然低估了。
1954年,两个“小人物”批判红学权威俞平伯,因为俞平伯是胡适的弟子。到11月份风潮又向胡适卷来,当进文艺界的两个旗手周扬和郭沫若,秉承旨意,号召发动“马列共产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斗争。”打倒“中国共产主义与马列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当代孔子”胡适。
这场批判风潮持续了十个月,范围广力度大,彻底的把胡适批透了,以至于“胡适话题”变得不新鲜,在文革里人们也懒得抓这根辫子。在这场批判中,胡适被扣上了许多骂名,如“异族胡适”“文化汉奸”“胡适这个妖怪”“套着美国项圈的走狗”“出志祖国的最无耻的卖国贼”。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可知。
胡思杜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亲人是他远房堂兄胡思孟,其他亲戚如堂兄胡恒立,舅父江泽涵等,身份都是党员干部。胡思杜怕连累他们,不常往来,而胡思孟是个工人,目不识丁,没什么好怕的(胡思孟在文革中被打为“黑帮分子”)
因为成分不好,胡思杜一直没交上女朋友,三十好几的人单身度日,他一直努力工作,尽量乐观,以为会得到新社会的容纳,但却一直是二等公民。他一直想入党,到了1957年,中央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认为贡献的机会来了,就积极主动的给他所在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想到这只是“引蛇出洞”,一昔风去突变,他被打成了“右派”。他终于承受不了打击,在1957年9月21日上吊自杀了。留下一封遗书给胡思孟,满纸辛酸:
“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钱,公债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引胡思孟口述)
胡思孟赶到他所在单位的时候,看见大院墙上贴满了大字报,有批他的,也有批胡适的。胡思孟把胡思杜埋在郊外空地上,立了个小木牌,如今已经找不到了。
胡适一直不知道他的幼子已先他而去,他在1957年6月4日立遗嘱,把妻子列为第一财产继承人,两个儿子立为第二继承人,一直未改。1962年,胡适心脏病发瘁死台湾。不知这对父子泉下相逢,是怎么一番感慨。
地址: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3106843&boardid=64&usernames=%CE%A7%B9%DB%C8%BA%D6%DA&action=&Announceid=3106843&stable=&skin=0&uid=109523&userids=109523&page=1#3106843
看来这已经快要成为一出荒诞剧了。
一来宣传宣传,炒一炒人气,二来楼主也可预习一下应对之策
这张截图说的是,沈卫威称他所引胡思孟的话都是1990年自己采访胡思孟,并把不甚连贯的原文再加以连缀成文的。不算原创,也算首次发表。
楼主称他从来没看过沈的文章,不会、也不屑用这种“二手货”,并且以草根历史写手的“追求”所担保:自己的“每一则”史料,都可以从1985年版的《闲话胡适》,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这个书成书于43年,但90年代有过增补版),以及胡适自己的《四十自述》中找到。
而这张截图告诉我们,沈卫威宣称是独家的第一手资料,和宣称从未看过沈文的楼主的资料,完全相同。
在此俺不打算做出任何结论,只想提出一些导致以上两张截图同时出现在我们这个宇宙的假设:
1、沈卫威是个学术骗子,明明自己没采访过胡思孟,却从仅仅几年前出版的《闲话胡适》或者胡适研究界均耳熟能详的《师门五年记》《四十自述》抄来原文,并白纸黑字明目张胆地说自己采访并加以连缀所得。
2、楼主推崇的《师门五年记》的90年代增补版,转引了沈的“二手货”研究成果。这个一查该书便知,有待确认。
3、我所看到的沈卫威的《认识胡适》是假书,该书是从秋末冬初河友提供的网址下载的,不怪我。
4、胡思孟老糊涂了,属于祥林嫂类型的,谁采访都说一样的话。导致沈卫威和之前某人采访胡思孟得到的史料完全一样。而楼主的史料来自另一个源头。
5、楼主是胡思孟。
6、平行宇宙之间发生了量子态干涉,我们看到的沈卫威的书或者楼主来自另一个宇宙。
7、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了,我简直不愿意把他作为一种可能性拿出来单说,但是为了保证全面客观,我不得不说一下这个可能性不到0.001%的假设,姑且放到末尾,以示其不可能:
网上的部分类似文章并非抄自楼主,而是参考沈文,楼主并未抄袭沈文,而是参考了那些网文,从而导致不愿意用“二手货”的楼主“从来没看过沈文”却有雷同内容,当然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给大家出道简单的智力题:沈文二手,网文三手,楼主文是___手的。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的一种可能,不过楼主已经多次否认的是:楼主确实是参考了沈文,只不过一时糊涂说错了话,导致一句谎言不得不用一百句谎言来弥补。其实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悬崖勒马,好马也吃回头草。。。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与《胡适琐记》是有关联但又有区别的两本书。《师门五年记》的确是成自1944年,但很薄,只有60多页。里面没有胡思杜的部分(这时候胡思杜才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有胡思杜部分的是1993年成书的《胡适琐记》。后来三联把《师门五年记》与《胡适琐记》集合成一书,题为《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但此书中写胡思杜的只有3页,我已经尽数贴在下面的地址。基本上是支持南洋兄的说法的。
如果《胡适琐记》没有相关内容,基本上就敲上了最后一颗钉脚。佩服您查找材料的能力。
不讲逻辑,狡黠地玩文字游戏,夹带私货,发明(或"发现")历史的应该都
--坑了,秦始皇的办法.老毛还算厚道的,给一个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机会.
现在呢?
俺也年轻过。。。那个时候,也是那个年纪吧,自以为掌握了世界的真谛,然后就是四处找佐证证明自己的正确,谁说都没用;结果是迷失了根本。。。纠正过来这个是需要时间的~
以上所言,楼主另外指引向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其实是胡适在1930-1933年对自己青年时代的一段回忆(执笔时,胡思杜还只是10多岁的青年而已;更不用说胡适笔下的时代)。网上有文介绍道:
而出于严谨考虑,我已下载略读一遍。结果是“百思不得其解”,即楼主从本文中如何得到写胡思杜的材料?
因为,这个...这个真没有....
网上有pdf全文下载,比如此处,兄台可下载一阅。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809631.html
现在楼主所提,唯剩1980年石原皋1985年一书,这本书在网上实在没有下载,不知哪位网友可以找到?孔夫子网上倒是有不少,10-20多块钱就可以买,比如在这里http://book.kongfz.com/4615/77296989/。可惜地理原因不能近及。网上对此书介绍如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LZ发话了:
惊喜:你意外获得【铢钱】 八个
此为 【通宝推荐】 32 铢 已收,得三点乐善,对方获得铢钱 4 个。推荐已被记录。被推荐帖会以适当的方式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