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 果酱

共:💬76 🌺39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美国的资本积累也很厉害的

。没什么资本积累的痕迹,(中国资本积累的很久太明显了,哪哪都产能过剩),

不说美国企业每年的资本支出,单说美国的沉淀财富就是天朝要几代人才能追上。比如天朝有7000亿美元外债,算多吧?加州政府要破产了算穷吧?但是仅仅是几个加州政府公务员的退休基金加起来就能替天朝还了全部的外债还有富余。

天朝的GDP超过日本牛吧?但是如果把天朝的GDP约等于美帝前六个州的总和(此处原文有误,已根据修改水池和九牛的帖子修改)。

天朝还得努力啊!

家园 看函数值容易,看一阶导数也凑合,看二阶倒数就累了...

二阶导数叫拐点.不过我认为分析美国,看到二阶导数也就够了,但要分析中国,最好用傅立叶分析.包含N阶导数

家园 海尔在美国都搞得风生水起

海尔那不算高端制造业是吧,海尔在美国开厂照样能够办好企业

那么为什么美国自己的企业人士搞不好像海尔那样的低端企业呢?---就是因为美国人不会管理,好高骛远,只想着股票升值,而不想长远利益,更想着华尔街的投机而不愿意实干

三大的管理的重重弊病就是美国企业管理的缺陷的体现,特别的是期权制以及贪婪的只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即在自己手上的时候股票的价格)的私募基金的大量进入,更是对美国制造业的致命一击

家园 罗兄看来是对精细化制造很推崇啊

罗兄的相关帖子我都找来看了一下,罗兄推崇的精细化制造,确实是效率高超。但美国要是没两把刷子就能保持目前的带头大哥地位?小弟恰好对美国,日本模式都有一些粗浅了解,可以聊一下。

日本的银团模式效率很高,是日本的秘密武器,六大财团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控制,韩国学习了这样的模式,也搞出了四大财团,但是,这些财团不是没有对手的,他们的对手就是美英德跨国集团。

论产业链整合,美国没有日本这样的耐心,美国和日本不一样,美国追求的是最高利润,连续不断的股东利益的增值,所以美国更倾向于收购而不是自己做。因为比之于日本,美国也有自己独家的秘密武器,就是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是一种更省钱省精力,利润率更高的模式,所以美国有能力在全世界风生水起。比之于制造业,美国并不求做到全球最高端,只求能赚取高额利润,比如GE这样的。

美国目前是大公司热衷于收购,苹果,微软,GOOGLE都有其收购计划,平均每年每家收购20-30家小型公司,而这些小公司能迅速整合出产品。就像苹果,拆开一个苹果手机,里面的零件有三星的,有英飞凌的,有富士康的,有东芝的,实现了泛东亚的采购生产,是高段的虚拟经营了。这个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非常厉害,是日本不如的。

日本,韩国能实现精细化制造,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是有关系的,日本非常推崇改良,丰田模式推崇现场制造,日本也推崇零部件通用化和零件数目的减少,这些都是减少成本的利器,所以日本的车能全世界的卖,这个是很厉害的。

但是这个精细化生产,就日本人玩得好,中国能学,但是估计肯定没日本人玩得好,中国目前的经济成功还没有在精细化做出世界级成绩,(中国产品畅销还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低价,)因为除了日本人和韩国人其他国家没有这个耐心,这个要求员工能多年坚持和韧性在细节上不断改良。

日本很多企业都是创始人在收益前途非常不明显的情况下坚持多年研发出来的技术,基本上不是钱的事情,是精神毅力的事情,这个在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你要求美国人玩精细化制造那是太难为他们了。美国人还是玩资源整合比较顺手,毕竟目前日本的操作系统都是微软,智能手机卖的最好的是苹果iPhone4.而不是相反。

家园 美国的牛逼之处在于可以让天才更天才

天才在美国能获得方方面面的支持,这个是美国的软实力。中国的科研系统支持,包容力和美国比,应该还是差点。

家园 说起这个康宁我还真是服气~~

想当年,通信业大干快上的黄金10年,那康宁的光纤就像黄金一样。到如今,正当我们为光纤不再给康宁掐脖子的时候,又有了这么一个玻璃基板。其实我倒是真想全面的了解一下这家企业

家园 赚钱了,留个名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最长效的积累,因为人会生育下一代,会尽全力培养下一代,形成一个完善的自循环。前期投入大,要启动起来往往需要有“额外的财富”推动;后期的惯性也大,没个十年二十年不会打断它的自循环,而人又是一切财富的最终创造者,像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被打成那样了,恢复起来也快的很,所以因为一两年的危机就断言美国帝国将倾,绝对是危言耸听。

  • -- 系统屏蔽 --。
家园 这最后一句不对吧,我怎么算都不对呀
家园 加州和纽约州GDP都超过6亿???

中国今年GDP应该差不多接近于6亿美金,怎么可能还不如加州和纽约州?

2008年加州和纽约州的GDP分别为1.8亿和1.1亿,两个州加起来都不可能比中国多。

家园 论规模的话基本是这样

但应该不是刚刚超过日本,中国2009年的工业增加值仅略低于美国,美国20691亿美元,中国19708亿美元

家园 微软和苹果的成功不是制造业的成功

微软之所以比其他企业更成功是因为它比其他的软件企业先进入该领域(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并且使得各级用户(包括各级软件商)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种用户的使用习惯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壁垒

也就是说微软的成功并不是技术的成功,当然微软并购小企业,使得自己的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全面,尽可能的具备各种功能,这样的商业策略也是不错的---微软通过并购,使得微软操作系统相对其他企业开发的系统更具有全面性,这是微软的企业并购的成功所产生的良性效果

但是在其他领域中,美国企业进行的很多并购却失败了,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使得自己的业务面非常的广泛,现在人们普遍的认为通用的并购没有起到作用--使得通用的业务更盘杂,主营业务重点不突出,缺少盈利甚至大幅亏损

比如说惠普对康柏的并购也并没有被市场认为是成功的,安然公司也曾经进行了大量的并购,最后安然公司轰然倒下

实际上从安然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些并购来看,那些并购更像是取悦资本市场的一种炒作

如果并购本身可以提高每一个被并购企业的生产效率,那么那样的并购是可能成功的,特别的是并购和被并购的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互补的话,那么并购的成效更大,当然并购的作用还在于减少两个企业之间的恶性杀价式的内耗---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并购来进行产业整合

总的来说,并购是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的,对于现在的中国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讽刺的是中国流行的口号是拆分以打破所谓的垄断,这个其实就是西方人企图拆散中国企业以后分而治之),但是对其作用也不能过分的夸大

在一般的制造业领域(钢铁汽车机床造船等等)美国也不是没有进行并购,但是竞争力就是不如对手

苹果的成功是产品设计的成功---即设计出一种产品来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产品的功能的集成的成功,随着各种电子零部件的制造的成熟,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电子零部件组合成为一个消费者最想用的产品,可以说是产品的功能设计,苹果公司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这可以说是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的一种成功,即鼓吹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这确实值得借鉴

综合的来说,美国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但是不能认为它的系统整合能力就有多强---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的成功其实是营销的成功,营销的成功的背后其实是美国的资本强势---即比别的企业更有钱投入到广告营销中,当然可口可乐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化也更能够得到青年们的认可,自由主义文化在美国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但是自由主义同时造成了美国的制造业的问题---即企业的协同程度不够

家园 给老兄雄文送花!

不好意思,将制造业的话题转向了消费电子制造业,罗老兄更关心的是机械汽车造船钢铁等重工制造业,这些和消费电子制造业还是有不同的性质。

单从老兄所举的消费电子产业的并购的案例来看,虽然不能说并购都是成功的,但是并购确实是美国企业的一个主流的思路,卖掉一个企业和买一个企业对美国企业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这是资本立国的一个特点。同样,对于制造立国的日本来说,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自己研发是更能接受的。

我之前也讲过,美国企业的特点是对高额利润的追求,CEO需要给董事会不断漂亮的财报,这样,罗兄所说的无效的并购确实发生许多,惠普并购康柏更多的出于占有率的好看而非确实的整合。一方面这是美国企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宏观无效率的一个原因。

我同意你关于美国公司营销的说法,确实,美国很大一部分公司的成功来源于孜孜不倦的营销和广告。但是我们思考意义的话,这其实是消费者导向的,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好的产品,而非完美的商品,这个又是和工程师设计导向的有区别。就像乔布斯说的,消费者买一个钉枪,他需要的不是钉枪,也不是钉子,而是要一次消费和服务。

那么回过头说钢铁机械造船,这个对于美国太遥远了。但是,美国在上世纪初工业产值占到全世界一半的时候,产出的就是这些东西,二战的时候,盟军就是依靠美国的这些硬家伙撑了过去,战争结束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都有一千万的军队,这些大部都是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美国在那个年代制造业是何其强大。

当然,我这一段有煽情的嫌疑,罗兄不喜就无视吧。

所以现在讨论有一种不对等的感觉,日本的产业重心还是钢铁汽车,有强大的新日钢和丰田,用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业对比走下坡路的美国制造业,有失公允。美国的产业重心已经转移到信息产业了,包括信息基础产业和电子消费产业。原因何在?是因为做这些更赚钱,资本都流向这些产业中去了。

美国的产业优势何在,就是那股创新的尽头,每次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不一定性能特别强,但是强调好用,易接触。所以美国可以引领一个又一个潮流,正因为是新产品,新产业,所以规则都是美国人定的,等到产业成熟起来,等到日本精细化制造介入进来,就没美国人什么事了,但是他们已经迁移到下个明星产业上去了。资本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发现价值,坏处就是不能精耕细作,在一个地方长期驻守。

纯粹从重工制造业上来讲,美国确实不行了,新美钢不如新日钢,通用造不过丰田,造船业日本韩国是大头。但这并非美国制造企业整体实力的不行,而是资本立国的美国不重视这些产业了。

总体来讲,罗兄的说法是正确的,美国的重工制造业是比不上日本的精细制造了。花之。

但是,美国产品我认为会更皮实一点,我比较怀疑精细制造成果下产品的耐用性。同时,精细制造对效率的极致要求我也认为会对生产过程的抗压性有影响,需要大批的熟练员工和良好的生产环境,一旦丢失很难补充。

家园 【讨论】美国制造没有衰落

美国有两大典型的制造行业的领头羊----intel,boeing

这两个企业完蛋了,美国衰落就成了事实。

现在,美国制造业只是中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而已。

他仍然牢牢把持着高端制造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冲击高端制造业,拉低他的超额利润,加速他的死亡。

家园 美国造船业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不是美国不重视

同样汽车工业等等行业也是这样

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想振兴美国造船业,美国造船厂造一艘船,大约补贴30%的船价还是多少----这个链接以后再给出,总之说美国不重视重化工业的说法是说不过去的,美国的议员们还是相当重视就业率的,怎么可能主动放弃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呢?

美国电子业的相对成功与美国九十年代初对日本的打压有关---否则想想看为什么那么多的日本企业都不去搞通用CPU 呢,这其实与航空发动机类似,与日本人自主设计战机类似(比方说日本人想自主设计F2,美国人不干,规定日本人只能在它的三种机型中选一种)

美国电子业更多是设计而不是制造业,设计一般属于服务范畴,所以美国的电子业更多属于服务业范畴,因为就算IBM等等企业也大量采用台湾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台湾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强过IBM,良好率高于IBM自己制造的良率),更不用说是苹果了

通过企业并购做大做强应该是发达国家的通例,日本同样不乏企业并购,只不过没有美国那么花哨罢了(美国的花哨是因为CEO企业取悦市场)---这个其实也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问题在于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比较强,所以跨地域的并购比较困难,从而导致中国基本上每一个产业的集中度都太低,导致惨烈的价格战,而难以实现升级

接着说创新,创新是需要在零部件的质量性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零部件本身的设计制造能力要创新就难,比方说汽车制造业,丰田推出混合动力汽车也算是创新吧,通用赶不上实际上与企业管理能力不足有关,也与它以及与它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的能力有限有关

美国的创新更多是在五角大楼给企业的拨款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体现出美国的军民一体化的优势---五角大楼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拨款--企业进行军工技术开发---与此同时与军工技术开发的相关的设备以及科研成果也可以用于民用产业开发---这样的技术创新模式比起中国现在更多的把开发资金拨给研究所---很多都是缺乏生产经验的研究所,结果科研资金的浪费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我主张中国的高技术开发计划诸如973计划等等应该以企业为主体而不是以研究所为主体--曾经在西西河活跃的wxmang先生说过,中国的那么多的研究所基本上是可以取消的

---也就是说美国的企业创新模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接着说微软和苹果

苹果这样的公司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一直专注于研究消费者,即你所说的消费者导向,确实体现出了创新精神

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的垄断还能够一直进行下去吗?---我认为那实际上非常的不合理,就好像中国人说英语,英国人不能跟中国人收取版权一样,操作系统平台其实也就是通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语言,这样的语言需要尽量大的共通性,微软公司通过不断的收购来保证平台的应用面的增大---或者说增大了共通性,这是微软公司的贡献,但是微软公司所做的这些贡献与它所获得的那么多的版权收入相符合吗?

---实际上,更理想的模式是由国际机构来监督,确立一个全球通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源代码公开,而不能由一家占据了先行之利的企业一直垄断并且获取暴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