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把清华大学搬到喀什去 -- 空格
我这人就爱胡思乱想,还偏好鼓捣点大场面的东西自个瞎玩。这两天看了点新闻。又开始瞎琢磨。就有了这篇东西,咱写东西是为个玩,比不得内参或者国家正式的计划那么周全,只能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有不到的地方诸位河友多多指教哈。
------
新疆喀什建立了经济特区。喀什特区将会成为辐射中亚南亚的“经济圈核心区”。这是最近几个月的大事。看最近的新闻。两个月来当地发展势头很好。从历史上看,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近代以来中国经营新疆(西域)数百年,从来都是以战略考虑第一位。即使有屯田之类措施,也是以维持地方驻军需要,减少内地物资输送为目的。这是第一次把新疆作为和内地一样的地区,从发展经济的高度来给当地发展定调。话说回来,以国际贸易支撑的经济发展,当然可以繁荣一方。在历史上,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先例可循。宋以前中国海路外贸开辟之前,西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通路,也曾经有过相当的繁荣。因而在为这些新闻高兴的同时,我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总爱瞎想),若要谋求更长时间上的发展。就应该寻求一条突破西域千年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样的道路在哪里呢?
百年大记,教育为本。
如果可以在当地把高等教育发展起来,利用高等教育的优势,促进当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或可成为一条道路。正如当地官员所说的,只有(经济发展)领先周边二三十年 新疆才能稳住民心;那么,如果当地有一两所领先周边二三十年的、在国内居顶尖水准的、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名气的,文理农医综合的高等学府。那么,所起到的效果就应该不仅仅是稳住民心,而是四方归心了。大而言之,整个的中国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就是非常匮乏的。 就新疆来说,更是有限。因而在省内白手起家建一所高校的困难极大。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人才,风气,百年老校的文化沉淀。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得起来的。更何况,本地的高校,对内地学生也没有吸引力。如果仅凭新疆的生源。怕也难以支撑一所国内名校。更不可能建成一所世界百名以内的高等学府。
所以,一个想法是,把国内现有的某些高水平学府,整体搬迁到新疆来。作为一个整体的计划,就是在调整国内教育资源分布的大局之内,把国内若干顶尖的高校,整体搬迁到西部地区来。配套以相应的交通设施建设和对地方的科研和经济支援措施。或者可以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迁校的原则,我考虑有这么几条,第一在精不在多。就是说,要迁的学校一定要是国内顶尖的好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在三所最多不超过四所。其原因有二,首先迁校之难人所共知,诸校未免有观望消极的态度。唯有以精英高校帅先垂范,才会有带动作用。其次迁校目的本意是作为示范带动当地教育发展,如果迁普通一些的高校,自然不如迁一所国内顶尖高校更适合作样板。第二宜整不宜分,即不搞分校之类。把学校整体包括行政、科研、后勤完整搬走。力争保持保持原校风貌和教学科研水准。如果学校一分为二。对于行政和后勤来说,需要的班子多了完整的两套。但是对于精华的教师和科研队伍来说,却是分成了两支。其结果必然是学校整体实力的下降。恐难起到预料中的示范和样板作用。第三是宜细不宜粗。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具体工作上,必然有大量困难要克服。一个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搬迁过程中种种相关措施配套的不完善,会造成学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不便。并(几乎是必然的)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进度乃至造成学校水平的暂时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迁校工作就必须尽可能地细致,尽可能地周全。尽可能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准的波动少一些。尽可能地帮助学校适应新迁入地的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这第三点,是迁校的重中之重。其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新迁校能否如预期的一样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软实力辐射作用。后面我会详细讨论。
具体的高校选择方案我是这么选的。211高校比非211高校优先。京沪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其他地区优先。顶尖高校比一般重点高校优先。综合性大学比专科性大学优先。按照这样的原则可以考虑的有三组备选方案。第一梯队是清华(或北大),第二梯队是复旦(或上交),第三梯队是中山,或南开或北师大。这其中,最吸引眼球的,估计就是第一个,“把清华搬到喀什”了。不说“把北大搬到喀什”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考虑学校的名称如果带地方名称,那么还是不宜搬迁的。同样的理由在第二梯队中优先的选择是复旦而不是上海交大。同样的第三方案中若选定北师大或者亦以改名“中国师范大学”为宜。
下面会分三部分讨论,第一部分是这个计划的好处,第二部分是困难。第三部分是配套的若干具体方案。
我就用这个最吸引眼球的“把清华搬到喀什”方案为主来讨论这个计划的好处。清华大学是中国大学中与北大齐名的两所顶尖大学。国家在这两所高校中的投入力度都是其他高校难以相比的。其教学和学术水平也是勿庸置疑的。其他高校,也都是中国公认的排名前十的一流名校。有这么三四所高校在西部疆藏地区成犄角之势。辅以高速铁路彼此连通 。一方面会极大拉动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会极大改善全国教育资源分布东西不平衡的局面。这些高校西迁后,对内地学生仍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现行的对本地生源倾斜的政策又会吸引当地各族学生中的出众者入学。对于各地的人员文化交流,自然有极大的裨益。同时,高校学生所带来的周边地区的教育产业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对于喀什特区来说,有了经贸发展的资金积累,再加上这样一所高校。完全可以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比如覆盖整个中亚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带动地区农牧也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等等。如果可以搞成一个类似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与硅谷那样的中亚“硅谷”或者“牧谷”出来。则可以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上一个新台阶。如果说,做地产可以繁荣几年,做经贸可以繁荣十几年,那么利用一所高校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当可保喀什经济五十年发展。如果在中亚腹地出现一个依托高新技术的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可以想见对于整个中亚的发展会有多么巨大的拉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只要中国内地不乱,这样一颗“中亚明珠” 将能长久地照耀整个中亚地区。
从国际上看,西迁后的清华等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代表和中国思想界的最高水平代表,应该与周边国家的一流高校如哈萨克大学、阿拉木图大学、卡拉干达大学,土库曼斯坦的马赫图姆库里国立大学,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国立大学,等等学校加强教学和科研联系,主动参与到中亚教育经济圈的整合之中去。这是一件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需要注意的是,早有其他国家开始了这方面的布局,吉尔吉斯斯坦早在2002年就已经建立了一所面向整个中亚的、采纳美国课程风格、依照美国模式运作、并以民主言论自由的价值观理念的高等学府--美国-中亚大学[据百度百科资料]。以我国现有的西部高校力量和位置,显然不足以在中亚与这样的高校进行软实力的较量。在这样的形势下,迁一所顶尖高校到最西部的经济特区。直接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天之骄子以笔卫国门”,实在是一件具有深远战略利益的举措。有此十万班超,庶几可复昔日汉唐大观。
这个计划获得好处显然都是对国家层面来说的。而其实施上的困难,则主要来自几所高校自身以及原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如果要类比的话好比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中野本身,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对于整个国内战局则有深远的正面意义。迁移一所高校,包括所有的师生员工和家属不下十几万人。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三峡移民和汶川灾民移居安置的规模。而且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口。对于迁出地地方政府施政绝对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相关的教职员工,也一定会有数代都在当地不愿搬迁的。高校本身,也肯定会忧心迁移之后短期内的水平波动对学校声誉的影响。中央政府的对策,简单说是两句话, “以义服人,以利动人”。以义服人,是以国家发展的大局,民族振兴的大义进行鼓动和说服工作。以利动人,则是通过多种方式的补助和照顾,解除迁校和迁出地方的顾虑。前半句话,前文讨论计划的好处时已有阐述;后者,则是需要非常细致周到的考虑。对于高校方面,可以考虑的措施有,迁校后若干年的论著发表和引用等短期指标不作为政绩评定的标准,各级干部在提拔和升迁时优先考虑,迁校后设备和书籍的进口和国内运输的补贴。对地方政府而言,可以考虑的措施包括对迁出后空置城区的地产开发实行更宽松的政策。对该高校的相关的资金支持不撤走而是在若干年内等额转移给迁出地的其他高校。等等。
具体执行,以三十年为期,分三期实现。目标有两个,第一是三十年后高校整体迁移到目的地,第二是该高校在迁移前制定的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型大学或其他类似目标有相应地实现步骤。
第一期工程中,是迁校的外围硬件建设。首先必需要做的显然是高校的选址和兴建,文科的图书文献保存和理科的实验室条件等等自不必说。其次一个更重要的是用十到十五年时间在喀什及周边建设足够强大的高速铁路线,极大提高内地到喀什的交通水平。一个有利条件是,南疆地区地势平坦,应该特别适合高速铁路建设。利用这个机会实现兰新铁路的跳跃式发展,一步到位成为复线的、电气化的、时速至少到三百公里的高速铁路线。这样既为迁校和未来的学生两假往返或者科研人员物资交流提供方便,更为全疆与与内地的交流提供方便。从全疆发展一盘棋的角度看,是必须的步骤。再次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当地的自然环境要注意保持。一所高校直接人口十几万,带动周边的教育产业人口数十万,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不详细考虑。喀什周边的水资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东边又紧邻中国最大的沙漠。万一人口激增造成水源有变化或者沙漠西侵,整个计划就会非常被动。
第二期工程是具体的搬迁。首先是教学及其相关行政后勤部门,因为有两假和入学的时间限制。这个优先考虑。其次是科研部门,人文学科的种种古籍善本自然要小心保护。理工科的相关仪器设备如果特别笨重的话也会有些麻烦。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学校的主体运作基本迁到新址并顺利运转起来。这个相对倒是容易的。
第三期工程,是学校的离退休人员和教职工子女的迁移。自然也就包括了相关附属中小学的迁移。这项工作略缓两三年或可容忍,但也不能拖延。尤其迁移的二代人口的入学和安置等问题,都是“过期不候”的。处理不好。影响中青年教职工队伍的稳定,是会影响大局的。离退休人员的问题可以灵活处理。年龄太大不宜长途奔波的,就在旧地养老。子女有要随校迁走的。每年报销两假的公费机票或高铁软卧往返费用。
对于迁校自身来说,也需要针对新的环境作一些自身调整。例如,为适应边疆地区特殊的国家安全形势或高原特殊环境。新生的体检可以适当严格。入学后进行一年的军事训练。作为补偿,在学生毕业时一次性发给相当于公务员一年工资的补助(以毕业当年的工资为标准,本科硕士和博士有所差别,分别对等于相关的公务员级别)。学校的科研相应特区发展需要和西部的优势条件也可以有所调整。但是对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仍然要保持原有风格。
这样的操作,三十年间的总花费每所高校估计会有数千亿人民币的规模。外围的铁路和环境维护也会有近万亿的规模。总体上每所高校的迁移会有两万亿的规模。但是,这样的花费都是实体经济上的开销。与投到房地产上的热钱性质大有不同。虽然国内前段时间投入四万亿至今仍有骑虎难下的感觉。但是,考虑到国内的流动性仍然处在非常过剩而比较危险的境地。先期拟定这样一个开销两万亿的大项目。或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至少,当流动性从中国退去时,可以给我们留一个均衡的国内教育布局和一串镶嵌在中亚腹地的文化明珠。(这个什么流动性的概念是我偷师井大的,具体的哪篇文章我找不到了,就没发加链接了。嗯,如有理解错误本人文责自负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解放前,交通大学是和清华大学齐名的高校,有北清华,南交大的说法,但建国初期被强迁到西安后立刻元气大伤,在之后的三十年内沦为国内二流大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借上海发展的东风才重新崛起,但已不可能与清华并肩了,甚至还被几十年前不放在眼里的复旦压了一头,可见把高校搬迁到内地不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就说一点,清华搬到新疆后哪里还会有那么好的生源,谁家父母会舍得自己孩子到那种地方去一呆至少四年,没有了全国顶尖的生源,清华还会是全国顶尖的高校吗?
而且两三年的时间太短了。如果搬迁后清华可以用三十年时间重新恢复国内顶尖高校的地位。那么整个中国西部和中亚的教育和文化攻守的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交大的例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前车之鉴。但是又有一点很不一样的地方。53年的院系调整是全面调整。而这里说的迁校是举全国之力建一所中亚的新清华。投入的力度和关注程度都有很大不同。对被迁校的短期的影响是难免的,但是如上交那样几十年缓不过气来的局面应该不会出现。
至于生源。短期内是难免有影响的。
换一各角度看,清华学子本就是精英。决心用四年在新疆磨砺自己的,则更会是精英中的精英。别忘了,四十年后这批年轻人里会出中国的政治局常委和两院的院士。在年轻时让他们增长一点阅历和见识。不是坏事。想得透这一层的家长确实不会多,但是应该也不会没有。再说,青年学生的热情是最容易被鼓动起来的。
“没有梦想不要来清华,没有毅力不要来清华,怕死不要来清华”。
俺连入学的广告词都想好了。呵呵。。。。
我觉得应该把清华大学搬到非洲去,找个最乱的国家,比如刚果金、尼日里亚什么的。而且不许家长送,要老师和学生自己想办法到那里去。经费不用给足,让校方、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足的部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可以发点大砍刀。
至于生源。短期内是难免有影响的。
换一各角度看,清华学子本就是精英。决心用四年在非洲磨砺自己的,则更会是精英中的精英。别忘了,四十年后这批年轻人里会出中国的政治局常委和两院的院士。在年轻时让他们增长一点阅历和见识。不是坏事。想得透这一层的家长确实不会多,但是应该也不会没有。再说,青年学生的热情是最容易被鼓动起来的。
“没有梦想不要来清华,没有毅力不要来清华,怕死不要来清华”。
俺连入学的广告词都想好了。呵呵。。。。
我知道您想讽刺我。不过我还是想认真说说你这个有哪些和我说的不一样。
一点是喀什的未来是一个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迁一所名校有利于当地发展。您说的那几个中非乱国没有这个条件,那里需要的是维和部队。
再一点我说的迁校是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投资项目的组成部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您那个自筹费用完全不可行。
其实国内有不少很强的2本院校,仅仅在本地出名,但做不到全国知名。
但是,搬到喀什以后,将升为1本院校,这对院校本身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然后再集中南疆人力物力建设这所高校,不出几年国家就又多了一所好大学,能吸引各地甚至各国学生前来。
问题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层的态度,二是迁出地的政府如何补偿。
对于学校来说,短期内的教学科研水平下降必然影响现任领导层的政绩。我所担心的一种扯皮就是,“A校说B校的水平也很高,让他们迁吧,B校说C校的水平更好条件更优越凭什么让我们迁不让他们迁?“于是,干脆拿最好的学校做这件事。
第二个问题在于各地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除了京沪等少数大城市,其他地方的高等教育资源都不充足。连根拔走一所大学。地方政府肯定不愿意。在我的设想里,对地方政府的这种潜在反对是通过赎买来实现的。首先原校址的地皮,允许地方炒作。(无论北京的清北师或上海的复交同,都在市区范围内,地产收入可以预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而且中央还可以给政策对这块地皮的炒作不受此前对地产限制的控制,换句话说让当地政府放心呢这块地赚钱)。其次是,这类高校迁走后每年中央的直拨经费并不停止而是继续拨给当地其他高校。至于如何分配则留给地方政府和其他高校自己决定。比方说,211高校给北京清华大学每年的经费加入是五百万北京市配套资金一比一也是五百万。那么清华迁出后,这笔钱仍然每年下拨给北京市,由北京市决定是转拨给北京大学还是别的比如首都师大这样的其他高校。
我没有想到别的更好的补偿地方政府的方法。上面的这两条要实现,首先要当地房地产发展热度够,其次要迁出高校本身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两项补偿可以是对地方政府长期有利的措施。多数2本高校机器所在地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因而迁出后对当地政府的补偿很难做到双方满意。
放一所学校在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主动接触周边其他国家的顶尖高校并介入中亚教育圈的建设的。所以我想这所高校还是取法乎上。如果仅仅建成一所一本高校,恐怕不足以与周边国家的名校平坐论道。大学这东西也讲个名声和积累。将来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别家大学合建一个长春藤那样的中亚高校联盟(高等教育领域的上合,呵呵)。大家的学生们一交流,人家说“我们是全XX斯坦最好的高校”。我们的学生总不能说“我们是中国最好的一百所高校,之一”。。。呵呵,总觉得多少有点泄气。您说是不?
新疆这些人就算不在本地念书,读出来也是从没文化的民族分裂主义者变成有文化的民族分裂主义者。本地建了名校,怎么管理?跟外国一样搞自由风气,那这学校很快就成了疆独乐土,如果管的死了,又要挨骂,不但学生不会感激政府在新疆办名校,反而成了中国政府要在新疆控制人民思想的反面教材。
不但办学收不到效果,还会坏了所名校。根本不是如你所说短期内学校水平下降,历史上这种搬迁去穷山恶水的例子不少,甚至能几十年回不来元气,甚至就此一蹶不振。
只可以办喀什大学,最多投入大点,搞几十年变成名校。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学校本来就没几所,还是别毁清华了
我不相信迁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办新校就能自动解决。而且这新校几十年的积累也不可能比肩清华百年的沉淀。换句话说办新校很可能不如迁校。
另外,你说的历史上搬迁去穷山恶水的例子不少。可我还真想不起历史上有在中央稳定的时候以书院屯边的例子来。倒是中原战乱时,士人在边疆暂避会带动当地人文发展。
再另外,你的考虑主要是从现在的当地现实情况来的。但是我的设想也不是在现在的形势下孤立地迁校。我的设想是从交通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到社会环境和当地政策的改善,配合学校自身的调整,的综合运作。至少也是两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所有这一切基于一个认定,就是未来新疆的发展前途远大。难道你觉得三五十年之后那里仍然是充斥了民族分裂分子的穷山恶水?
西部特区要达到深圳的水准,没有个超一流的公司是难以想象的。把华为、海尔、吉利汽车也搬过去,理由和搬清华差不多。这些公司扎根西部,对快速提升整个西部企业的科学和管理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拾人牙慧,哈哈,让空格兄见笑了。
有工作就不闹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