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习惯了数码的高感光,拿起小胶片已经忘记了手会抖。
人家确实能写。我觉得没啥意思的东西,人家就能写出来一大堆,不服不行。
就和城市交通拥堵一样,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出现的特征,欧洲美国经历过的我们明明知道也逃不掉。原因说起来也很好理解,大量经济活动要求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去同一个地方(枢纽机场或者市中心),在峰值或者天气差的情况下要是不堵,那平时就存在资源浪费了。
所以有人当真把拥堵当做好事情,经济繁荣的象征,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有多项选择就好一点。京沪既可以飞也可以动。而美国就没有火车的选择,Obama这两年的高铁振兴计划不过是先要把“高铁”的时速提到140公里,超过汽车再说。
很少回国呢?你们不想家想亲人吗?
对于我来说,国内就是我的加油站,超过一年不回去一趟,我就萎靡不振,心里荒得很。
动车的发展就是中国国情的一次真实展示。
动车的初始是准备和飞机抢生意的,定位点也是高端市场开发。这是相当普遍的中国特色,领导的眼光有多大,这个配套服务的等级就多高。至于市场客户需求从来就是书本上的,尤其是碰到铁老大的时候。不过还是要感谢当时做决定的领导,没有他的空想,现在的动车简直不敢想象。
动车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坐上了,当时真是佩服铁老大的家底雄厚。全部按飞机标准制定的清一色流程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当然是对比其他做普通火车的人的。当时的价格比今天的要贵不少,是普通火车价格的3倍到4倍,多数人还是不太情愿掏这个腰包的。那之后有大半年的光景动车的生意都是蛮清淡的。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没有为乘坐动车变动原有的出差差旅费标准。因为领导都是有专车和飞机的。做火车的平头办事员是没什么人去操心的。即使是“公仆”的普通公务员也是限制出差差旅费的。既然不能报销,自然没人自掏腰包来“高端”一下。
既然想和飞机抢生意,那各方面都是要高标准的。所以一开始动车就有自己的专门候车厅,进这个厅需要像飞机一样提前安全检查和打票,还有自己专门的旅客通道。其他普通火车都是混在一起的。光这一项就迫使动车沿途的火车站纷纷改建扩建了不止一次。动车的候车厅的座位也远比普通火车的候车厅要多的多,座位总数应该超过或等于动车的载客量的。比起飞机的候机厅也是不差的。在动车运行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动车候车厅都是座位比人多的,改变这个状况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站票的不断增长,二是车次的超常规增加。前期动车车次少,之后动车车次不断增多,直到同一时间点有多个开往不同地方的车次的时候,那时候动车候车厅座位的不足就成为常态了。这也是中国几十年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特色国情。
上了火车后的硬件软件也是仿照了飞机。年青高素质的动姐(我喜欢这个称呼),标准的欢迎语,上下动车的感觉和飞机一样的,都是姐们站在出口重复欢迎告别语。而动车的乘车环境是飞机不能比拟的。舒适的座位,干净的卫生间(这个是普通火车最让人受不了的地方),恒温控制,那时候还有免费的报纸杂志可以阅读。而没有飞机狭窄局促的空间。可以说是飞机的服务,轿车的享受。唯一保留的铁路特色就是推个小车来来回回卖食品饮料的服务员以及那特有中国铁路特色的物品介绍。
动车初始也是限制旅客的随身物品的尺寸的,这个尺寸标准也是来自飞机随身物品限制的标准。超出尺寸的都要放在车厢连接处的专门的行李隔间。这个标准开始时执行的非常的严格,弄的我第一次坐动车时每次停车上人我都会去哪里瞧瞧,生怕被人顺手牵羊了。时间长了坐的次数多了,我就麻痹到可以一路睡到底,有次还在想如果被人牵了羊铁老大会怎么赔我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在哪儿不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做贡献啊
在动车刚出来的时候,对于做惯了普通火车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那真是一次铁路客车革命,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是从客运列车的速度/舒适性/服务全方位的立体改革。在一开始就全面的标新立异,基本摆脱了旧有格局的限制,当时的我是相当佩服于建设这一体系者的魄力能力和眼光---把火车当飞机弄。正是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旧有火车格局,一步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铁路客车发展过程。不受教科书上市场/调研/评估等等公式性的市场化限制。只要我有这个技术能力,或者没这个能力也要弄的改革力度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也是发达国家止步于前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坚信中国崛起的动因,也是舆论全面倒向改革,在深圳大会上老胡和老温深情的坚持改革方向的根本动力。因为任何事情在中国都有可能,都会有超常规发展。
前面(一)里面还漏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改变:准点。动车运行后的一年时间内他的准点可以媲美日本了,超过了我在欧洲的体验。
但是任何的改革都要受到基本面的制约,但是不能因为其负面因素而忽视其进步意义。上海浦东的磁悬浮的亏本之大已经众所周知,但是中国还要建设更长的磁悬浮。因为在这种建设中我们增加了我们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可以短时间内快速的扩展动车,直接从无到有。如果光是看到负面的,只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进行全国动员的单项大建设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优势,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在经济条件还不充分的时候进行一项项惠及无数后代的超级工程,从长城到三峡,我们看到在建设中无数的悲欢离合,当时承担工程的百姓们无数的血和泪。但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工程之后我们的前人少流了多少血,又少流了多少泪。中华民族的延续正是建立在这一项项浩大工程所带来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在我刚到欧洲时,我拜倒在欧洲的繁华富庶之下,一切的都是真切的和谐与自然,一切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典范。但是当这一切十几年都没有变动过的时候,你会重回平静的心态,重新的看待这一切,这是一个如伊甸园一般的地方,但是也是一个没有更多希望更多可能的地方。这是一块死地。真正的拥有责任感的人在这里会感到窒息。这里就是矩阵(黑客帝国)电影里的虚拟世界,虽然美好,但总有一部分的人,一部分代表人类未来希望的人会逃离哪里。虽然未来坎坷无比,但是希望无所不在,奇迹总有一天会到来,这就是中国--我美丽可爱的祖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防范意外是需要成本的,防范到最后,每提升一个台阶,付出的成本都成指数级增长。
中国可能是花了10个单位的资金,防范了90%的意外,加拿大可能是花了1000个单位的资金,防范了99%的意外。
那么为了这9%,愿意付出990个单位的资金么?
大到社会,小到个人,都会有所权衡,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还有个很现实的,是北美发生意外伤害导致的索赔很惊人,国内差不多人命20w吧
根本的区别在这里啊,在国外一直能感觉到的便捷,但并没有去深究原因。仔细想想,确实在国外没有在候车与去火车站的路上花费什么时间。原来只是以为中国人多,现在深感中国铁路不能只在提速与建路上一掷千金,基本的运营模式上的改革可能花费更少见效更大。比如售票,为什么不能采用自动售票机呢?如果长途票可能会被票贩子恶意购买,短途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
确实,在国外这边租房,见到不少公寓竟然是六七十年代的产物,虽然外观和设计上稍显过时,但内部使用上没有太大区别,可能也经过了数次翻修,但是当初的施工质量一见可知。换上国内的话,可能十年以前就作为旧房危房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