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武器设计漫谈日本民族精神 -- 下山斯内普
我的本意是国产是山寨货,不值钱,性能差,符合中国的山寨特性,所以普及率高。
但是几个人回帖之后我觉得还是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哈哈。
但系统的整合能力还达不到日本甚至韩国的水平。
我写文章的意思就是觉得虽然目前达不到,但是从民族精神上来看,日本以后的系统整合能力肯定不如中国好,日本太过重视细节导致的一个后遗症,大局缺乏。
这在其武器设计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同时,也是不少人认为鬼子战略不行战术强的来源吧。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日本海军的假想敌是美军,陆军的假想敌是苏俄。所以美日对比应该是海军而不是陆军。另外美日在太平洋交战结果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海空军。陆上(岛上)交战基本是收官,无关大局。
以当时苏俄的工艺对比和日军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来看,三八式确实很合格了。
贡县厂的材料是进口的,寿命是两万发,技术水平大致和得国差不多(1937年西迁前)。浙江国民党兵工厂,寿命是三千发,材料来自己国产。金陵厂,相当精良,但产量不高,到1937年10月,共产大约五千支。广东厂,其实广东厂的中正式是捷克二四式,枪管比一厂中正长12CM,材料来自进口,寿命不高于三千发。西迁后,材料来源不行,到1940年前各厂生产的中正式寿命不高于七百发。而浙江七七式也算是中正式,这个时候的浙江在敌后,浙江厂的产品品质比后方的还好。
西迁后的中正式因为战争和材料,机械等原因,品质大量下降。按毛瑟M24的要求,四百米距离的散布在七十CM以内。但1939年后到1943年的国产中正式,散布数字在四百米大约是七米。只有在两百米内可以控制射击。
敌后的产品,大官亭厂的产品,一次射击不超过十发,总寿命只有三百发不到。五台山的工厂是产量最大的,有数万支。这些厂材料主要是靠挖铁轨,所以品质很差。
在后方,1944年后因为国产钢材的进步,后来各厂的质量提升上去,寿命达到三千发,精度也较前大幅度提高。
-------------------------------------------------
关于山载一词,发源于香港。香港人讲的山载厂是主设备简陋的小作坊工厂。现在国内把山载一词指仿制。其实,仿制也要讲条件。
沈阳的兵工厂,是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有着亚洲最先进的设备,实验器材和人才。产能相当巨大。
1930年统计,沈阳的产能占全国的69%。而且弹药的产能占中国的八成。
日本其实在1930年是相当困顿的,当年日本的步枪产量只有三千多支持,子弹几百万发,还不及沈阳一个星期的产量,如果没有东北,日本是不可能敢对中国发起进攻的。
一二八上海会战,其实是中国军队主动挑起的。而这一战能让日本谈判的基础是日本爱1932年初连一万人在上海作战的弹药也供应不起。
八年抗战,不单是武器,武器之外的东西更重要。
就枪的问题上讲,就质量就比不上日本,加上弹药问题更严重。所以说什么都白说。
其实,1937年到1945年,满洲供应只整个日本军队的陆军轻武器和火炮中的56%-64%,弹药的72%.这个数字是多事者在日本找到的资料。其它的就不说了。
说三八步枪不行,其实,三八步枪的杀伤力比美国的M16 A1都好,只比不过S109弹。
另外,
29军前身是冯玉祥将军指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将军联合阎锡山倒蒋失败后,西北军一点残存的部队只好溃退到山西南部集结。为了挽救西北军,冯玉祥将军多方活动,经张学良将军研究首肯,将这支部队收编成29军,初编为37丶38两个师,每师三个旅,但是实际是五个旅,全军一共22000人左右。部队的枪械有三分之一是西北军在反蒋战败时遗留下来的汉阳造丶三八式丶还有三分之一是原甘肃调出来的老毛瑟枪,当时为倒蒋发给地方武装部队用的。这种老旧步枪由于当时各兵工厂早就停止制造子弹,弹药补给相当困难;另外三分之一是29军枪械所自己制造的,在加上一些从孙殿英部买来的土枪陈旧复杂,更是不可言语。全军上下山炮和野炮一共才16门,重机枪97挺。
所谓29军的10万之众,那是29军获得华北平津地盘之后的事情了,当时老宋截流华北税收再加上日本人的支援,29军才鸟枪换炮,肥得流油。那装备可是一点都不差,就是上层没什么斗志了。对于军阀来说,地盘最要紧,老宋当时可是在日本人和老蒋之间摇摆了好长时间,想保住自己的独立王国,一直到77事变鸡飞蛋打。“闻风八十里,枪响一百一”说的就是29军77事变时的表现。此一时,彼一时。
另外,有说法,喜峰口大刀对刺刀的交换比并不怎么好看,29军长城抗战的战果注水很严重。
但当时协助长城中方主将何应钦指挥的内政部长黄绍竑回忆,他在停战后曾与申报老板谈起报上热衷于宣传大刀的问题。黄说:“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申报老板史量才道出苦衷:“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
当然,前辈们英勇抗战精神值得敬佩。实在是其他部队的表现更加不堪,29军的战果才令人鼓舞。
好比平型关战役,如果不是KMT的部队战绩太差,怎么轮的到八路军来拔得头筹。
题外话,29军的大刀也用来对付过129运动中的学生
先提三个:
1、所谓三八式步枪子弹穿透作用过强的说法,其实是有前提的,是指在中远距离上。原因是三八式的步枪弹弹头细长,质心靠前,翻转力矩较小,而三八式步枪枪管的缠距较小,也就是膛线螺纹转一圈的距离很短,因此子弹在空气中飞行时有飞行过稳的趋势,在中远距离上,会发生如你所述的子弹直进直出的情况。
但是,在比较近的距离上,因为子弹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击中人体后容易偏转造成较大的创伤,这是有军医记录为证的。
2、日本的手榴弹要磕一下再扔出去,根本不是什么可靠性差要卡壳,而是这种手榴弹的引信结构决定的。这种手榴弹使用时先拔出固定击针的保险销,然后把手榴弹引信往硬的东西上磕一下,也就是让击针撞击火帽,点燃延期药。磕一下后扔出手榴弹,等延期药烧完后,点燃雷管引爆。磕一下的动作,是引爆手榴弹的规范动作,绝非什么质量问题,这和拉发手榴弹要拉引线后投掷是一样的。
3、歪把子机枪的正式名字是大正十一年式机枪,而不是大正十四年式。所谓这种机枪要一边打一边涂油,是你的重大误解。你一定理解成副射手要用个刷子往上面刷润滑油了吧。其实所谓刷油,是指这种机枪因为采用开放式的供弹结构,在子弹进膛的地方有一个油壶下面有个刷子,每一发进膛的子弹在通过进弹口的时候都会被刷上一些润滑油使供弹顺畅。这个特点很多使用弹钣供弹,有法国哈乞开斯机枪血统的机枪都有,不是日本武器性能低劣的证据。
要灵活地在肉搏战当中使用砍刀,需要使用者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武术基础,要经过大量练习,而拼刺训练套路少,比大砍刀要实用很多。当时29路军大量装备砍刀,主要是因为武器严重匮乏,步枪严重不足,很多步枪也没有配制式刺刀(刺刀的生产工艺比大砍刀复杂,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生产不了多少),加上弹药也很少,因此不得不用砍刀和日军厮杀。而且论体力和身体素质,当时的国军士兵比不过日军,因此大刀搏斗的结果经常是两败俱伤,伤亡惨重。
更可悲的是,因为国民党官方御用媒体不负责任的吹捧,动辄“斩敌X百”、“大刀报国”,后方很多百姓对大刀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有了误解,出现过大家捐款集资居然打造大量大刀送往前线的闹剧。一些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因为战术素养低下,加上火力不足,还曾经命令部队手持大刀在敌密集火力下集体冲锋,造成了许多无谓的伤亡。
就是要像老哥这样的砖家砸砸砖才好!
文章中我引用的三八式资料都是断断续续在一些兵器杂志上看的,有一些是老战士的回忆录,我就顺着他们的描述在说。现在来看我对三八式的了解实在是太疏漏了。
手榴弹是我看《硫磺岛家书》时留下的印象,觉得质量不好,因为是和木柄手榴弹做对比,木柄的手榴弹拉一下扔出去就完事了,日本的甜瓜手雷拉一下保险还要磕一下才能炸,联想到M-16在越战时好像卡壳时也要砸一下,所以就误会了。看来还真不是一回事。
大正十一年的名字是大失误,不应该犯的。至于刷油,这个是我看一个讲枪械的文章,用M1的火力对比日本时特别拿出来说的,我记得语气很是嘲笑,原来是供弹结构的不同。
同时我也有新的问题了,
1 似乎木柄手榴弹使用方便一点,日军为什么要用甜瓜手雷呢?
2 刷润滑油的供弹模式有何先进之处,多一个部件,好像会更累赘一点。
好吧,事实上我有点被日军搞糊涂了,好像武器设计在朝复杂的方向走。如果说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我觉得我的文章的主题好像又能得到证明。
1、木柄手榴弹也有缺点,木柄不产生有效破片,但是会增加无谓的体积和重量,很多国家也不装备木柄手榴弹。不过日军也装备过木柄手榴弹的。
2、这种刷油的供弹结构是和哈乞开斯系列的机枪供弹方式分不开的,哈乞开斯系列的机枪采用硬质弹钣作为供弹具,进弹阻力比较大,而且供弹具是开放式的,不像弹匣是相对封闭的,容易积累尘土等物,影响供弹的顺畅。在进弹口装一个油刷,可以缓解这种缺点。日本的机枪几乎都是师从哈乞开斯系列,所以把这种油刷原样继承了下来。
我大概是受到了这个宣传的影响了,技术的差距真不是这样就能弥补的。
这句话要顶,
其实这句话应该问一下好多人
属于极端困难的军队了,装配大刀实在是最无奈的举动了,所以才有长城抗战这样一支苦难的部队用冷兵器这样的战况。
抗战真是太困难了,悲。
要是没有美国援助的话,中国能独立打败日本吗?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