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人谈谈比亚迪么? -- GPRS
大概从四五年前我就从媒体上不断看见BYD的电动车宣传,特别是把沃伦巴菲特对它的投资作为一大卖点来宣传。可是这些年过去了,我看见的无非是两种声音:厂商的媒体的宣传稿,或者论坛上不署名的谩骂。所以对于BYD的电动车一头雾水。现在北美通用的Volt上市了,尼桑的Leaf也马上就要见面了。这两者都是实实在在的在马路上可以看见摸得着的车。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缺点:贵,比比亚迪宣传的电动车贵很多!而比亚迪的电动车,从F3DM到E6,每年都看见雄心壮志的蓝图,可是很少看见有大规模销售的消息。今年的电动车大会比亚迪交出的也是这样的答卷。
最近我看见了这样一个网上专题:
http://www.at160.com/2010/06/07/908.shtml
显然作者对于比亚迪是持怀疑态度的。作者特别提到2010年5月比亚迪传统汽车销售了4万多辆,F3DM只销售了两辆。这样低的保有量,成本该有多高啊。
我当然衷心希望国产电动车(以及各种新能源汽车)能够大发展,超越世界其他国家(好像高铁一样),可是当年中国炒作煤层气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十多年了,煤层气产业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把概念炒臭了,结果还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希望有懂行的河友讨论一下比亚迪的电动车到底如何?
有关比亚迪的电动车技术可以在我的家园里找。
F3DM的使用感受可以到比亚迪的论坛里面看,有不少车主了。使用情况还不错。
F3DM的技术简单的说就是简化版的丰田prius和忽悠版的volt的结合,和prius不同的是没有变速箱,和volt不同的是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技术不错。
E6的出租车的报道到处都是,比leaf好使。
F3DM和E6没有上量的原因是电池供应问题。
这样吧,你问具体问题,我回答。
前几天看过一个帖子,在新华网,国内电动车本来计划以电池技术的追赶,来实现整体超越,但现在说是电池的技术不过关,大批量生产合格率太低,反而是另一条路子虽然价格贵,但是质量稳定,这两年发展迅速,已成主流,国内电池没有进展,驱动电机还有电子控制落后的更是太多,差距越来越大。
比亚迪电动车有测试体会,因为是工程师搞出来的东西,没有考虑人机工效,舒适性太差,操作别扭。
但是奇瑞正在押宝,好像引进了IGBT(大电流场效应管,电机驱动核心器件)生产线,计划在电动车全套设备上投资,上帝保佑中国!也希望政府和政策保佑中国!
二次电池业,在中国如果比亚迪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和国内比,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比其它几个电池大厂比如比克力神,要甩他们几条街去。
和日本美国比,在满足电池的技术要求的情况下,价格要低的多。
比亚迪的传统汽车可能不上档次,但它的电动车和混动车是真正领先的,我指在世界范围内。
你说的那个IGBT,比亚迪的宁波6寸半导体厂早就搞出来了,都用在它们的E6和F3DM上了。
咱国产的东西还有一大步要跟上,就是不足很多。
说实际的,说多了,当然就有人不爱听了。
曾经怒其不争,说秃噜了,有网上回音要把我送精神病院去。
想想也是,自己家的东西,就是不好,就是初级,也别老念叨啊。
于是,就不说,等着咱们国产车赶上世界潮流再说。
等到中国人都明白汽车是怎么回事再说。
宁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涂人说话。
可是,看着那抄袭的外观,闻着车里刺鼻的味道,眼见三年就变乌的电镀件,心里是真没法说。
有一次,在电视里看见一辆特别像沃尔沃的国产品牌,自燃了,男人手足无措,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小小的娃娃。
我心里边那个难受啊,国产货,你倒是争口气啊。
比亚迪的电动车目前在国内应该尚无敌手,纯电动车E6已经上了不少出租车,应该是属于积累数据的阶段,30w的价格还是太高,政府补贴12w后还得18w,个人购买尚未成熟,但整车已出口英国、泰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纯电动大巴数量应该也不少了,而且已经在全国多地建厂准备扩大业务量,并已出口以色列、保加利亚等国家。总体上比亚迪电动汽车在国际上应该也是比较成熟的,但可能像其他几位河友说的,没有太大技术含量,没有专利。F3DM这样的混动汽车可能比亚迪不是重点吧,国家补贴也少,所以暂时推广力度不是很大。
比亚迪从电子行业转行汽车,短短几年内成为国内前几名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就是利用成本优势打开市场,通过利益分成吸引经销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锐意进取加强研发提高技术能力。教训一是质量不过关影响口碑,二是对经销商让利不够、管理不严造成经销商集体退出造成恶劣影响,部分经销商素质低下影响品牌形象,三是品牌名字没起好不利于推广,反而成为被人攻击的重点,四是公关水平太差成为各大媒体的攻击焦点。但是比亚迪从低谷最近又有再次发力的迹象靠的一是锐意进取迅速推出了双离合加增压发动机的核心技术能力,二是it公司和民企特有的进取心和敏锐市场感觉,三还是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推出4年保修就是很有自信的表现。
总体上希望比亚迪也好,其他自主品牌也好,都能自发自强,一汽二汽上汽广汽也要积极开拓自主品牌技术能力,早日实现家用汽车的品牌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