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毛诗有得 -- 帅云霓

共:💬13 🌺7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读毛诗有得

题记:自画像。

一弯月如勾 一语似还羞 一颦思美人 一影上西楼

一江绕洲头 一身立寒秋 一刀斩雷破 一枪挑风喉 一骑踏关雄如铁 一掌击水遏飞舟 一舞长缨苍龙束 一羽苍天竟自由 一胸意气点江山 一生粪土万户侯

一风扫环宇 一病天知否 一声汽笛肠欲断 一抛热泪何无由 一哭心痛失骄杨 一飏直上重霄九 一雨倾盆驱虎豹 一眼向洋小寰球 一邦六亿尽尧舜 一抹瘟神退九州 一挥长征从头越 一心只为百姓谋

一波碎月影 一转离清幽 一夜尽去心中病 一剪寸断金闺愁 一朝遍览烽烟地 一腔热血写春秋

通宝推:楚相玉,石人一支煙,
家园 第一,第二段接的真好。但首尾两段是怎么回事?看不懂。
家园 开始还以为是诗经呢
家园 一个人,读了毛诗词之后……

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

家园 有得有得,确实有得
家园 引用

第一段应该是主席写的虞美人

最后一段应该是鸟儿问答

家园 给你看看我的一个小收集,我自己也在欣赏一遍

读史必读《贺新郎·读史》

《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红旗》一九七八年第九期。

注释

〔一九六四年春〕这首词一九七八年发表时所署写作时间,是根据原在毛泽东身边做医护工作并曾帮他保存诗稿的同志的回忆。

〔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石器时代是人类的“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指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

〔不过几千寒热〕这里作六字句,是此调的一体。赵朴初提出,照词律,这里一般是七字句,当作“不过是几千寒热”,可能写漏一个字。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只经过几千年,和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说明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前句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全句指人类过去的历史充满了各种苦难和战争。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

〔五帝三皇神圣事〕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说法不一,总之都被认为是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盗跖(zh职),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时人。庄蹻(ju决),战国时人。近人多认为他们是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同书《议兵》称楚国在垂沙一战(前三?一年)被齐、韩、魏三国打败,将领唐蔑被杀,“庄□

起,楚分而为三四”。流誉,流传名誉。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挥黄钺(yu越),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史记周本纪》曾说周武王用黄钺斩商纣。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

读老人家的《贺新郎8226;读史》手迹,我们发现他老人家自己改动了五个字。

“流遍了,郊原血”的“流”,原为“洒”;

“一篇读罢头飞雪”的“篇”原为“遍”;

“天涯过客”的“涯”,原来是“涯”,后改为“穷”,又圈去,复改为“涯”;

“但记得斑斑点点”的“记”,原是“忆”;

“歌未竟”的“竟”原是“尽”。

想当年盛唐时识字的人不多,李杜是那些人里的矫矫者。后来宋朝时识字的人应该要比唐朝多一些了。今天的中国的识字的人恐怕比各朝各代加起来都多,别说当今政坛,就是文人荟萃的词坛,又有谁能接近毛主席呢?

圣贤寂寞,词高和寡呀!

有人说“能写出这样诗词的人,我愿为他牵马坠蹬,肝脑涂地。”也是我的心声。

下面是我从“无忌”网抄录的那里的网友们在讨论《贺新郎8226;读史》时的帖子。

先录不喜欢的帖子:

别再弄这个帖子了好吗?快呕了!与其读这种书,还不如当文盲呢!!!

再选录一些喜欢的帖子:

唯有无法无天者,才能写出这种词

绝妙好词的手稿也是睥睨群家的。当年我还颇模仿了一段时日。有评论说此手稿“人书俱老,余子不屑”,至言也。

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此阙前也只若鲲鹏翼下一小燕已。

先名诗人 南社盟主 柳亚子

这样评价《沁园春雪》:“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若柳翁在读 毛泽东 贺新郎 * 【读史】必更为震撼!

词人毛泽东

毛泽东工诗词, 词比诗写得更好。说他是位诗人当然不错, 但是更确切地说: 毛泽东是位词人。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教, 有温柔敦厚的传统。词是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变种, 从形式到内容都更自由, 更有个性, 更接近民间。词对诗有继承, 也有反叛。对于诗,

毛泽东多次说过:"诗难, 不易学。" "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 没有一首是我满意的。" 相反, 他在给陈毅的信中说:"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

正如毛自己所说, 他写诗以七律为主, 已发表的除两首七绝和最早写的送罗章龙赴日本的一首七古,

其余全是七律。五言诗他几乎没有怎么写过(毛身后发表了几首近乎草稿的五言诗)。

相比之下, 毛泽东的词作就丰盛得多, 从最短小的《十六字令》到《念奴娇》那样的百字令都有尝试。内容则从少年壮志, 夫妻情, 同志爱,

直到国家大事、世界革命无所不包; 写来都气象不凡, 气度不凡。

毛泽东的词作, 基本上倾向于苏辛豪放的一派, 但是他不像前人那样故作壮语, 豪放之后, 往往又回到怀才不遇的消极情绪中来, 如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何等气象! 结尾却仍是"可怜白发生。" 毛泽东则不然, 他"开天劈地君真健"(柳亚子诗), 有本钱说大话,

怎么说都显得是英雄本色。事业的成功充实了他的词作, 其眼界胸襟无人比肩。看世界是"小小寰球", 读历史则"祗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今古词人,

学问比毛泽东好的应是很多, 学问好又有如此经历的, 毛泽东一人而已。

毛泽东的诗词, 哪一首最好?

在我看来, 压卷之作, 首推《沁园春. 雪》。这首词, 作于长征结束后的一九三六年, 最早见报是在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之间。当时正处于国共决战前夕, 词一出来,

举国震惊, 说它是无产阶级英雄主义也好, 说它是封建主义帝王思想也好, 就词论词, 其雄壮瑰丽, 气势磅礴,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词曰: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份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词的结构并没有甚么新意, 是传统的上半阙写景, 下半阙抒情, 前人作品中很多。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上半阙写"大江东去", "江山如画",

下半阙开始就"遥想公瑾当年"。著名的昆明大观楼的一百八十字长联也是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下联:"数千年往事到心头......"

难得的是《沁园春. 雪》写大景象, 用大手笔, 把整个北部中国都放到了画面上, 长城与黄河都不足壮观了, 而万里雪飘之中, 群山如银蛇飞舞,

高原似蜡象奔驰。那样阔大的景象, 其实即使飞上一万米高空也非目力所能及, 完全是诗人的想像。写完"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情景已推到了顶点, 往下实在很难着笔,

作者却以"须晴日"三字笔锋一转, 把江山比作美人, 以丽日照红妆, "看红装素裹, 份外妖娆。" 承上启下, 使后半阙"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出来得非常自然。英雄为谁折腰? 为美人折腰, 而美人就是江山。美人的暗喻, 使"红装素裹", "妖娆", "多娇",

乃至结尾处的"风流人物"诸语都落地生根般的妥帖。

词的下半阙全是议论, 横扫历代帝王。 为了避免词家叫嚣之忌, 所以特别用了些缓和的字眼, 如"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稍逊****",

成吉思汗则先捧一句"一代天骄"。所有这一切, 最后都靠"俱往矣"三字以拔山之力扫荡干净, 红日初升般地托出一句: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泽东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

也推崇《沁园春 长沙》,少年壮志,让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汗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雪”,其文笔和气势震惊了重庆的文人骚客,他们也佩服的五体投地,有名望的文人写了大量赞美的文章,自愧不如毛泽东的文采。蒋介石也赶快动用笔杆子进行小丑一样的诽谤,写什么和诗来进行挖苦诽谤。当时最可笑的最典型的是一个以“雷鸣”笔名发表的和诗,可笑至极。结果不但没有达到诽谤和贬低的目的,反而使毛泽东的形象更加伟大和光辉。后来有人把这些所谓的和诗拿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当时只说了一句话:鸟噪蝉鸣,可以喷饭。

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话说

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陪都重庆各界轮流邀请毛泽东演讲,文艺界知名人士亦筹办了一次讲演会,地点在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内。毛泽东妙语横生,谈了他对国共和谈的看法,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讲演中间,突然有人向毛泽东提了一个很尖锐而又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假如此次和谈失败,国共再度开战,毛先生有无信心战胜蒋先生?”和谈和谈,顾名思义只能谈“和”,怎么好谈“战”!说不好,会被扣上一顶“破坏和谈”的帽子。毛泽东机智巧妙地在姓氏上做文章:“先生讲的只是一种假设,这个问题不大好说,总之我们也作过最坏打算。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提问者又问:“那么,毛先生的‘毛’字,又该作何解释呢?”毛泽东爽朗

答道:“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易如反掌!”此言一出,全场掌声雷动。.......

延安时期,柳亚子等一批知名民主人士从国统区到解放区访问考察。毛泽东热情地接见了他们,与他们坦诚交谈,共同探讨救国救民的方针大略,气氛十分融洽,不知不觉到了用餐的时候。当时,囿于延安的物质条件,没有什么美味佳肴招待客人,作为主人,毛泽东热情地邀请客人在窑洞里一起用餐。客人们见毛泽东工作繁忙,便起身告辞。毛泽东再三挽留,客人们再三推辞。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要是不肯赏光,回去以后,莫要说我毛泽东‘一毛不拔’呵!”

“你主、主、.....主什么?”

20

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到武汉视察。毛泽东和李达同是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字润之,李达字鹤鸣,革命战争年代,两人彼此都以字相称。全国解放后,李达任武汉大学校长。两个老战友在武汉见面时,李达想改称毛泽东为“主席”,但一时又不习惯,一连“毛主”了好几次,“席”字仍然说不出口。毛泽东见李达有些不自在,便替李达解围说:“你主、主、主什么?我从前叫过你李主任(指中共一大中央局宣传主任)吗?现在我叫你李校长好不好?你过去不是叫我润之,我叫你鹤鸣兄?”李达入座后惭愧地说:“我很遗憾,没有同你上井冈山,没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说:“你遗憾什么?你是黑旋风李逵,但你比他还厉害,他只有两板斧,你有三板斧,你既有李逵的大忠、大义、大勇,还比他多一个大智。你从五四时

期,直到全国解放,都是理论界的‘黑旋风’,胡适、梁启超、张东荪、江亢虎这些‘大人物’都挨过你的‘板斧’。你在理论界跟鲁迅一样。”

毛泽东: “有件事我想不通”

一次,卫士们想趁主席散步的机会,将他书房里的俄式沙发搬到另一房间,几试不成。毛泽东散步回来,见沙发仍在原处,便问道:“怎么没搬出去哩?”一卫士说:“门太小,出不去。干脆留在屋里吧?”毛泽东看看卫士们,又看看沙发,煞有介事地说:“唉,有件事我想不通。”“什么事啊?主席。”“你们说说,是先盖起这间房子后搬来沙发呢?还是先摆好沙发再盖这所房子?”主席这么一说,卫士们面生愧色。后来,他们终于想办法将沙发搬了出去。

...晏桃香...唾沫星子喷到了毛泽东脸上顿时,....“雷声大,雨点小”

1958

年11月,毛泽东到湖北视察。11月14日,专列途经孝感火车站。主席要求专列作短暂停留,他要找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农业问题。下午,孝感地委、孝感县委的部分领导登上了专列。孝感县妇女代表晏桃香是参加座谈的人员之一,她当时正患感冒,外加心情格外激动,见到主席时话还没来得及说,就控制不住打了一个大喷嚏。“阿嚏──”一声,唾沫星子喷到了毛泽东脸上顿时,大家被这“突发事件”惊得目瞪口呆,晏桃香更是不知所措尴尬万分,愣在那里等待主席

“雷霆震怒”然而,毛泽东没有发火,只是若无其事轻轻说了句:“雷声大,雨点小。”说完用手帕轻轻擦拭了被唾沫打湿的脸部,一笑了之。大家听到毛泽东的幽默话语,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尴尬的气氛在笑声中消失。

毛泽东评古代军事家: 诸葛亮的隆中对犯兵家大忌

  

毛泽东是我国兵法史上的集大成者。从辞去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开始研究战争问题。无论是战争时期转战南北,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都对《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和《智囊》等历史巨著研读不辍,对我国古代帝王将相用兵得失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所有这些都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

毛泽东在研读《孙子兵法》时,认为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他写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毛泽东对“围魏救赵”这一战法非常重视,对这一战法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深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其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外线作战灵活机动打击敌人时曾指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思想,指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内线防御作战向外线进攻作战的战略转变,牢牢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更令毛泽东赞叹不已。

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汉高祖刘邦,称赞刘邦是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还指出,刘邦是个大老粗,“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决策和用人是中国兵法探讨的重要内容。有一大帮人为刘邦出点子,这位老粗取得天下,自然不是偶然的。不要小看老粗,老粗能干大事。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毛泽东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借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因此,毛泽东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一九二?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晚年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一再流露对李世民能征善战的赞赏。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赵匡胤即帝位后,深感兵权对皇权的威胁,恐惧权臣兵变的闹剧再次重演,“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重臣的兵权,建立了一套军权分立、兵将分离的军政体制,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权力统归于皇帝本人,规定将帅只能按皇帝规划的成旨行事,不得临机决断。这种机制在其变革过程之中,对赵匡胤强化皇权统治、进行统一战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一旦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就显现出了它的僵化和腐朽,致使大宋王朝国力军力衰微,自毁长城。宋太宗赵匡义继位以后,两位大举兴兵两次惨败而归,至此大宋王朝无力再战,丧权辱国,直至灭亡。

君主制御将帅是用兵弊法,兵家大忌。毛泽东在他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十分重视对战争指挥艺术的把握,赋予前方将帅战场指挥临机决断的全权,充分发挥了前方将帅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在整体战略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前方将领必须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根据战场实际,机动灵活地组织作战,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确保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宋太宗赵匡义在对契丹的战争中秉承“弊法”制御将帅,被毛泽东称作“无能”、“此人不知兵”,极力唾弃。

军事家诸葛亮毕竟是很早的事情了,只能在书上看描述。而军事家毛泽东是现代人物,在那种兵荒马乱、土匪、恶霸、地痞横行的年月,竟然不用刀枪,运筹帷幄呀!特别是那时的刀枪的杀伤力又是完全不能跟现代的刀枪相提并论。

论艺术成就,毛润之的《咏梅》赶得上陆游老前辈的《咏梅》吗?!!!!

论气势,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首:

《满江红8226;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满江红手稿铁画银钩,通篇杀气,看得人心惊肉跳。

他儿时的咏蛙也不错!

写的很大气!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虽然小生辈分后生,未能亲感伟人风采.

但为之睿智,为之文章而拜服.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个人以为,老毛的律诗做得好,老毛的词做得比诗做得更炉火纯青,“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许是俺自己偏好词吧

如果论思想内容而言,这阙词作也许是老毛对中国历史沧海桑田的大彻大悟,俺们这里不论。老毛晚年后期词作流于随心所欲,“不须放屁”句进而入词,比“曲子里缚不住”的东坡,“掉书袋”的稼轩还要不顾词的音律和词的雅致,过于流俗。

如果把词的发展看成一个MM--婉约词

5代时,词恰如二八女子待字闺中,充满女孩儿家脂粉气,艳词俗曲,如温飞卿词等;宋初时,词如这MM走出闺房,来到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来到西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窦初开的MM对世事人生,四季花草有了了解,退却脂粉,多了些自然,如欧阳永叔六一词等

柳三变放浪形骸,穿红过柳,创制长调为词的内容注入了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如这MM深入社会基层,市井烟巷变得铅华洗尽,成熟老到,有些反社会,皇帝老子不喜

欢。南宋的姜张力主规范音律雅词,文人化,对这流落红尘的MM进行再教育,左有坐相,站有站相,谈吐优雅,举止有素,既然“词别是一家”,就得像个样子嘛。后事及清词中兴受其影响巨大。

如果把词的发展看成一个GG---豪放词

其实唐5代从李后主国破家亡的巨大遭遇,其后期词已经和艳词分道扬镳了,可以说词像个愤愤不平的大小子;苏子瞻,辛幼安把更多的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军事内容充

斥词的创作中,词又像个30而立的有志青年;但李易安认为词有别于诗应自为体系,后事以词为专者,也力挺雅词为宗。其实苏辛有不少婉约风格的好词作,当抒发英

雄胆气时就顾不得那些了,像划拳行酒令温文尔雅说浓清吴语就不如俺们老陕秦腔来劲啦

说来说去,老毛这词从词本体讲不算上品之作,是GG词,老头儿词,用贺新郎的入声韵能提高嗓门,有“大声镗嗒”之效,这阙贺新郎比它好多了,虽然有仿古味道

贺新郎---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最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看辛弃疾的老头儿词:

贺新郎---辛弃疾

1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2

甚矣我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3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4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钓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张元干的老头儿词:

贺新郎---张元干

1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

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

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2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有人在《胡适杂忆》中说毛的《沁园春雪》也是受了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的影响而作的......我把 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贴下, 看那个次的, 几个级别都不止呵!

《沁园春新俄万岁》:

倡客子何思?冻雪层冰,北国名都,

想乌衣蓝帽,轩昂年少,指挥杀贼,万众欢呼。

去独夫沙,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

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

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

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

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家园 "用入声韵能提高嗓门,有“大声镗嗒”之效" ??

什么时候入声韵开始有“大声镗嗒”之效了?不解。

是不是搞错了。

家园 这个我还真不懂了
家园 我是文抄公,都是网上来的

1,入声短促急收藏。

在古人的文献里,说到入声,通常都是如此形容的。

2,在音韵学里,汉语发音,有两大类,阴声韵,阳声韵之分。阴声韵是指元音结尾,而阳生韵是指在元音之后,有其他辅音作为韵尾。在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及现代各方言)中,汉语元音大体上有四个,a,o,e, ê。前面三个参照普通话拼音,最后一个参照夜业叶的尾音。而元音之后的阳声韵尾在在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及现代各方言)中,有三个,分别是 m, n,ng。后面两个参照普通话拼音,前面一个在普通话及部分方言中已经消失。具体可以参照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诗,深,心,金,簪,在中古及现代一些官话及非官话方言中,都是读作 m 韵尾的,也就是发声后,把嘴巴比起来发闷声,闷闷的鼻音,和前鼻韵,后鼻韵相对应。

3,入声和汉语其他三声不同。平声上声去声都是和发声调值相关的,都是发音高低的变化。比如,阴平在普通话里是高音平调,而在南京话里边同样的阴平则是从高到低的高音降调。类似的高音降调在普通话里是去声,而在成都话里边同样的去声则是中低高转折调。

但是入声不是这样靠调值来区分的。入声是相对与前面 m, n,ng尾韵,发出元音后欲发尾音而临时短促回收,于是各个尾音分别被发音作 p, t, k 尾韵而来的 ---- 此为入声韵(如客家话)。当这个短促回收不那么明显的时候,p, t, k 尾韵脱落消失,留下的就是短促顿挫的喉塞音 ---- 此为入声音(如吴语,晋语)。而当短促入声的调职都在一个调的时候,就说,保留了入声调(如南京话,部分四川话)。而当连入声调都失去,且完全不存在短促顿挫发音的特征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所谓入派三声。

-----------------------------------------

跑题了。不过,结论倒是简单的,采用入声韵大概是不会导致嗓门提高,有“大声镗嗒”之效的了。

家园 谢!
家园 也抄一段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家园 谢!

现在中国的情况其实很好,虽然问题很多,但是相比之下还是“风景这边独好”,以中国的实际的具体条件比西方的实力,目前的形势已经应该是大喜过望了

不知道为啥河里不让我发帖子,这是我在文学城的一个帖子: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820/201205/1520.html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