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基因农产品正在如中国于世界之作用那样被妖魔化 -- 黑岛人
转基因木瓜基因本身安全性不说,由于表达的是抗生素,人吃木瓜的时候,等于经常吃小剂量的抗生素。直接的危害可能不大,但是,低剂量的抗生素对于抗性的产生,却有促进作用。到时人生了病,使用抗生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
让我们正本清源一下.你们接受转基因的大规模推广.而我认为不是时候,和利益相比,风险太大.转基因可以研究,但现在绝对不是推广的时候.
不要混淆视听.你要接受转基因的大规模推广,你肯定考虑过益处,弊处了?你要做过了,你告诉我你考虑过哪些方面?结论是什么?如果你都没有考虑过,你可不就是不假思索?
有一天你回过来在想想这个事情的时候,希望你仍然能维持这么好的心态吧.
因为这个和我自己的利益相关,所以无论你们这些支持转基因的人如何说,我都不会同意.你们要利益,要接受.你们就去吧!你们去吃吧!吃了以后,请慢慢摇头.
我不奉陪了!
虽然基因本身的功能是一定的,但是不同基因本身的功能协同作用,这个很难在一代两代看出来。或许我们转入了一个高盐度下能生存的植物的基因,发现植物具有了抗高盐环境的特性,但是或许我们很久后发现,这个基因同时和其他基因协同产生了某种具有在生物体内积累特性的毒素~~~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概率。只不过是这个概率可能比较小。
我对转基因的态度是,对于某些植物可以试试看,但是对观察期最好是拉长一点。同时呢,要明确的标出来。另外,传统种子一定要保留。现实是,传统的种子丢失的太多了。就我姥爷就给我讲过很多很多过去的农作物类型,现在都不见了。
人类尊重大自然的特性,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结果。抗虫基因,虫子也会产生抗性的。你要知道,虫子一年有的能有n代,而且后代非常多,而杨树的每代的时间要长的多,因此很可能过不了杨树的几代,虫子的抗性就出来了,这样你还是需要开发下一代转基因杨树。我倒是觉得,可以培养抗盐碱抗贫瘠的杨树,同时通过混作和生态防治来提高杨树林的抗虫和抗病能力。
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在生物基因里面掺上任何片段,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些基因合起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确定效果。基因协同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很久没有上去了,感激不尽啊。
ccthere必需翻墙,但国内可以从www.talkcc.com上,这是ccthere的镜象,完全一样的。
现在股票视野部分已经分开,登陆后可以从上面的“关连网址”转换。
我只问你一个问题:在美被允许广泛种植和销售十余年的含BT转基因的甜玉米对于食用者来说是否足够安全?
请回答是还是不是,别再跟我用“不能一概而论”来胡搅蛮缠。
再有,我可从来没有说过你的帖子事实上助长了妖魔化转基因,说话要有根据。你也没有那个能耐,只不过我觉得你自己也是一脑子浆糊,论点和论据都不清楚,这两天兴致好,帮你指点一下。
好了,就此为止,我不会就这个问题再回你的帖子了。言而有信,绝不会如你一样。
个人的观点是,转基因可以搞,但是要考虑很多问题。有些想法是我自己根据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特性自己来想的。
第一个,是要考虑生态的效应,如下面其他人提出的基因漂移。这个很麻烦。
第二个,是要考虑某些树种或农作物本身不适合转抗虫基因。而考虑生态特性,进行生态防治或者混种可能更好。对很多农作物也都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如果能推进玉米秸的利用,可能对玉米秸里面的大量的虫卵进行杀灭,就自然可以减少来年的病害,这比推进抗虫玉米从长期上可能效果更好。虽然抗虫玉米一开始可能比较简单,但是长久使用,可能虫具有了抗性之后我们又要开发新的玉米品种(期间还不能保证这个基因不扩散),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在抗生素上遇到的困境。因此,衡量一个作物适合不适合转基因,是应该有个综合的考量的。
比如一个作物,中国的野生近缘植物很少,不容易造成混交,而混合感染的病毒也很少,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优先做这个植物的转基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玉米比较合适,而大豆、水稻和豌豆之类的就不是很合适)。对于有些物种我们可以推进生态农药,比如病毒感染虫体,这些看似比较复杂的方法来控制害虫,比如常说的bt。
我们转入bt达到的效果,就是让植物自己产生这个东西。但是这样容易造成基因扩散,实际上我们如果直接喷洒,通过改善剂型什么的能不能达到相似的效果呢?即使是喷洒稍微贵一点,我觉得其实也可以通过补贴来提高他的应用率,我觉得这个比直接转进去要安全的多。
此外,有些作物进行的转基因,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其实是可以被其他方式所替代的。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某些作物的染色体加倍,或者细胞融合的育种,出来的效果并不比转基因差,那么我们可以考虑优先选择那些方式。
我们不能总是盲目追求美国那种耕作方式。目前中国的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居多,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推广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生态种植我觉得或许效果更好。当然这样对农技方面就要求更高。
第三个,个人的感觉是,转基因要不要搞,这个其实是建立在很多基础研究上的。我们现在目前传统作物好的品系几近全部丢失,我们的科学家研究转基因的多,但是对病毒病菌和害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理习性研究的少,转基因科学家很多都是一哄而上,看国外转个什么基因进去,我们就搞个类似的基因进去,而不考虑很多其他的问题(当然现在国内的科研界没有几个人不是这样的)。对于转出来的结果,很多是半成品无法推广,另一部分是草草推广根本不做好基础的调查和测试工作。
举个真实的例子,美国的海湾扇贝是中国海洋科研界张老院士引进来的,他也因此被评了院士,因为海湾扇贝的个体较大,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他弄来的时候没有几只,但是现在胶州湾附近到处都是。但是,即使是这样,渔民现在还是更愿意养殖传统的栉孔扇贝,原因是口味好,经过育种后,产量也能上去。当然这个例子来比喻转基因的作物不是很恰当。目前某些研究员在研究三倍体牡蛎什么的,这些同样不是转基因的,但是他们的效果都不错,在生产上是可以被推广利用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我认为,有些育种方式,还是可以产生较大的价值的,关键是,在推广转基因的时候被忽略了。
比如转基因棉花,或许在新疆,近缘植物可能比较少,机械化种植的地方更有利于推广应用。因为我没有真正的研究过生态农药和传统农药的比较,所以我无法很精确的说出不同种类产生的效益。对转基因作物,应该不放弃研究的情况下,观察多代,优先推广那些用的,经济型的作物。优先推广那些被证实了无害的种类,优先研究将要推广的种类的近缘种生态研究,和其易感染的病毒研究(病毒感染不同种类可能造成基因扩散)。
从我国的国情上来讲,其实转基因在推广上是有很大前景的,但是我们不能顾头不顾腚,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吃药,一吃就吐,打针就哭,然后我妈妈就给我打吊瓶,一般是青霉素,而到了高三的时候,我打青霉素就不再管用了,这可能是由于抗性细菌的扩散,也可能是因为我体内细菌的抗性能力产生。前阵子我牙疼,吃原来的特效药乙酰琥红霉素,发现从吃到病好的速度大大降低。原来的话,大概三四天就缓解了,这次整整吃了将近十天才下去。我无法证实我体内的细菌已经有了抗琥红霉素的能力,但是我不能不产生这个怀疑。目前的疑问是,下次我再发炎了,我该吃什么?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那边猫很少,跟别人家要一只猫是要求人的,往往是一窝小猫刚出生就被抢光了。那个年代老鼠非常多。现在回去,一家能养好几只猫,小猫长到老大,给不出去。同时老鼠的数量几乎降到极点,只有在哪家没有猫的,老鼠才会偶尔光顾。这充分的说明了,在某些领域,生态防治的有效性。当然,这些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只不过是觉得,转基因未必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我个人是做生态的,也有作分子生物学的一点背景。关于转基因,我想到当年做人类基因组的时候,杨焕明他们课题组的大话。那个时候我上高中,该考大学,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杨焕明他们的信息,说人类基因组被测完之后,就能够解读人类基因这本天书。那个时候我们喊的是他们为国争了光,喊的是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结果我们就是被这个骗来学了生物,中国的生物技术专业十年增长十倍人数,而造成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毕了业连工作都找不到。
而现在呢?他们不再吹这个,改吹后基因组时代了,因为可以继续来申请课题经费——当然这个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必要的。有的时候也是研究人员的利益问题。我不否认杨焕明他们,以及转基因研究人员们对科技的贡献,但是我反对他们垄断话语权。有多少人在真真正正的做科普?所谓的科学家有多少真的具有科研素质?我觉得,我们从河里,从这个帖子下面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现状。我们的国家,往往就是一放就乱,一统就死。大家一哄而上,都不太懂。比如下面有位仁兄说“基因可以编码,人的基因可以转其他生物里去”就是个例子,基因合成和测序方法什么时候研究出来的?我相信河里做生化的人很多,应该有不少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
造谣的人不多,不过没参与过传谣的人怕是也不多。
转基因食品是不是有危害,理论上如何,实际上如何。一是一,二是二。这个问题明确才能确立立场么。
因为是个民生问题就能改变这些结论?吸烟是个民生问题,因此吸烟就不有害健康了?您不觉得这个逻辑很差劲么。
转基因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和传统的技术没本质的区别,而且由于其可控性,它的安全性更高。
从二十年的实践和十几年的大规模推广,转基因食品未发生一起经过证实的不良反应。这样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我们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时间,我们急需新型农业科技的支撑,而转基因的的确确是最为有希望的方向。
在这样的前提下,却有人企图用谣言阻止我们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产业化,炮制出一个又一个谣言。
此外,农民增产,农业增收,减少农药的使用,这些事情难道你不想看到?
唉!!!除了花和宝,没有任何其他能做的.该说的都已经说了.
不过,史节有个观点我到是很感兴趣.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用GG翻译了一下,只能了解点大意。
看来这个技术分两类:
2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