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说明转基因粮食的不迫切性 -- 瓦斯
我请你明确回答的问题:
进口大豆是转入了什么基因来提高含油率?
而你回答:
“进口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没说“出油率高是转基因造成的”
虽然你答非所问,且模糊其辞。但你的意思也表明:大豆出油率 与 转基因 无关。
所以,你的论点间接支持了我的观点:目前转基因作物的重点在于忽悠老百姓!
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含油率放在那里,忽悠什么?
转基因抗虫棉减少农药消耗的作用放在那里,忽悠什么?
每种转基因作物都有特定的功能,只要这种功能存在就无所谓忽悠。
至于问进口大豆的含油率高是否是转基因导致的,这个我根本不感兴趣。我要证明的是:进口大豆是必然的,合理的。所谓国产大豆的“沦陷”,是市场规律的结果。优胜劣败,很合理的事情。
别人说转基因,你却不断强调一个与转基因无关的含油率,忽悠。
典型的“言辞不利转进如风”
你扯了这么多贴“含油率”,此时却说:“至于问进口大豆的含油率高是否是转基因导致的,这个我根本不感兴趣。”
你既然“根本不感兴趣”,干嘛说那么多废话?忽悠!
典型的“信口雌黄侵略如火”
以我bf家随州(丘陵地带)和沈丘做对比,山区的随州没有平原的沈丘养殖业收入高,养殖业在农业收入的比重随州也没有沈丘大。家庭经营,尤其是畜禽养殖等,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沈丘远大于随州。而随州则在香菇等特产性收入方面比沈丘高。
http://www.hb.xinhuanet.com/WangQun_QiYe/2008-01/11/content_12185489.htm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xqfx/ndfx/webinfo/2010/03/1268269049525775.htm
随州:
跨北纬31度过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随州地理位置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
http://www.szxmsy.cn/Item/Show.asp?m=1&d=169
2009年全市猪、牛、羊、禽的出栏量分别达到187万头、10万头、43万头、2368万只,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3%、14.6%、5.4%、15.4%。畜牧业产值达到45亿,占农业总产值的34.29%。
今年第一季度畜禽出栏、存栏稳步增长,生猪出栏57万头,同比增长22%;牛出栏2.9万头,同比增长3%;羊出栏12万只,同比增长3.6%;家禽出笼700万只,同期比增长6.8%;猪、牛、羊、禽的存栏量分别为96.87万头、25.13万头、27.61万只、28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8%、4.9%、3.6%、9%。
沈丘:
http://baike.baidu.com/view/7369.htm
http://www.china-jmw.com/html/jzdc_61_132.html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xqfx/jdfx/webinfo/2010/07/1271304619943448.htm
沈丘县第二季度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报告(2010-07-15 来源: 周口市沈丘县统计局)
http://unn.people.com.cn/GB/41509/5251630.html
河南沈丘:六畜兴旺钱成串(2007年)
http://www.henannews.com.cn/newcnsnews/64/2010-08-16/news-64-169540.shtml
以漯河和周口为例,去年两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622.3元和3907.8元。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含油率高,是不是事实?
如果是事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就是事实。至于这种优势是不是转基因直接导致的,消费者不在乎。
你在乎?你在乎就在乎好了。在网上忽悠很容易,在市场上取胜,就得靠含油率。
统计标准很重要,不能跟物理、化学这些实验科学比
没说它最好。
高温烹调的话才是用饱和脂肪酸好,因为饱和的不容易发生发应。不饱和的加热容易发生发应产生不好的东西。
冷食或者加热不剧烈的烹调,当然还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最好。不饱和的里又是omega-3最好。橄榄油就是不饱和的多。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应该搭配吃,单吃饱和的肯定不好。单吃不饱和的倒是没多大问题(除非总拿它炸东西)。
另外,科学不像楼下说得那么没准。
讨论转基因,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预设立场,然后罗织证据。
花生油和茶油都是上好的烹调用油。
但转基因并不是增产最好的途径。举一个例子吧。
转基因水稻的增产现在最好的不过6-9% --黄季焜发在Science 上的数据,几十户种转基因和种常规稻农民的对比数据。 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节水30-40% (水是中国农业的极大制约)的同时增产潜力远远超过转基因: 四川推广了20万公顷, 平均增产20% 以上。 可惜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不是来源于美国的高科技,而是起源于马达加斯加,同时科技人员没有卖高价种子的利益驱动,两个原因加起来让其在国内不受重视,在一些地方的推广完全靠一些真正心系农民的科技人员(这些人越来越少了)以雷锋精神在做。
我采访的一位水稻强化栽培的专家说他很感激当年拿到的某个科研基金,一下子给了四年, 他们在这四年里做出了很好的大田试验的结果,由此推动了水稻强化栽培在该省的推广。 我问他这个基金多少钱,每年二十万而已。 他说感激,我听着都替他抱屈, 每年二十万,比起张启发每年的上亿的科研基金,真是零头的零头。 更让人吐血的是,他所在的某大学水稻研究所, 三四十个人,从前每年科研经费七八百万。这个所里也有人搞转基因, 现在拜国家大干快上转基因“之福”, 全所科研经费这两年一下子上升到两三千万。 当然,新增的钱大都是投给转基因的。尽管他做出了比转基因好得多的增产20% 以上的结果,他还是继续带着他的学生们以真正服务农民的雷锋精神尽量把他们相比之下相当可怜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 这位出身农民的专家,认为政府给科研人员的待遇相当不错了,所以,不要打太多个人的小算盘,认真服务农民是他分内该做的。 尽管,如果对比他和张启发的待遇和其真正的贡献, 他可以为个人叫屈的理由太多了。但他也承认,很担心能不能留住自己的学生, 毕竟,跟风转基因的利益诱惑太大。
我们的粮食现在还没有出问题, 靠的是这样一些默默无闻却真正奉献的专家,可是,我们对他们有足够的支持吗?甚至,我们知道他们吗? 比起在转基因上的一掷千金,我们在透支他们的奉献。如果继续下去,下一代的农业工作者,还会有多少这样的人?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对劳动力的投入要求与从前的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怎么样?
在多使用农家肥等条件下,SRI 在很多地方取得了增产50% 以上,甚至100% 以上的惊人成果。当然, 由于配套的科技不足,现阶段使用农家肥往往意味着需要农民更多的劳动力投入,是推广的一大难处。 但即使不用农家肥,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增产潜力也很大。四川推广的20万公顷,是在基本不用农家肥,不增加农民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和现在的常规种植比较), 平均增产20% 以上。
小麦、稻米、玉米因为是粮食作物,进口最低关税是14% 。
但当时的让步之一是把大豆归为饲料,而不是粮食作物, 关税一退到底 3%.
大宗作物里大豆先倒这是一大原因。